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通用15篇)
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篇1
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建议思考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
课前思考:
就《皇帝的新装》的故事而言,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但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学习、分析本文,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则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培养。
案例描述:
猜 想 故 事
上课伊始,我对学生们说:今天上课请大家先把语文课本放到抽屉里,全班同学都带着疑惑的眼神照着做了,有些同学还嘀咕这是怎么回事。我接着问:“大家有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首先,我想跟大家一起边听故事边猜想。”
随后,我便叫事先准备好的语文科代表朗读,其他同学听并猜想,猜读时,到了一个新的开头,不急于往下读,而叫学生试着想像:
例如:读到“为了穿得漂亮”,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都漂亮到了什么程度。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可以想像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这衣服,”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可以想像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可以想像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有什么表现。
读到“第二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可以想像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样,结局会怎么样。
学生表现的极为踊跃,纷纷举手猜想自己心中的故事情节。
猜读想像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想像力。随后,“我以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那么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讨论后,明确,骗子——行骗,皇帝——受骗,两位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子——揭骗。这样通过疏理情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
皇帝和骗子
以猜读想像为契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故事中的人物。于是,我说:“下面,我请同学们来评评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学生有的翻书,有的沉思,慢慢地有些同学举起了手。
有的说:“这是一个愚蠢之极的皇帝,他手下的大臣阿谀奉承,丑态百出。”有的说:“这个皇帝大爱慕虚荣了,所以才被骗。”有的说:“这是一个昏庸的、不可救药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有的说:“这是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当他意识到百姓讲的话是真实的时候,他还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对于皇帝,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而对骗子则肯定会有争议,于是我问: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你如何评价骗子?
有的同学马上说:“因为皇帝极其喜爱新装,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可见骗子的狡猾。”而有个同学说:“老师,我对骗子的看法和大家的看法有点不同,我觉得这个皇帝整天只关心新衣服,不理朝政,骗子这么骗他,可能是希望皇帝能吸取教训,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同学话音刚落,全班就议论开了,有认为说得对,也有认为说得不对,并各自从书中找到依据。赞同者说:“骗子骗皇帝,以毒攻毒,好!”“骗子如果是坏的,那就应该把他们绳之以法,而课文结尾却没有这样写,可见作者也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反对者反驳:“骗子不值得肯定,从主观上说他们行骗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课文当中对骗子的细致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学生的热烈讨论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对于学生的这些独特感受,我充分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对文章要有个性化的理解。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的学习兴致自然就更高了,他们积极思考,对于刚才的回答又作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有一学生说:“其实这个皇帝也挺可悲的,一个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证明他的智商极低,他想知道哪个大臣称职的愿望不仅没有实现,还在自己的国民面前丢尽了脸,偷鸡不着蚀把米,可悲啊,”另一学生对于大臣、老百姓不敢说真话这点表示自己能理解,他说:“如果当时他们说了真话,明摆着要引来杀身之祸。人应该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啊,所以还是以后再想办法见机行事比较好。”类似的这种“出格”之言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说 真 话
“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情况?”当我把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安静了,随后,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我赞赏地点点头,学生说:“如有一次我做了坏事,由于害怕老师的批评,撒谎。”话闸一打开,学生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有一次考试偷看,为了不让同学耻和笑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真话!”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社会上的弄虚作假的事,如:领导检查、假冒伪劣等等,不一而足,我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接着,我话锋一转:“请问同学们,如果你当时在皇帝游行的现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一下有关说真话的话题。”有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如果我当时在场,那我肯定不敢说,因为那明摆着是要杀头的吗!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个同学反驳说:“我不怕死,我会大胆地说出来!因为做人要诚实。”经过一番争论,后一个同学的话还是获得了大家的普遍赞同,有个同学还用了“头可断,血可流,英雄气概不能丢”这样诙谐的语句,引得大家的一片掌声。我也适时地进行小结: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皇帝回宫后
