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精选14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篇1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黑白双风暴阅读附答案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20xx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10至20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12.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
13.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3分)
14.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2. (3分)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13. (3分)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14.(3分)“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突出 了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篇2
“339”大循环是我校课改的教学模式,“339”大循环指“三步三查”教学模式和九种探究能力的培养。“三步”是指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探究学习(课堂导学)——综合升华(单元复习)三个学习环节;“三查”指将检测环节贯穿于三个学习环节之中;九种学习能力即指学习计划能力、自主预习能力、高效听课能力、课后温习能力、作业检测能力、错难题探究能力、复习整合能力、检测反思能力、目标调整能力。大循环是指依据实际教学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环节和进程,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非生搬硬套单一教学模式。
自课改以来我们语文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力求将“339”教学模式能熟练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之中,使课堂达到高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九种模式。《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我在探索中上的一堂公开课。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满意的地方
1、课前我认真研读了课文,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我精心制作了导学案,让孩子在预习的时候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导学案中同时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样孩子在课堂上听课就有目标,从而达到高效听课的能力。
2、课堂上,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预习检测、探究学习、拓展延伸。每个环节我都提出了相应的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抢答、自己思考后回答、同桌合作、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点评,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二)存在的`不足: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上课过程中,当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天特色的词语时,我没有给以肯定,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两季的词语,课后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那些词语也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句子中的词语,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由于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欠深入,而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乎教师原本的预计。因此,还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这堂公开课的反思。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篇3
佚名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节,知道了。”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篇4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能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竞赛激励法、涵泳品味法、延伸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动有条地说明事物,筛选概括信息,学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2.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原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3.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重点研讨
1.第①节,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描写四季的诗句
2.第②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3.分别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4.阅读④⑤节,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5.朗读⑥-⑩段,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
6.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最后古今差异。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7.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找出并分析)
8.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内陆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9.第⑩节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0.阅读(11-12)节,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延伸拓展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第②节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2.《大林寺桃花》诗意: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五、课堂小结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2.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