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2024-05-264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精选15篇)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篇1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曹桥中学胡芳华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堂资源,但又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那么教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孔乙己》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

  小说这种文体与别的体裁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社会,我深知课堂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没有达到小说赏析的基本目的,哪怕这堂课再严谨、再热烈,但永远称不上精彩。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是如何挣扎在自尊与生存、高贵与堕落、敏感与麻木之间的。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 时就把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在如何由孔乙己个人的悲剧反窥整个病态社会的不合理,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赏析效果。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孔乙己吗?

  生:没有。(齐声)

  师:那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有个深刻印象的?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七嘴八舌)

  师: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大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投影片上的问题(出示投影)。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试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学生热烈的讨论)

  师:经过交流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你们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呢?请举手。

  生: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懒的人,因为他一件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很好,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懒,你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众生笑)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很清高的人,因为短衣帮的人问他读过书没有,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师:嗯,旧时知识分子的通病。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师:确实,因为他也很贫穷。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师:对,如果用书面语就是……

  生:迂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因为明明偷了书,还说窃书不算偷。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窃跟偷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比较一个词,我们往往从词性、词义等方面入手,你们觉得没区别吗?

  生: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

  师:很好,那这两个字意思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那么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知不知道它们意思相同?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这么说?

  生:因为他认为短衣帮不懂。

  师:你们很聪明,那么这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生:……

  师:以为骗了别人,其实是在骗自己。

  生:自欺欺人。(齐声)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守信的人,因为他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酒钱。

  师: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因为他爬着到酒店来喝酒。(生笑)

  师:这里除了看到他的坚强还看到什么?

  生:他很喜欢喝酒。

  师:我们通过大家的分析,对孔乙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可这些毕竟还是比较破碎的拼凑,孔乙己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出示投影)

  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

  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生: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很有深度。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但又令人讨厌的人。

  师:确实,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可行为却让人生厌。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敬的人。

  师:可悲能理解,可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考试没考上又接着考,坚持了很久,所以可敬。

  师: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是很有毅力的,但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不值得。(生笑)

  师:同学们在概括这个人物形象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你们知道在名家眼里的孔乙己是怎样的吗?请大家齐读一遍。(出示投影)

  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李欧梵)

  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刘再复)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钱理群)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鲁迅)

  师:大家看看这些评价当中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教学片断二】

  师: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到底到了一种怎样的状况呢?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观看电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片断。(出示投影,打开视频)

  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中?

  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学生静静的观看,电影中的悲剧艺术效果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

  师: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那么凄惨的时候,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生:嘲笑。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个社会?

  生:冷漠的,残酷的等(七嘴八舌)

  师: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生:肯定是死。

  师: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却是这样说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怎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是肯定的。

  师:为什么是猜测的?

  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见。

  师:那为什么肯定他死了?

  生:……(默然)

  师:不如我们回到文本中来看看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一】

  小伙计至今仍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 

  ↓

  生:孔乙己来了可以笑几声。

  师: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

  生:“我”、掌柜的、短衣帮、小孩。

  师:这些人是不是同一个阶层?

  ↓

  生:不是

  师:那么在鲁镇这个社会的缩影中有没有认同孔乙己的阶层?

  ↓

  生:……

  师:文中其实有一个词就暗示了。

  生:没有,因为他是“唯一”的人。

  师:那孔乙己是个什么人?

  生:多余人

  师:【二】

  孔乙己的腿是被谁打折的?(出示投影二)

  ↓

  生:丁举人

  师:丁举人为什么要打折他的腿?

  ↓

  生:因为他偷了丁举人的书。

  师:为什么在偷了几本书的情况下,他敢把孔乙己的腿打折?

  ↓

  生:因为他有权势。

  师:所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黑暗、腐朽、残暴的社会

  师:【三】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出示投影三)

  ↓

  生:掌柜的和喝酒的人聊天。

  师:掌柜为什么要提起孔乙己,他们谈论的口气是怎样的?

  ↓

  生: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

  师:他们谈论孔乙己时跟谈论一条狗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所以他们的口气很……

  生:冷漠

  师:我想请大家推举两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

  (学生推举,两位同学表演,完毕,学生鼓掌)

  师: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待不幸的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

  生:冷漠无情

  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孔乙己活得下去吗?

  生:活不下去。

  师:所以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因为……

  生:在那个社会里必死无疑。

  师:(出示投影)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生:社会问题的悲剧

  师:那么那个社会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同学们,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像孔乙己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

  (学生分为两派,各举例子)

  师:我很想给大家看一段小录像。(出示《灰色的震撼》的视频)

  (学生专注得出奇,有的女生已经泪流满面了,泣不成声了)

  师:原来在我们的幸福背后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触摸过的灾难,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那就是初二(1)班的宋平泉同学(该生是曹桥中学现在在编学生,因患白血病在嘉兴接受治疗,我校师生共为他捐款一万多元),孔乙己跟他相比谁要幸福?

  生:宋平泉。(齐声)

  师:我这里还有几份资料(出示投影),一是为受海啸灾区捐款1000万的丁磊,二是浙江省为受洪水侵犯的灾区捐款,三是为希望工程的捐款。相比之下,哪个社会更文明,更人文?