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讨论后,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我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皇帝回宫后会怎样?那两个骗子的命运又如何呢?请你们拿起笔,大胆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学生非常高兴,纷纷地进行写作。我在巡视时,发现有的说皇帝回宫后被活活气死了,有的说两个骗子逃走了,有的说皇帝改邪归正了,有的说皇帝还是老样子,不思悔改……真是五花八门。随后,我又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续写,并当场师生一起点评。最后,再布置下个星期的班会课,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后反思: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因此,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本课的教学中就用猜读、多角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概括人物性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续写故事、课后演课本剧则是让学生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学如何充分发挥语文的思维、情感优势,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 文的个性化阅读,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篇2
教材理解:《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带着很强现实感的短篇童话,描写了一个常人活动的世界,没有动植物的出现,没有精灵鬼怪的加入。只是在一个皇帝、几个大臣、两个骗子之间上演了一场骗与被骗的滑稽喜剧,借助极度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讽刺时弊。童话巧于用“骗”,用“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组织童话结构,引出荒唐可笑的语言、动作。由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构筑的社会怪圈,扭曲、怪异、不可思议。细读课文,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地挖掘出更多的新意和深意。
教学设想:《皇帝的新装》极富魅力,学生爱读,也能读懂,从表层来看是一篇浅文。但其中常读常新的思想内核不易把握,认识不够。故事本身不乏幽默、荒诞可笑的情节元素,如果不能充分、有效、合理地挖掘文中固有的内蕴丰富的资源,学生充其量付之一笑。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趣”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皇帝、大臣不再是平面化、文字式的人物,而是一帮活脱脱、有血有肉的跳梁小丑。引导学生笑有所得,笑有所悟。浅文趣教,做到对文本内容有所取舍,以点带面,力避胡子、眉毛一把抓。同时要求教学语言鲜活感人,不入俗套,富有机智。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断,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
2、合作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一杯水倒入杯中,如果杯子是圆形的,那么水自然也是圆形;如果杯子是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呢?结论是:杯子的形状决定着水的形状。(趣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安徒生的作品读过几篇呢?(学生自由回答)(营造安徒生童话教学情境)
1、 能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学生自由回答)
生1:精巧
师:很会思考,不过“精巧”通常是说结构,能否表述再准确些?
生2:精美
师:说得好!
生3:搞笑
师:这个词用得较时尚。(学生欣欣然)
生4:语言很幽默,甚至带一点夸张。
师:看来你很留心,安徒生童话读了不少!
2、再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学生讨论后选一代表作答,教师补充)
3、一个无比威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活精光光地、一丝不挂地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学生略作思考,教师点拨并明确:骗)板书
师:谁骗?
生:骗子。
师:为何行骗?
生:贪财。(板书)
师:谁受骗了?
生:皇帝。(板书:皇帝受骗)
师:皇帝为什么能轻而易举的进入圈套?(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生1:皇帝爱美。
师:爱美并不是坏事呀?(学生笑,并齐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生2:皇帝爱美太疯狂!
师:疯狂了!确实不是好事。
生3:皇帝是一个昏庸、愚蠢的国君。(板书)
师:你看问题很能一针见血(学生3会意一笑)
生4:特爱听假话、鬼话,否则怎么会心甘情愿光屁股上大街呢?
师:看法很新!说话很幽默。 大臣呢?( 思考片刻)
生5:大臣助骗。
师:此话怎讲?
生6:大臣本应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
生7:大臣并未像皇帝一样赤裸着身子游行,他们充当了一回辅助皇帝受骗。
师:说得真精彩!大臣如此拙劣,怎么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教师再引导语 )
生顿悟: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
师:太好了!大臣到底是什么样的?
生1:阿谀奉承。(板书)
师:会用成语,词汇量很丰富!
生2:为保乌纱帽不知廉耻。(学生笑)
4、老百姓在这场闹剧中既不象皇帝那样身居高位,又没有必要如大臣般讨好皇帝,况且又没亲见奇特的新装,怎么也陷进去了?(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关键句。)
生1:我们刚学了一个词叫“道听途说”,我看很合适!(学生的老练语言引得一阵笑声)
生2:我也用一成语“以讹传讹”,谬误传千遍便成了真理。(学生再次鼓掌)
师:既然这样,百姓传骗了?
生:对!(教师板书:百姓传骗)
三、教师小结: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一个圆也不是,方也不是,三角更不是,扭曲的、不规则的怪圈 !(指名学生画出这个怪圈)最精彩的是哪一种骗?(学生七嘴八舌,兴趣高涨)分角色朗读课文7-22段,教师作适当辅读,体会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时巩固,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四、那位可笑、可悲、可叹的皇帝光着身子上街游行,举国轰动。除此而外,还有那个地方值得我们看笑话?(“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1、 指名学生朗读该句,另指名学生表演。(学生哄笑)
2、 教师:学生的精彩表演其实是紧扣住了“转”、“扭”两个动词。齐读托尔斯泰语:“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精妙的动词能使笔下的人物鲜活感人。”
五、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学生齐答:小孩子)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犹如一把利剑。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仓皇逃窜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可见他们--
生:愚蠢至极。(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至,并在故事高潮处嘎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教师指出安徒生童话创作意图: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板书)
师:教材编者巧妙地配制了一幅插图,谁能用一句《核舟记》中的话再描化一下皇帝的丑态?
