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力》复习提纲

2024-05-274

《力》复习提纲(精选17篇)

《力》复习提纲 篇1

  一、知识结构: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课本p117)图8-2,图8-3,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图8-5,图8-6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课本(p120)图8-12,8-13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8、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9、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根据课本(p122)图8-20提出两个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①仍出的石头受什么力?②石头抛出后,只受重力为什么还会向上运动?③抛出的石头是变速运动吗?④抛出的石头运动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⑤如果没有重力,石头会如何运动?

  10、力的合成:

  ⑴合力的概念:一个力产生的效果根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⑵二力合成定义:求两个力合力

  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

  若两个力方向相同,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若两个力方向相反,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口诀:同向相加,异向相减,方向随大

  ⑷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经常把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现象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相互替代.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除定义合力时用等效替代法,电学中,定义串联总电阻和并联总电阻都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练习:☆分析课本(p122)图8-19,图8-20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现象,能共同反映出那些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三点)

  共同现象:失去支持后最终都会向地面降落。

  共同反映的物理知识:①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方向竖直向下的。

  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④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力》复习提纲 篇2

  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大家都爱这个家》,诗歌中没有难懂的词,幼儿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较为透彻,能较好的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并且马上学会了这首诗歌。只是在朗诵时,幼儿兴趣不是很高,声音时高时低,常常会增加一些字句进去。总的来说,幼儿对语言活动不怎么投入,总是不怎么专心地倾听,每次发言都是这么几个幼儿,因此会说的幼儿越来越活跃,不会说的幼儿越来越沉默了。所以要想办法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不断地努力。

  这首诗歌的难点在于仿编,孩子们在熟悉诗歌内容后,能有表情地念诗歌。在我的指导下,有几个能力强的幼儿能仿编诗歌的,如涂伊晨仿编了诗歌:大家都爱这个家---热腾的饭菜谁做的?是外婆。外婆像个大厨师,每天都做好饭菜。家里的东西谁修的?是外公,外公有双能干的手。坏了的玩具全修好。我问外婆和外公,我能干些啥?“亲—亲---亲亲我们呀!”“还有呢?----我还能干啥?”“爱爸爸、爱妈妈,大家都爱这个家。”潭庠卓等几位幼儿都积极开动脑筋。

  情景描述:教师完整地朗诵诗歌。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爸爸做了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幼儿活动:周家多说:“妈妈在烧饭和菜。”

  涂伊晨说:“爸爸在家里修东西。”

  活动分析:幼儿能根据这首儿歌的内容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说了一些家长们在家做的家务活。就是幼儿的回答还缺乏完整性。在回答“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时,幼儿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幼儿说妈妈做饭菜是给我们吃的,爸爸修东西是为了我不哭。

  情景描述: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念诗歌。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充满感情地念好最后一段话?幼儿再次完整朗诵诗歌。

  幼儿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气氛很浓的,只是个别幼儿老是做小动作和讲话的,他们有点随心所欲。我是师幼来进行“问”和“答”的,在朗诵诗歌幼儿都表现的很平,大部分孩子都感到很羞涩。

  活动分析: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我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以前在朗诵儿歌诗歌都是很平的。利用问答的形式朗诵诗歌幼儿们还是可以的。我觉得在以后学习中幼儿的感情,如从语气、神态、动作等方面还要加强。

  情景描述:你在家里,爸爸妈妈是在怎么分工的?妈妈干什么事情?爸爸干什么事情?想想自己的家人在家都做什么事情并向大家介绍下。引导幼儿仿照诗歌的结构,学编诗歌。

  幼儿活动: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朗诵这首歌了,只是语气很平。幼儿的想象迁移,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情景,为此,编起来比较容易的。如潭庠卓编的:“漂亮的衣服是谁做的?是外婆。”刘烨:“家里的饭菜谁做的?是妈妈。”以下的几句都是差不多的,“亲 亲 亲亲我们呀!”

  活动分析:幼儿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创编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幼儿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为了让幼儿都参与进来,我让一个幼儿说好后让其他的幼儿跟着他一起说一遍。

《力》复习提纲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力》复习提纲 篇4

  【活动目的】

  1、故事的引入和游戏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在班集体中学会团结合作,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通过学生自己说出心目中具有强的凝聚力的班级样子,体会到以后如何去提高自己班级的班集体的凝聚力;

  3、通过共同参与的游戏和班级活动视频的观看,让同学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共同建立一个欢乐的大家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活动准备】

  1、将班会中要用到的故事、游戏规则等做成ppt;

  2、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去收集好同学们的相片,做成关于班级的视屏或电子相册;

  3、准备好歌曲《朋友》;

  4、准备好可以做成班级语录的纸张;

  5、条件允许的安排一位同学拍下活动中的精彩瞬间。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引出主题

  老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小主人。其中三角形、圆形和方形是棒打不散的好朋友,他们不但在小朋友的书中出现,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有他们的踪迹。

