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2024-05-263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篇1

  研究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第一学时。(90页) 教学目标 :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与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5.能根据搜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 能对统计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 资料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甘肃旅游胜地的资料。 教学设计: 我对本册教材上的内容作了修改,书上是通过统计学生的生日在哪个季节,来学习统计方法的。但我考虑甘肃有许多名胜古迹,我把统计生日改成了统计想去什么地方玩,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美丽的甘肃,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另外,兰州处于西北,四季的区分和书上的四季区分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用教材上的内容,比较牵强。比如,兰州的十一月份已经是冬季了。 教具学具准备: 水彩笔、白纸,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①.观看风光片,说一说看到了那些地方?(刘家峡、兰州市五泉山、自塔山、黄河母亲、东方红广场) [设计意图:把书中的例题进行改编,为学生打开一扇"新越"紧扣"研讨一一探究"之门.] ②.你还知道甘肃有哪些旅游胜地? 汇报课前搜集有关甘肃旅游胜地的资料。 ③.老师想利用星期六带领同学们去一个地方玩,你们认为我们全班去哪儿最好玩呢? 〈学生自由发言〉 去哪儿才能使我们全班大部分同学玩得开心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并将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呢? ④.揭示课题: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激烈讨论,引出统计方法。第一点:激发学生兴趣,第二,这样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突出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统计来源于生活。 〈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一个一个的问:2.举手计数:3分组统计。) 2.比较归纳,择优选择 同学想到的方法都很好,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能既迅速又准确来进行统计? ①.师生共同比较三种方法: ②.教师归纳出学生认为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可三种的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出最为合适的方法。这样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 3.统计过程 活动一:由同学们推荐一名主持人,用举手计数的方法,开展统计:活动二:我们用小组统计的方法小组统计完后,请两名同学作统计员汇总结果。〈将两次统计结果写到黑板上。〉 比较两次统计结果,看有什么异同?找出原因。 [设计意图:用两种方法进行统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进行统计,并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优劣。] 4.绘制统计图,展示、交流成果。 (l)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统计图 2)交流: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以及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进行介绍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并将统计成果挂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技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5.观察分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①.观察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以下几个问题: i.去哪个地方的同学最多? ii.假如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去哪个地方? iii.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比如: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去那个地方?为什么?] 6.课堂评价 ①.本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哪一个小组今天表现得最好?为什么? ②.将学生讲价的结果再进行.口头统计,渗透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评价说明: 本节课我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六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这是我的一个巧妙设计,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 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又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花瓣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目的在于探讨统计方法,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甘肃丰富的旅游资源,设计了统计想去什么地方玩的问题,并在教学中运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使学生知道: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优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反应还是比较积极的,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本节课达到了目标。缺憾是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学习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⑴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⑵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简单的数据分析(1)

  学习内容:教材第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具准备:空白统计图二张。

  学习流程:

  一、引入:

  1.以前学习过什么样的统计图?

  2.使用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二、自学交流:

  1、根据课本38页统计表绘制纵向条形统计图(发给学生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并把38页统计图填涂完整。(提示:在统计图上标明数据。)

  2、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通过绘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说一说在填涂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4、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5、比较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分辨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拿出第二张空白统计图,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条形,标出数据再分析 。

  6、你认为应该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第一题:

  (1)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慢?

  (2)如果它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最后?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收集同学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并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简单的数据分析(2)

  学习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能体会统计的意义。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学习难点:能分析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学具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学习流程:

  一、引入:

  1、你知道你的身高和体重吗?

  2、比一比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重?

  二、自学交流:

  1、统计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体重,完成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2、讨论学习:

  (1)如果把以上统计表制成纵向统计图,你准备每格表示几厘米?

  (2)能不能用最简洁、明白的方法,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统计图。

  3、出示(每格代表10厘米、5厘米的条形统计图)分析: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每格代表1厘米、2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哪一种太长?

  (1)重点观察:每格代表2厘米、1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要从这张图看出学生身高的差距只要哪些部分?(底下的名字与0,上面的一部分)那中间一部分怎么办?

  (2)折叠的部分在图中怎样表示?

  (3)出示制好的折叠式统计图:仔细观察,那一部分是折叠的,表示多少?与过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

  4、小结:什么时候要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数据比较大、数据相差比较小)

  5、试一试,用这种简洁明白的方法制作以上同学体重统计图。

  (1)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比较:你能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下,哪些是在正常值以上?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独立完成数学书p40页练习十第2题:

  (1)你得到哪些信息?