  生:我们这个社会(骄傲的回答)

  师:老师给你们看这段《灰色的震撼》是为了什么呢?

  生: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不幸的人。

  师:就为了让你们痛哭流涕吗?

  生:不是(生笑)。

  师:那是希望?

  生:我们能够帮助这些不幸的人。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良,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孔乙己》看到一个社会问题,更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存在因为冷漠麻木而导致的悲剧,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要吝啬我们能够伸出的双手。

  【教学反思】

  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脱离这个载体,一切的讲解都变得苍白,所以整堂课的起始阶段就安排在解读“学生”眼中的孔乙己。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通过交流达到一个初步的共识,并且能更全面的看待孔乙己这个人。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评价标准定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能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所以很多我们无法界定的答案也出来了,比如有人说孔乙己很坚强,因为他爬着来喝酒的等。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通过对文本整体的分析,让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到了自己探索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这是感受。

  可是这一切都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赏析上,每个人都只是发现孔乙己身上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特点,在这点来说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心中还是独立的,或者说是被割裂的,于是我要想办法让学生从不完整的碎片印象过渡到整体的人物形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我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发言,对于这种有高度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可是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多了,这时举手的人数明显下降,但回答的精确度却在提高,这是对孔乙己的理解。然后我出示一些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应该说,课堂这块二十分钟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效果,这为我转向难点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还只是孤立的来看孔乙己个人的悲剧,那么这堂课就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鲁迅所要指向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可是怎么把孔乙己的悲剧跟社会联系起来呢?毕竟他本身的性格实在是太突出了,这么一个好吃懒做、迂腐不堪、又鄙视劳动的人实在很难有好的结局。于是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网上找到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一分五十七秒的视频录像,利用电影里孔乙己的凄惨和旁人的冷嘲热讽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先从心灵上得到震撼,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来感受这个已经有段距离的社会。我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看这段视频,做到有的放矢,为回归文本埋下伏笔。

  通过这段震撼人心的视频,学生把关注的角度转向了孔乙己身边的人,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看看文本里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我把它分为三块,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从而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是个怎样的社会,这是赏析。三个板块所有的问题都是文本中的知识,所以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随着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感情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赫然在目了,当我问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时?没有一个学生不说是社会悲剧了,学生至此达到了评价的较高层次。这种由浅入深,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是我成功解决难点的一大支柱。最后通过《灰色的震撼》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完成了文学欣赏的最高目的——获得有益的启示。

  整堂课就是在一个热烈而不失深沉的气氛中进行,这主要是得益于课堂创设的背景和紧扣的环节,当中的现代教学手段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大的辅助作用,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加大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力求一切能用的资源和能用的一切资源,以加大对语文课堂的辅助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具备人文的美的享受。

  注:这是我校胡芳华老师在市初三语文读写教研活动上的一堂公开课及其第二课时在内的课例。

  ——曹桥中学教导处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3、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质疑探究法。引导合作探究,鼓励大胆提问,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思考:1、文中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2、文中的哪些片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师生共同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

  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孔乙己》。

  投影出示文题、作者。

  二)、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按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

  1、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速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

  2、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和几类人物的信息。

  3、时间:3——5分钟。

  三)、检查阅读情况。

  教师出示几道抢答题,考查学生阅读情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故事发生的年代

  3、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

  (1)交待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交待孔乙己的地位

  (3)交待孔乙己的结局

  4、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四)、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履历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填写孔乙己的履历表。

  投影出示履历表样。

  孔 乙 己 履 历 表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

  (写五十字左右 )

  2、投影出示对履历表的说明:

  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关系的人物,要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作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

  3、学生填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活动。

  (履历表为大家熟识,让学生填写,易激发其学习兴趣,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填写履历表,学生能再次认真地阅读课文。同时,填表的过程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点的思考。)

  五)、交流填表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先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履历表。

  2、大家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履历表的填写工作,分析这份履历表你们小组还得出了那些结论?发现了那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环节,师生共同进一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课后继续交流,讨论。)

  六)、布置作业

  1. 阅读资料:

  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2. 课外小练笔:

  《 我会走孔乙己的路吗?》

  附:

  《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刘云龙

  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四教时

  一、导语:

  二、 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3、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六、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      、      、       、      、     、    ”   的人。

  1、(1、分小组比赛;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遭到相应得文句,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

  2、 一句话人物短评:“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写一篇。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 形象。 

  (3)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通过这件破脏的长衫,就把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别人责问、奚落他时,也常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连对孩子也说“多乎哉?不多也。”这类话。他把偷书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顾客取笑戏弄时神态、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他读书、应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写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茵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后,写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令人惨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灵魂,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4、重点指导: 列表:孔乙己前面几次和打断腿后 

  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3、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八、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九、重点词语分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篇4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引导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塑造人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表现人物的手法上看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从表现人物所采用的角度上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思考: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孔乙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是一步紧一步,一层进一层,先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

  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神态描写:当人们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2.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度朗读(读7、8段),划出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3.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看:承上启下,内容上看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4.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什么会提起他呢?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因此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1)这是从什么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精选15篇)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篇1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