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趣。
2.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3.学习本课5个生字,8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即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
教学难点
了解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变化,以及湖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鸬鹚吗?(板书课题:鸬鹚)鸬鹚又名水老鸦、鱼鹰,是以鱼为食的水鸟。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渔民把它驯化,用来帮助捕鱼。那么渔人是怎样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说完整话。即:课文记叙了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教师交待本文作者是郑振铎。
三、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
2.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3.借助拼音字典,读准字音,并想想下列字是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鸬鹚 抹 囊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鸬鹚一望无垠船舷竹篙一抹喉囊水痕夕阳悠然甩进逐渐恢复
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鸬鹚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右半部都是鸟。
抹字的右半部上横长下横短。
囊字笔划较多,教师引导记忆。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七个自然段)
六、练习自读课文,纠正读音
七、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初步认识。
八、看书上的插图
1.同学们,你们看站在船舷上的是什么?鸬鹚,鸬鹚羽毛灰黑色、嘴扁而长。
2.你们看图的近处,远处还有什么?柳树、稻田、夕阳。
3.夕阳是什么意思?傍晚的太阳。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要求说话完整、连贯。
九、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读课文并讨论
1.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湖面的句子,想想湖面有什么变化?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平静)
②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不平静)
③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恢复平静)
2.根据湖面变化或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捕鱼前。
第二段(2~4自然段)捕鱼时。
第三段(5~7自然段)捕鱼后。
景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思考: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的环境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关键词句谈体会。(渔人在平静幽美的湖面上捕鱼。)
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想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重点理解这句话。
什么像一面镜子?为什么这样比喻?
把湖面平静的样子比作镜子,因为没有什么风,突出了湖面又平又静的特点。
其次学生会谈到柳树、稻田、渔人、鸬鹚等,教师综合:岸边杨柳依依,远处稻禾青青,几只窄长的渔船点缀在绿油油的湖面上。这是秀丽的水乡景色,是渔人捕鱼的良好环境。
②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态。
③找出描写鸬鹚样子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
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严阵待命的样子。
2.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谈谈这时湖面为什么这么平静?
①湖面平静;②渔人悠闲;③鸬鹚像士兵。
3.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朗读这段。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看投影欣赏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读第2自然段,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竹篙在船上一擦,这是渔人的一个动作,打破湖面的平静。这时鸬鹚接到冲锋的命令,扑扑地钻进水里。
读读描写湖面的句子,可以体会出以水动来衬托水下鸬鹚正在奋力捕鱼的情景。
这时的湖面已不平静了,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找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
渔人:抓住脖子,把鱼挤出来,把它甩进水里。(说明渔人动作干脆、利索。)
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说明鸬鹚捕鱼动作敏捷、熟练。)
3.联系上下文想想: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忙不过来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一幅繁忙欢乐的画面,体现出渔人与鸬鹚之间的默契,以及湖面的活跃气氛。
4.看图,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图的内容。
5.指导学生用紧张高兴的心情朗读,体会湖面热闹景象。
6.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思考: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恢复一词?
恢复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湖面又变得平静了。渔人喂鸬鹚小鱼,可以体会出繁忙紧张的劳动即将结束,渔人划船回去,所以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2.湖面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怎么能说平静呢?
