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 教案
压强 教案(精选15篇)
压强 教案 篇1
【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难点 】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 教学过程 】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 [来 ]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 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 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 / 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 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 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 挑选方案,推导公式 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水 gh 水柱 。 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 h 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 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 h处的压强为: P= gh
意识到公式中的 h 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 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 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 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 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 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 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 ? 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1)液体内 h 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 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 实践活动 】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压强 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第一范文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压强 教案 篇3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纸条、连通器、水、细棍2根
三、教学步骤
(一)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我们知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流动,我们把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强,那都是流体不流动时的压强.而处于流动状态的液体和气体的压强又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先来探究流动的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请同学们先动手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在离桌边2~3cm处放一铝质的硬币,在硬币前10cm左右放一高约为2cm放一直尺或钢笔支起一个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能跳过栏杆,比比看谁能使硬币跳得最高,是什么力使硬币跳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然后请做得最好的同学上讲台表演.
分析:在刚才的实验中,只有空气跟它接触,应该是空气给了硬币向上的力,我们来分析空气是怎么对硬币产生向上的力的?
教师讲解:硬币的硬币与桌面间总有一定的缝隙,这样硬币的下方和上方都有空气,没有吹气时,硬币上面的空气与下面的空气可看做静止,这时硬币上面的空气对硬币向下的压强等于下面的空气产生的向上的压强,硬币受力平衡而静止.当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气时,硬币上方气体的流速大于下方气体的流速,请同学们思考并猜想:这时硬币上下方的空气产生的压强大小关系怎样才能使硬币跳起来?流动空气的压强跟流速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们不同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
到底流动的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是不是有那样的关系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来探究并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介绍实验方法:请同学们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刚才的结论,猜想两张纸将怎样运动.
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指示学生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原因.教师播放动画适当补充.
因为不吹气时,纸条两侧空气可近似看作静止,两侧空气对纸条作用的压强相等,气压不会引起纸条运动.吹气时,纸条接触气流的一侧受到的气压比静止空气的气压小,结果纸条在两侧气压差的作用下,向气压小的一侧(有气流的一侧)运动.
教师总结:同学们经过猜想和实验验证,都知道了在气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提问: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秘密在于机翼.
飞机起飞之前,先得在跑道上跑一段距离.飞机向前跑,空气就相对地向後移动,空气的压强作用在机翼上使机翼获得巨大的升力.机翼的形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观察过飞机的机翼,它的截面是什么形状?
展示飞机图片,指出图片重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的.
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图片动手制作飞机机翼的模型,然后探究机翼的升力与流动空气的压强流速的关系.
展示图,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师检查完学生按要求制作完后,请学生操作:把细绳拉平绷紧,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细绳的位置,用力水平吹气,可以看到机翼在吹力的作用下向上翘,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展示动画,适当提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速度大比下方气流大.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气流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压力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
教师展示站台安全线的图片.提问: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
学生讨论解答.
(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我们知道了流动的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那么流动的液体会否也有同样规律呢?
我们以前学习了连通器,我们今天用同样的装置来研究这个问题.
先复习什么是连通器?装有同种液体的连通器有什么特点?
(观察实验)(见图1)
实验:一根粗细不均匀的水平管子,与一个容器R相连,并在粗细木同的地方各接上几根上端开口的竖直细管A、B、C.将水平管子右端开口用塞于封住,然后向容器R灌水,到达一定高度后停止灌水.
这时我们看到在容器R及三个细管中的液面停在同一高度上.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连通器所呈现的现象,在同一水平面上a、b、c、f诸点处压强都等,这时的压强是流体在静止时的压强.
再提问:如果将水平管子D端的塞子拔去,同时向容器R注入水,管子中的水在流动时,在装置的不同地方,流速会一样吗?同学们可以联想河流的情况,水流到河面宽敞处的流速比河面窄处流速哪个大?
引导学生得出上述装置在管细处流速大于管粗的地方的流速.
请同学们猜想:如果液体也有跟气体同样的规律,水流动时,R中的水面与H,A、C管中的水面高度会有什么变化,哪个更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教师再演示实验:看到R中的水面都低于H,A、C管中的水面高度差不多相同,B管中水面则最低.
教师讲解:从实验中看到,B管中水面则最低,这表明水平管子中的水在流动时,B处水的压强较小,A、C点处的压强大于B点处的压强.