  (2)图书室要购买一批新书,你认为应怎样购买?

  2、完成数学书p41页第3题:

  (1)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他们中谁最有可能入选校游泳队?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分析相应的信息。

  平均数(一)

  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二)

  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98~100页,分类统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通过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方法和分类统计的意义。

  3、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孩子们,喜欢这些漂亮的智慧星吗你想得到吗?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同学能得到它,积极发言、善于动脑的同学也能得到它,我们将得到的智慧星贴在智慧树上好不好?我们来个比赛,看看到底是一小队获得的奖励多。还是二小队获得的奖励多。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孩子用你端正的坐姿已经告诉我答案了。准备好了吗孩子们?那我们开始上课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什么运动?(指生回答)

  预设:

  生1:我喜欢跳绳。

  师:跳绳可以促进大脑的协调能力。

  生2:我喜欢踢球。

  师:足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生3:我喜欢打篮球。

  师:篮球有助于锻炼身体,加强团队精神。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喜爱体育运动。孩子们,运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能增强我们的体质,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我们班的同学们也特别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积极报名参加了本次春季运动会,这节课我们帮我班的同学,统计一下他们班运动会的获奖情况,好不好?运动场上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相信这节课你们的表现会更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二年级一班同学这次春季运动会上的获奖成绩记录(课件出示)。大家看,(师手指)在这个成绩记录表中,这三列黄色的信息是获奖人的姓名,粉色的信息是获奖的项目,蓝色的是获奖的名次。这个记录单中的信息应该这样观察:(教师师范读信息)你从表中还发现了哪个同学的获奖信息?谁来读一下?

  师:观察记录表,你们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获奖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智慧星送给你。

  生2:我想知道哪个项目获奖的人数最多,哪个项目获奖人数最少。

  生3:获奖的同学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班的获奖情况是怎样的?

  2、讨论交流,整理数据。

  师:从这个获奖成绩表中,你能一眼看出获奖的人数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信息很多,很乱。

  师:信息很多很乱,就需要整理一下,想一想,可以怎样来整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吧。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1:我们组按名次来整理。第一名的有几个同学,第二名的有几个同学,第三名的有几个同学。

  师:噢,老师听明白了,他们想把获奖的同学按奖的名次分一分类。分类整理这个方法真不错,智慧星奖励你们。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2:我们想把获奖的同学生按项目分成跑步的、立定跑远的、投球的、跳绳的四类来整理。

  师:这种分类方法也很了不起(发智慧星)。她们的分类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3:把获奖的同学按项目分成跑步的、立定跑远的,投球的、跳绳的四类来整理。

  师: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发智慧星。)

  生4:老师,我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我们组认为可以将获奖同学分为男生一类,女生一类来整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像这样先分一分类来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分类统计。(板书课题:分类统计)

  3、小组合作,统计数据。师:老师把大家刚才交流的分类方法整理了一下,制作了这些统计表。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它们自己不同的分类标准。大家认真观察统计表,有问题要问吗?

  生1:这些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谁能帮他来解答?

  生2:我认为合计就是求总数的意思,如第一个表中的合计就是把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都要加起来。

  师:说得多明白呀,合计就是把分类数的每一项都合起来,求的是一个总和。

  师:这些统计表你们会填了吗?

  师:看谁能静下来听温馨提示。下面请小组长轻轻拿出信封,取出里面的统计表。仔细听老师要求:四人一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分类方法,从三个统计表中选一个来完成,比比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统计得又对又快!注意:只填一个表。(课件出示。)(学生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统计表?介绍时先说你们是按什么分类统计的,再说统计结果是多少。我们组是按获奖的名次来统计的,第一名的有7人第二名的有3人,第三名的有5人,合计是15人。

  师:能说一下你们的合计是怎样算出来的吗?

  生1:7+3+5=15(人)。

  师:你们小组合作默契,表达得也很清楚。(送智慧星。)

  师:哪个小组和他们的分类方法一样,结果相同吗?

  师: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生2:我们小组是按获奖的项目进行统计的,赛跑的有6人,立定跳远的有4人,投球的有2人,跳绳的有3人,合计是15人。

  师:你说得很明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

  师:哪个小组是按男女来分类统计的?生3: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分类统计的,男生获奖的有8人,女生获奖的有7人,合计也是15人。

  师:刚才我们选择了三种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统计,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统计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合计都一样。

  师:这是它们的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分类的标准不同。

  师(小结):对,同样是整理这个班的获奖情况,我们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但最后合计数却是相同的。

  (板书:标准不同,合计相同)

  师:在刚才的统计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数数时,数一个做一个标记,大家看(展示学生的课本),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做法怎么样?