  一天,三兄弟像往常一样走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调皮的三角形跳了出来,对大家说:“各位,今天我们不如换个方向走走吧!”一听这话三人便改了往常的“行军路线”,朝着西边走去。走着走着三人来到了一片荒地,只见满地落叶,空气中到处都是灰尘。这时,几位行人走了过来,看见这样的情景,马上捂住鼻子绕路而行。三兄弟本来也想袖手旁观,调转方向,可转念一想:人类为了研究我们也够辛苦的了,我们也要为人类做点奉献呀。说干就干,方形一个箭步冲上去说道:“我的体积最大,站的最稳,我来当桶身。”圆形灵机一动,便飞跃到方形的头上,一边拍着方形的头,一边说:“老兄,可别说我欺负你,就让我和你配合,做桶盖吧。”三角形可急了:“那我怎么办?”方形笑了,“你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脚踏子吧。说罢,三人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筒。扫地工人见了高兴极了,这下这片地的卫生就解决了。

  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其中蕴涵了什么吗?

  学生回答:......

  老师:这个故事就是在说团结合作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我们把它称之为凝聚力。凝聚力是指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

  在我们的班集体里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能够团结在一起,每位同学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我们就会有无穷的力量,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班集体,成为一个温馨快乐的大家庭。

  我们本次班会就一起来感悟一个平凡但离我们很近的话题:班级凝聚力——让我们来一起凝聚班心,共建一个欢乐的大家庭。

  板书:凝聚班心,共建欢乐大家庭

  二、引发讨论,呼应主题

  老师:在这半个学期以来,同学们觉得我们班的凝聚力怎么样呢?在你们心目中具有班级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下面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好,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心目中具有班级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对比之下相信大家也都看到我们班在凝聚力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都会努力去做好使我们的班级体成为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凝聚力强的班集体。

  三、趣味游戏,体验主题

  大家刚刚谈到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想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游戏,让大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感受一下班级凝聚力需要什么。

  (投影)游戏一:串名字游戏

  游戏方法:小组成员站成一排,从第一名同学自我介绍(学号、姓名:“我是号的”),第二名同学接着介绍(我是后面的),第三名同学介绍:我是后面的后面的,依次下去……,最后介绍的一名同学要将前面所有同学的名字、学号复述一遍。

  老师:想玩的同学自己上来吧,先从6个人一组开始吧,然后我们再慢慢增加人数。(游戏开始后,学生们都用心记住前面同学的学号和名字,特别对越后面的学生难度会越大,游戏过程中气氛非常好,在笑声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老师: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大家更迅速地认识彼此,特别一些平时比较文静的同学。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游戏吧。

  (投影)游戏二:猜猜你是谁?

  游戏方法:1. 每一位同学用一张纸写上自己的特征(可以是外貌特征,也可以是性格特征等) 2. 收集所有的纸张,放在一起。每次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抽贴纸并念上面的内容,给一次机会猜出该纸张的主人,如不正确,下面知道的同学课举手学帮忙,若正确,则由该同学可继续抽纸张猜人名;若不正确,则纸张主人主动站出来承认后,由其继续抽纸张猜人名。

  老师:每一个人赶紧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的性格或者外貌特征,也可以是自己的突出优点或者缺点,总之能让其他人认出你甚至重新认识你的,但是不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外号这些泄漏身份的信息。写好就传上来。

  老师:通过这个游戏,大家是不是更真实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啊?

  学生:......

  老师: 当然,有一些纸条并没有写出自己的闪光点,娱乐的成分比较高,我们进行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让大家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风采展示,凝聚班心

  同学们,刚刚我们谈过,玩过,下面,请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我们班级在这段时间里的独特风采吧!

  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的短片或电子相册。(老师和班干部从开学就要有意识地去收集好同学们的相片,最好能体现他们特长、风采的,还有班级集体活动的相片,然后做成视频或者电子相册。)

  五、班级语录,珍藏在心

  老师:看过这段视频之后,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这半个学期以来,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共同的回忆,我们是一个温暖快乐的大家庭。下面我想请每一位同学写下心里最想对我们班说的话,然后收集起来装订成册成为班级语录,作为我们班的一份珍藏,一个学期后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班的进步。(事先准备好一样的纸张发给同学们写)

  六、总结

  班级的凝聚力是班级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使班级发挥潜能的催化剂。凝聚力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协作以及真诚的爱。虽然凝聚力说起来很虚,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它却总能让班级以外的其他人真切感受到,也能让身处这个班级的成员共同进步,时刻焕发出属于这个班的特殊气质。希望通过这一次主题班会,同学们能够有更深的体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好的去增强我们班的凝聚力,让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一个欢乐的大家庭。下面我们就在《朋友》这首歌声中结束我们这一次的班会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朋友》

《力》复习提纲 篇5

  高一物理《力》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

《力》复习提纲 篇6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 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 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 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 伽利略的观点;

  2. 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 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力》复习提纲 篇7

  绘本名称《小机械力大功》

  时间4月23日

  形式自主学习

  我看绘本

  绘本以活泼的画面讲述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机械,他们让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省时省力,以盖树屋为例,介绍

《力》复习提纲

《力》复习提纲(精选17篇)《力》复习提纲 篇1  一、知识结构: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