从实验重可以总结: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动液体中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三)小结
从以上所有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流体(液体和气体)在流动时,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板书)
(四)布置作业
小实验:自制喷雾器(见下图)
压强 教案 篇4
对公式的变形及流速对压强的影响理解比较不深入,对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 1、掌握压强公式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2、灵活应用液体的压强公式
3、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及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4、知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
1、压强及改变压强的方法;
(1)压强公式:p=f/ s;正确理解压力及受力面积(即接触面积)的概念
(2)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如:刀刃薄……)
减小: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如:铁轨上垫枕木……)
2、液体压强公式及其应用;
(1)公式:p=ρg h (其中h表示深度:即从液面往下数)
(2)应用:连通器;液压机(f1/s1=f2/s2)
(3)实验:控制变量法(控制同一深度或同一液体)
3、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
(1)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实例:钢笔吸水,吸盘,吸管喝饮料)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减小的幅度不均匀),其数值为 1标准大气压(1atm)=1.013 105pa=760mmhg=10.3mh2o(托里拆利实验)
(2)大气压越大则液体的沸点越高(应用:高压锅煮饭容易熟)
大气压越小则液体的沸点越低(如高山上鸡蛋可能煮不熟)
4、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则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则压强越大
例1: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图所示,则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解:由公式p= 进行变形得:p= = = = , 甲 乙 丙
且同种材料,则密度ρ相同,而丙的 最大,即压强也最大,选c
例2:某同学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假定管内液面上方为真空,则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米
解: =大气压(76cmhg),得:
= =12.92m
[学法指导]准确把握压强公式中的受力面积和液体压强中的深度。
[作业布置]
1.能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 ( )
a.托里拆利实验 b.马德堡半球实验 c.阿基米德实验 d.滚摆实验
2.圆柱体a b高相等,底面积之比4:1,把它们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比为1:2,若把圆柱 体a叠放在b上时,圆柱体b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为原来的 (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3、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图所示,则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甲 乙 丙
4.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越大 b.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c.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d.压力大压强不一定大
5.在水下50米深处的潜水员,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__帕。
6.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时,突然脚下的冰将破裂,应采取 ( )
a.站住不动 b.就地爬伏在冰面上慢慢向岸边挪动
c.赶快向岸边跑去 d.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7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按几下弹簧片,墨水就进入橡皮管里了这( )
a.是弹簧片作用使墨水进入橡皮管 b.是手的压力使墨水进入管
c.是橡皮管的吸力使墨水进入 d.是大气压作用使墨水进入橡皮管
8某同学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假定管内液面上方为真空,则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________米 (外界大气压强p0=76厘米汞柱 ρ酒精=0.8×103千克/米3 ρ水银=13.6×103千克/米3)
9.有两组同样的砖甲组一块乙组两块,每块砖长:宽:高=4:2:1,下列对地面压强不相等的是 ( )
a.甲组平放,乙组每块也平放 b.甲组侧放乙组每块也侧放
c.甲组立放乙组叠着侧放 d.甲组立放,乙组叠着平放
10.乌鲁木齐的大气压约0.9个标准大气压,约等于__________帕,这时水的沸点________100℃
11.放在水平面上的长方体,体积为v, 密度为ρ, 重力为g, 对桌面压强为p,将它竖直切去一半则( )
a. v、ρ、g、p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b .ρ、g、p不变,v为原来一半
c.ρ不变,v、g、p为原来一半 d. ρ、p不变,v、g为原来一半
12._____________实验首先测出了大气压的数值
14.甲乙两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物重是乙物重的4倍,而底面积是乙的1/2,甲对桌面压强为p甲,乙对桌面压强为p乙,p甲与p乙关系( )
a.p甲=8p乙 b.p甲=4p乙 c.p甲=2p乙 d.p甲=p乙/8
13.将浸有酒精的棉花球点燃后放入广口瓶中,然后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一会儿鸡蛋会被瓶口吞没,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
14.某同学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 测得玻璃管中水银柱高度为76厘米可使这个高度减小的措施为( )
a.往水银槽中注入水银 b.使玻璃管倾斜
c.将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 d.将实验移到矿井中做
压强 教案 篇5
关于压强的教案
对公式的变形及流速对压强的影响理解比较不深入,对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
1、掌握压强公式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2、灵活应用液体的压强公式
3、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及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4、知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
1、压强及改变压强的方法;
(1)压强公式:P=F/ S;正确理解压力及受力面积(即接触面积)的概念
(2)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如:刀刃薄……)
减小: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如:铁轨上垫枕木……)
2、液体压强公式及其应用;
(1)公式:P=ρg h (其中h表示深度:即从液面往下数)
(2)应用:连通器;液压机(F1/S1=F2/S2)
(3)实验:控制变量法(控制同一深度或同一液体)
3、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
(1)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实例:钢笔吸水,吸盘,吸管喝饮料)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减小的幅度不均匀),其数值为 1标准大气压(1at)=1.013 105Pa=760Hg=10.3H2O(托里拆利实验)
(2)大气压越大则液体的沸点越高(应用:高压锅煮饭容易熟)
大气压越小则液体的沸点越低(如高山上鸡蛋可能煮不熟)
4、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则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则压强越大
例1: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图所示,则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解:由公式P= 进行变形得:P= = = = , 甲 乙 丙
且同种材料,则密度ρ相同,而丙的 最大,即压强也最大,选C
例2:某同学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假定管内液面上方为真空,则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米
解: =大气压(76cHg),得:
= =12.92
[学法指导]准确把握压强公式中的受力面积和液体压强中的深度。
[作业布置]
1.能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 (
压强 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