生: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学生大笑,灵活利用教材资源,知识得到迁移)
六、学生合书凝思:该向谁学?(自由回答)
生1:小孩
师:小孩终究要长大的!周围大人都在说谎!
生2:老师,您的说法太片面了。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在说谎!
师:哦!说下去!
生2:况且这仅仅是童话,正如您刚才所说安徒生在“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
生3插话:安徒生用了夸张手法。
师:说得好!我为你鼓掌!有一种说法叫美丽的谎言,但不管如何,决不能违背人的-
生齐答:良知!
七、作业 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指鹿为马”、“洪武试臣”的故事
2.阅读安徒生其它作品
教后反思:浅文趣教,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张扬阅读个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体现新课标“鼓励有创意的阅读”的精神。不过,从课堂流程某些局部来看,引导学生往设计的“圈套”中钻的痼疾仍时隐时现,需进一步改进。
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2.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3.训练复述、分角色朗读与表演课本剧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教学设想〗
《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它的故事情节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大多停留在一个故事的层面上,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是本课的重点,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那是很了不起的。为了达到这一点,当然要从情节入手,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并适当的点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联想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理解夸张的表现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的方法,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校正: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和它作为词素的意义。
滑稽的稽:念 jī,从“禾”,从“腻”。
陛下的陛:念 bì ,从,从“ ”。
头衔的衔:念 xián ,从“金”,从“行”。
骇人听闻的骇:念 hài ,从“马”,从“亥”。
钦差大臣的钦:念 qīn ,从“金”,从“欠”。
更衣的更:念gēng ,当“改换”讲。辨析与“更多”的“更”,念 ,当“越发”讲,音、义都不相同。
随声附和的和:念 hè,当“跟着唱”、“跟着说”讲。辨析与“和好”中的“和”,念hé,当“和睦”讲,音、义都不相同。
自称的称:念chēng,当“说”讲。辨析与“相称”的“称”,念chēn,当“适合”、“配得上”讲,音、义都不相同。
圈定的圈:念 quān,当“画圆形”讲。辨析与“猪圈”的“圈”,念juàn,指养猪的栅栏,音、义都不相同。
二、快速跳读全文,大致梳理情节脉落。
点拨关于情节的阅读知识。[见板书设计 ]
三、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再讨论,最后总结。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个夸张有什么效果?
写出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奢靡无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他整天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荒废朝政。
训练:用“不……除非”造句。
2.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
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针对这种心理行骗,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皇帝听了骗子的话,觉得“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相称: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持住他的专制统治。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皇帝于是付了很多现款,让骗子马上开始工作。骗子行骗也就初步得逞。
3.阅读第三部分。
(l)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为什么“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正是由于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了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老大臣为什么不说真话?
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为什么心口不一?
皇帝想看布料的心情早已不能按捺,在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就“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隆重地亲自去看布料。他看到两个骗子“正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心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为了保住皇位,维持统治,他于是赶紧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受骗、骗人了。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个布丝也没有看见,也都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从皇帝到所有随员都各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骗子行骗已经完全得逞故事也进一步发展。
四、作业 布置
1、将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2、思考:这个皇帝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受骗?(要全面)
五、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情节 皇帝
引子 爱新装
开端 做新装
发展 看新装
高潮 穿新装
结局 展新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学习“穿新装”和“展新装”部分
2、总结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3、讨论童话的寓意及童话的特点
〖教学过程 〗
1、检查作业 ,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情节
2、引导学生阅读“穿新装”、“展新装”部分。
(1)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
课文写出“皇帝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亲自来了”,表明皇帝要隆重地换穿新衣以后,先写骗子的骗人表演:“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讲什么东西似的”,并且指给皇帝和骑士们说:“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真像实有新衣。他们还让皇帝在镜子面前换上“新衣”,意思是让皇帝看看是否合身,是否好看;他们还让皇帝脱下所有的衣服,换上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皇帝系上了“后裙”,真像是细心地服侍皇帝换上了新衣。意在表明如果皇帝和骑士们看不见新衣,就是愚蠢和不称职。再写皇帝和骑士们甘愿受骗;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骑士们都齐声赞美“新衣”,表明他们都看见皇帝穿上“新衣”了。君臣都在做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
(2)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所以能说实话。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终究说出实话。
(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他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将游行结束呢?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
三、讨论:
1、课后练习一(2)
体会几个人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2、从全文来看,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而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怎样?