  生:很好,不容易漏数。

  师(小结):这种边数边做标记的方法既清楚又不容易漏数或重复数,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奖励智慧星。)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师:现在你能根据大家分类整理的数据来分析一下这个班同学的获奖情况吗?

  生1:我发现这个班第一名的同学最多。

  生2:我发现男生获奖的人数比女生多1人。

  生3:我发现在赛跑这个项目中获奖的人数最多,投球获奖的最少。

  三、实际应用,巩固深化。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有这么多同学得到了奖励,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大家看,有这么多漂亮的智慧星呀!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统计一下一共有多少颗智慧星吗?生:能!师:下面请小组长拿出2号信封,从里面轻轻拿出统计表,发给小组成员每人一张。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根据你的分类方法选择统计表需要用几个格,多余的格可以空着。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用漂亮的坐姿告诉大家他已经统计完了。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我把智慧星分成了五角的和六角的两类来统计,五角智慧星有7颗,六角智慧星有12颗,合计是19颗。

  生2:我按颜色把智慧星分成了红色、黄色、绿色、粉色4类来统计,红色的有5颗,黄色的有6颗,绿色的有4颗,粉色的有4棵,合计也是19颗。

  生3:我按大小把智慧星分成了大的和小的两类,大的有13颗,小的有6颗,合计也是19颗。

  生4:我按男女生分为两类。师:统计正确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真能干!用分类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是怎样的研究分类统计的:我们先观察我班的运动会获奖数据,得出信息;我们又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我们又完成了统计表;最后我们又将得出的表格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我班运动会的获奖情况。同学们,分类统计你学会了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类统计无处不在。(课件出示)如:图书的统计、药品的统计、服装的统计、超市商品的统计等等。课后希望大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课后作业。

  调查统计小组内同学喜欢吃的水果,然后制成统计表,下节练习课时同学们一起交流。

  《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分类统计》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分类统计。下面是我对《分类统计》的教学反思。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听到的人数“数一数记下来”,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求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没有把分类统计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充分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4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 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播放课件)

  实验小学一年级(2)班春游情况统计图

  公园

  淘气猫

  香陈湾

  森林庄园

  人数

  8

  6

  9

  12

  三: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师:让我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画有条形统计图的纸,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你们组统计结果绘制漂亮的条形统计图。注意绘制一格代表一人。

  (教师巡回辅导)

  师:让我们欣赏小朋友们的作品吧!

  (在投影仪上展示小朋友们制作的统计图。边欣赏边评价,鼓励小朋友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经历了调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的作用。]

  师:小朋友看到的这些统计图都是用条形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我们叫它们什么统计图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和老师一起制作班级六一出游情况条形统计图。

  (根据班长对出游情况的统计结果在电脑上绘制,.

  双龙小学一(1)班六一”出游情况统计图

  地点

  公园

  淘气猫乐园

  香陈湾游乐园

  人数

  14

  12

  6

  师:你从统计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们班共有:14+12+6=32(人)

  生2:去公园的比去淘气猫乐园的人数多:14-12=2(人)

  生3:去香陈湾的人数最少只有6人。

  生4:小朋友们大多愿去公园玩。

  生5:去公园的比去香陈湾的人数多:14-6=8(人)小朋友们可以去公园玩。

  ……

  师:小朋友们回答的可真精彩,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尊重大家的意愿尽情地欣赏公园的美景吧!

  (播放公园的风景,带领小朋友尽情地欣赏。)

  [设计意图:根据统计经过作出决策,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小朋友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

  四:应用拓展,实践创新.

  师:“六一”儿童节到时,我们班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朋友们认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好呢?请小朋友们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老师出出主意,解决这个难题好吗?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这个任务,比一比哪一的方法好?制作的统计图漂亮、美观。

  (教师巡回辅导,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块完成统计图并展示统计结果。)

  [设计意图:组织比赛---引入主题,让学生体会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师:从这幅统计图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小组合作并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

  师:看大屏上的数学问题小组对照是否和老师想的一样。

  出示:相关的数学问题和算式。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真棒!你们今天这么爱动脑筋,而且做事有计划,有主意,并且学会了统计数学信息能创作优美的条形统计图。特别可爱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合作。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下面同桌有条理的交流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篇5

  一年级《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 小朋友真有礼貌! 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精选16篇)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篇1  研究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