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重力》教案

2024-05-274

《重力》教案(精选13篇)

《重力》教案 篇1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重力》教案 篇2

  【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重力的概念;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

  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再现】

  一、力的三性

  1.力的基本特性:

  物质性(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

  3.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

  (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G=mg,在同一位置,G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物体各个部分受到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形状有关。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跟物体形状有关,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用悬挂法测重心(只适合薄片状物体)。

  4.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地球两极,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地球其它位置,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也不相同。

  三、弹力

  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有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绳和弹簧的弹力方向:注意弹簧是被压缩还是被拉伸;

  (2)接触面的弹力方向:点面接触、面面接触

  (3)轻杆的弹力方向:

  ①一般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②轻杆只在两端受二力平衡时,弹力沿杆的方向;

  3.弹力大小的计算:

  (1)弹簧弹力: F=kx

  (2)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性质

  【应用1】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人推物体时,人只是施力物而不是受力物

  D.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导示: AD。谈到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力有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也有非接触力(如电场力、磁场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和重心

  【应用2】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的重力小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

  答案:D

  【应用3】(启东中学20xx届高三月考卷)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一个飞轮的圆心在O,但它的重心不在转轴O处(转轴通过圆心O),工人师傅在飞轮边缘上的a处挖下一小块质量为Δm的金属加固到正对面的轮边缘的b处,这时飞轮的重心位置正好在O处,现由于b处加固的Δm这块金属已脱落丢失,又使得飞轮的重心不在O处,工人师傅决定再在a处挖去一小块质量的金属,不用加固到b处,这样也能将飞轮的重心调到O处,问再挖去的一小块金属的质量为多少?

  导示: b处加固的Δm没有丢失时,飞轮的重心在O,现设想在a、b两处都拿走了△m的质量,由于a、b两处相对圆心O对称,因而飞轮的重心仍在O处,由此可知,在b处丢失△m的质量后,只要在a处再挖去Δm的质量就可以了。

  关于重力的大小应注意其决定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g值,与其他受力因素及运动因素无关。重力的测量应注意使物体处于平衡位置。重心的测定通常用悬挂法,利用对称性求解。

  类型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确定

  【例1】请在下图中画出图A、B中的杆和C、D、E、F中的球所受的弹力。

  导示: 如图所示

  (1)弹力有无的`判定:A.“假设法”分析,即假设弹力存在,看假设的结果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采用“撤离法”分析,即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一一撤去,看其运动状态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力方向的判定:①根据弹力产生形变的方向判断: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②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确定。

  类型二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例2】(山东临沂市0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长度的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D )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导示: BCD。由图象可看出F-X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其斜率K=200N/m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表示弹簧的一个参数,与外力无关。

  1.(南京市20xx 届 高 三 质 量 检 测)下列三个力学实验中体现出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

  A.极限法 B.放大法

  C.控制变量法 D.等效替代法

  2.(山西省实验中学0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小车上固定一弯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当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时,杆对小球的力( )

  A.一定沿杆向上 B.可能水平向右

  C.一定竖直向上 D.可能不沿杆

  3.如图所示,两个同样的弹簧秤每个自重都是0.1N,下端挂钩的重力忽略不计,甲”正挂”,乙”倒挂”,在乙的下方挂上重0.2N的砝码,则甲、乙两弹簧秤的示数分别为( )

  A.0.2N、0.3NB.03N、0.2N

  C.0.3N、0.3ND.0.4N、0.3N

  4.(20xx年北大附中)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5.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 )

  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

  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答案:1.B 2.D 3.C 4.D 5.AD

《重力》教案 篇3

  【课 题】

  【教 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教材

  【授课教师】徐泽心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热爱物理,思维敏捷。

  2.背景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对重力有感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 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 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中途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

  2. 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理解内容慨念,进行交流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人教版课本,重力ppt课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新课引入重力定义,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发展空间,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2

  3

  4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重力》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重力与重心

  知识重点: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二.重点、难点: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特征:

  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

  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3.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2)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哪些因素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

  1)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要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例2.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解:首先确定比例如下:

  20N根据条件画出力的图示如下:

  F

  说明:在力的图示中,必须明确表示出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即必须明确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6.力的种类: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 7.力的测量:弹簧秤二.重力与重心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由于吸引力产生的,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

  例3.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测量:悬挂在弹簧秤下,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

  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与稳定:

  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当重力作用线落到物体的支持面以外时,物体就会倾倒【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D.一对互相平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物体存在就一定存在力

  4.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

  B.鸡毛和铁球都可以悬浮在空中C.天不会下雨

  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5.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C.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

  D.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不会改变6.图1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细不同、质量分布均匀,AB和BC相等的木料做成,D是AC连线的中点,E是AB的中点F和BC的中点G连线的中点,则曲尺的重心在

  A.B点

  B.D点

  C.E点

  D.G点7.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可能变化

  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

  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8.关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悬挂在竖直绳子上的物体,绳子对它的拉力一定等于其重力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一定等于其重力C.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

  D.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9.放在桌上的书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同时,书对桌面的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既是______,又是______。 10.下列各种力:(1)重力(2)拉力(3)支持力(4)弹力(5)浮力(6)摩擦力(7)动力(8)推力。属于按力的性质分类的是______,属于按作用效果分类的是______(用序号填写)。

  11.重力是由于______而产生的,它的方向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可认为作用在物体的______上。 12.一个边长为2 m的质量均匀分布的正方形薄板,一边放在水平桌面上,薄板平面与桌面垂直,绕其位于桌面上的一个顶点转到薄板平面的对角线处于竖直位置的过程中,其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m。

  13.画出下面几个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质量m=0.05 kg的墨水瓶。

  (2)竖直向上飞行的质量m=2×103 kg的火箭。

  (3)沿着滑梯下滑的质量m=20 kg的小孩。

  (4)抛出后在空中飞行的质量m=4 kg的铅球。 14.如图2,正方体边长为L,今用一力作用于AB边,使其绕C'D'边转动,直到平面ABC'D'处于竖直位置,求:正方体的重心升高了多少?

  B C A B' C' A' D'

  图2 15.两位同学在看体育比赛时,发现“背越式”跳高比“跨越式”跳高好得多,请你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说说为什么是这样的。

  【试题答案】

  1.BCD 2.BC 3.B

  4.D 5.D 6.C

  7.BCD 8.C 9.书本,桌面,桌面,书本,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10.(1)(4)(6),(2)(3)(5)(7)(8)11.地球吸引,竖直向下,重心12.21 13.略

  21L2 14.

  15“背越式”跳高与“跨越式”跳高相比较,在跳过相同高度的横杆时,重心升高要低一些,对运动员来说容易做到,有助于跳高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所以说“背越式”跳高要优于“跨越式”跳高。

《重力》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充分运用插图和实验,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4、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

  让学生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评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

《重力》教案

《重力》教案(精选13篇)《重力》教案 篇1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