在学生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见板书]
四、与我们前面所学过的课文相比,你觉得童话有什么特点。有同学说,皇帝脱光了在街上游行,不真实,你觉得呢?结合课后练习二
五、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对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态度怎样?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讽刺与嘲笑。
六、课堂练习: 分角色朗读
七、布置排演课本剧。
八、作业 布置
课后练习四:发挥想象,给课文补写一个续篇。
九、板书设计
皇帝:嗜好新衣,不理朝政——昏庸,爱慕虚荣
相信骗子——愚蠢
先让大臣去看新衣——狡猾 愚蠢、荒淫
其实没看见,却要装着看见——自欺欺人
坚持游行——装模作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大臣:明哲保身,曲意逢迎
百姓:没有看见却要说看见——胆小怕事,人去亦去
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社会风气败坏,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想象丰富大胆夸张 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追求生命本真的可贵品质;守住善良的品性;热爱生活,勇于面对生活。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追求生命本真的可贵品质;守住善良的品性;热爱生活,勇于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皇帝的新装》是篇童话,童话是充满夸张和想象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童话。
二、第一部分:初读感受,梳理情节
1、读完这篇童话,你觉得可笑吗?(可笑)为什么?(如“皇帝在更衣室里”、“扭扭腰肢”“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等)
2、《皇帝的新装》设计到的人物有很多,请大家先分分类。
(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子)
3、这篇文章围绕“骗”字展开,请用四个字概括文章情节。如:骗子设骗。
(小孩揭骗、骗子谋骗、皇帝受骗、百姓帮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皇帝挨骗)
在这个骗局中,皇帝是怎样走在大街上?(光着身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或谁让皇帝赤裸着?(停顿一下)当然,这里面有皇帝自身的原因,今天大家先跟着老师分析一下皇帝。
三、第二部分:谈谈皇帝,探究人性
我们先看看开头。(屏显)
1、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关心什么?不喜欢什么?多长时间换一套衣服?爱漂亮有错吗?(……)但过于爱漂亮,就显得这个人怎么样?(虚荣)
(引导学生用夸张的口吻朗读体会皇帝爱“漂亮”)
2、当骗子说能织出最美丽的布,而且这布有一种奇异的特性时,皇帝最关心的是什么?(哪些人不称职,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为什么皇帝会关心这些?(权力、隐私)仅凭一件衣服就能看出这些人吗?(不能)我们看这些人如何,应该看他们的什么?(工作能力,日常表现)足见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自作聪明、愚蠢)
(引导学生读扮自作聪明的皇帝,窃喜的心理,用夸张的语气)
3、当皇帝看不到任何衣服时,皇帝想——(屏显)
皇帝这样问自己有错吗?(没错)皇帝害怕的是?(失去权力)请你来体会体会皇帝的内心世界。(主要读出皇帝震惊、害怕、担忧的心理,注意夸张语气)如果前面两位大臣说实话,皇帝会这样窘吗?如果皇帝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会相信大臣的话吗?明明没看到,却说看到了,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虚伪)
4、他都这么狼狈了,为什么还要更骄傲?(屏显)大家设计一下,皇帝的心理活动。(尊严、面子)
5、学生再总结:究竟是什么或谁让皇帝赤裸着?
6、学生深入思考:怎样才能让皇帝不再赤裸着生活?(趁机出示安徒生写作目的的话)
四、第三部分:激发情感,升华主题
1、A、B、C、D四组分角色齐声朗读。想开去,想开去,如果整个社会上至君臣,下到百姓都是这样,那么会怎样呢?
2、静静思考,这个故事你还觉得可笑吗?为什么?(趁机板书)
3、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趁机出示主题:守住生命的本真,守住内心的善良)
4、全体学生读《守住本真与善良》一诗。(背景音乐)
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篇5
宁鸿彬
时间:1995年12月
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
执教:宁鸿彬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
生(齐):不相chè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èn。
生(齐):不相chèn。
师:再读。
生(齐):不相chèn。
师:“这可hà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ài—hà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ài人听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
生(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11):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11):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12):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13)(未语)
生(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1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16):(似有所悟)噢
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