3.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朗读课文,读出捕鱼后喜悦而归的心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这是作者身边的事物,他认真细致地观察,并积累了材料。希望同学们也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在练习本上完成课后第3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独立认识本课“鸬鹚、垠、粼、章、舷、喉、吞”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鸬鹚、章、舷、喉、吞””等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初读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2)通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的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去看看,认识一下江南水乡那些特别的动物——鸬鹚。
鸬鹚对于我们北方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老师搜集了一些鸬鹚的图片,想不想看。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的生活习性。
师:刚才通过看图片,我们也了解了一些鸬鹚的生活习性等等,那么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作者郑振铎是怎样具体描写鸬鹚的,我们先听一遍录音,在听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要求,边听边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录音)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敏捷地下水捕鱼,渔人忙碌地挤着鸬鹚喉中的鱼儿,渔人喂饱鸬鹚划船离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师: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老师的心里好像浮现了三幅画面,我们今天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湖面平静,鸬鹚等待命令,准备捕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夕阳图)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湖面失去平静,鸬鹚敏捷地捕鱼,渔人忙碌地挤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捕鱼图)
(3)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渔人捡小鱼喂鸬鹚后,划着小船回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渔舟唱晚图)
三、欣赏作者对鸬鹚的描写。
1、学习第一部分
师: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第一幅图夕阳图的美景,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着大家去宁静的'湖面看看,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①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
②这一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宁静、悠闲、平静)
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份宁静与悠闲
(1)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问: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子)
(2)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垂柳不见摆动,稻天没有绿浪,显出宁静。
(3)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
(浮字用得好:说明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平浪静。)
(4)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悠闲)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很平静,他坐在船上悠然的吸着烟,望着湖面,他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陶醉了,一切显的那么安静。(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近处,再看前面作者的描写,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通着这些语句我们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
小结:这是作者写作的一个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可以从远到近,近到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者按照方位顺序由东—南—西—北。
(5)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a、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b、在你的心中列队的士兵是什么样子的?
(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c、通过这句话,说明了鸬鹚是一只什么样的水鸟?
d、这句话中“等待”与“湖面平静”又有什么关系?
(他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捕鱼,说明湖面很平静)
段落小结: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近,由景—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但是,随着渔人的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平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并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湖面的情况。
(热闹、欢腾、繁忙)
(2)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①用的动词有哪两个?(跳跃、荡起)
②这时的湖面美吗?有多美,想像一下,叙述出来?
③粼粼什么意思?
④渔人的心情怎样?
⑤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会产生这种变化。)
⑥“一抹”什么意思?做一个动作?
说明了渔人对鸬鹚怎样?
如果老师把它改成一敲、一打、一赶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这样就体现不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也会把鸬鹚吓跑)
(3)过渡句: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①作者抓住了渔人和鸬鹚的动作描写,我们找出来。
鸬鹚:(钻、扑、跳)
②通过这三个动词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动作快、迅速、敏捷、乖巧、训练有素、尽职尽责)
③鸬鹚跳上渔船做什么来了?(送鱼)
④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喉囊鼓鼓的)
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鸬鹚是个捕鱼高手)
⑥假如你是这只鸬鹚,你此时想对渔人说些什么呢?
渔人的动作:抓、挤、甩
通过这三个动词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渔人动作熟练,干活利索,经验丰富等)
小结:这些动词用得非常的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时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捕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的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作者的心情怎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答)
闭上眼睛想象,你的头脑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鸬鹚捕了这么多的鱼,十分辛苦,那么渔人又是怎样犒劳这些为他带来收获的功臣的呢?
3、学习第三部分
默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一条条抛小鱼给鸬鹚吃)
这时的湖面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平静)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开始做晚饭,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静过渡)
②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在跳跃了。)
③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起什么作用?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是平静的,现在也是平静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前后呼应,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上也能运用上)
四、全文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本文通过描绘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渔舟唱晚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美好生活,从而也使我们每个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同学们我们就要告别这个小渔村了,你想对小渔村的人们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夕阳图——平静
5、鸬鹚捕鱼图——热闹前后呼应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21课《鸬鹚》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课文。它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出没在湖面捕鱼。
二、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鸬鹚,简介鸬鹚,揭示课题。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填表。
湖面的变化
鸬鹚的活动
渔人的活动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五、研读课文。
第一段
(1)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2)好!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3)还有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4)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6)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第二段
(1)教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意。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课文为什么用‘一抹’”。
(5)交流研读成果: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同桌合作学习第2至第4自然段,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3)交流研读成果:
(4)交流:
(5)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一起读2至4自然段。
第三段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并在图上映出“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其中恢复为不同色。)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恢复”?(师边说边整理板书)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师在两个“静”间连线并设问)这时的静是怎样的静?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6师生品读第5至第7自然段。
六、小结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