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用一句话介绍自己 (检查预习情况) 对鲸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 齐读
学习课文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 总结:
本课的问题 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2,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 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
3,师生交流并板书. 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
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
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 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 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 交流
作业
选择;
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
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
板书:
样子大 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 分类别
食物 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 呼吸 打比方
睡觉 (准确,直观,形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词句,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品表演:
《鱼类运动会》
内容:鱼类运动会即将开始,各种鱼儿顺利进入赛场大门,鲸却被拒之门外。
2、为什么虾兵不允许鲸进入赛场?它这样做对吗?
二、新授
1、学习第2小节:
⑴ 自由朗读课文第2小节,讨论鲸的生活地点在哪里?
⑵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
⑶ 小结:
原来,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鲸的体形就变得像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⑷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证明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① 鲸和牛羊一样……鱼类。
② 鲸是胎生的,……吃奶长大。
⑸ 这就是哺乳动物的三大特征,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哺乳动物呢?
2、学习第3小节:
⑴ 鲸有哪些种类?你根据什么给它分类呢?
⑵ 出示须鲸和齿鲸的图象,学生辨析并说出原因。
3、学习第4小节:
你还想了解鲸的哪些生活习性呢?
⑴ 介绍吃食:
请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第4小节,思考:须鲸吃什么?齿鲸吃什么?
⑵ 学习须鲸吃食:
① 须鲸吃什么呢?
② 它是这样吃虾和小鱼的?
③ 想象一下,鲸吃食的样子,自己读读做做。
④ 范读,生表演。
⑤ 你觉得你把鲸吃食时候的那些动作表演出来了吗?
(在“张开、吸进、滤出来、吞进”下加着重号。)
试着把这些词读好,自己练读。
⑥ 指名读。
⑦ 填上表示须鲸吃食动作的词。
⑶ 学习齿鲸吃食:
① 齿鲸吃什么呢?它又是怎么吃的?同桌两人一起来读读、做做。
② 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哪些词用的特别好?为什么?
③ 比较词语“游过去、扑上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⑷ 块头这么大的鲸一顿要吃多少呢?比如说须鲸要吃多少?
⑸ 我们来回顾一下鲸的吃食,能读好吗?能表演出来吗?
(学生部分读,部分表演。)
4、学习5、6、7小节:
⑴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分组自学5、6、7自然段:
① 讨论:
三个自然段分别描写鲸哪方面的特点?
② 动嘴讲讲、动笔画画、动手摆摆这三个特点。
⑵ 交流:
① 第5小节主要讲鲸的什么呢?
② 第6小节讲了什么呢?
老师这儿有几头鲸,这是它的头,这是它的尾巴,现在到了睡觉的时间了,谁来指挥一下这群鲸呢?
③ 那第7小节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呢?
鲸的生长速度怎么样呢?从哪儿看出来呢?
三、总结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鲸的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来介绍鲸,用词非常准确、生动,同时还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今后介绍动物的文章中,我们也要学会像作者这样描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我教学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先交流搜集的资料,然后教学生字词,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第二课时细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并领悟说明办法,并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力求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假设、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交流了大家搜集的关于鲸的资料,并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还记得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鲸的?
(板书: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
3、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鲸的生活习性呢?
(板书:吃食、呼吸、睡觉、繁殖)
4、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方面研究鲸的特点,并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得明白而又具体的。
二、细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领悟说明方法
(一)学习鲸的外形特点。
1、鲸的外形特点在课文第几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2、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能用一个字概括鲸的形体特点吗?(板书:大)
3、既然是说明文,总要有一些说明方法,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方法?看一看第一段到底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鲸大的特点?
预设一:作比较
请你把作比较的句子读一读,告诉大家是拿谁和谁作比较?还和谁进行比较?(象、大肥猪)
为什么和象、和大肥猪作比较,不和猫、和狗作比较?
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板书:作比较)
请大家把“作比较” 这三个字写在这一段一、二两句话的旁边,这叫批注,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好方法。
预设二:列数字 (板书:列数字)
你能把数字词找出来吗?
好,最大的有16万公斤,最小的也有2千公斤,卞老师大约50公斤,大家算一算,最小的鲸就有多少个卞老师重?(40个,大约等于我们全班同学加起来的重量)16万公斤是2千公斤的几倍?(80倍,相当于80个班的学生加起来的重量,我们整个学校才24个班,全校的学生加起来的重量还不到个头大的鲸的三分之一)
请同学们也把“列数字”写在有关句子的旁边。
预设三:举例子 (板书:举例子) 提示学生作批注
举什么例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举例,既然是例子,就应该是真实的事例。如果有一头鲸就在眼前,张开了房间一样大的大嘴,你敢不敢坐在里面?大家都不敢,这个例子能举吗?这是真的吗?
预设四:作假设
你怎么知道是假设?从哪个词看出来?(要是)
好,读书要有一个能耐,除了要整体把握,还特别要注意抓住关键的词。
(板书:作假设)提示学生做批注
你们以后要写说明文,凡是都可以假设,不过要大胆、合理的假设才行。
4、第一段正是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作假设这几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鲸的大。谁能把它读得非常大?你想读哪一句?
(二)学习鲸的进化过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鲸的进化过程和什么有关?(环境的变化)找出表示环境变化的词语做上记号(陆地、靠近陆地的浅海里、海洋)
2、过渡:鲸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它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生物常常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形体和生活习性,否则就会灭绝。这个过程就叫做进化。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作者用哪些词语加以说明?(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
4、现在知道鲸是如何变化了吗?把你自己当作鲸,和同桌说说你的进化过程。
5、指名交流。
6、小结:鲸的进化过程告诉了我们鲸像鱼但又不是鱼的根本原因,告诉我们鲸是一种哺乳动物。(板书:哺乳动物)
(三)学习鲸的种类
1、一起告诉老师,鲸总的来说可以分几类?(板书:须鲸 齿鲸)
2、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板书:分类别) 提示批注
(四)学习鲸的生活习性
1、鲸的生活习性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对照着这张表格,轻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横线标出须鲸的特点,用波浪线标出齿鲸的特点,用双横线标出它们的共同点。
种类
不同点
共同点
吃食
呼吸
呼吸器官
睡觉
生长
须鲸
齿鲸
2、请个别同学上台完成表格。
3、刚才我们所填的这份表格,其实也是一种说明方法,叫列图表,它能使事物的比较一目了然,也便于表达事物的基本特点,美中不足的一些语言的表达无法做到那么准确,生动。
4、现在请同学们再读4—7自然段,找出你认为作者写得准确生动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预设一:第四自然段的开头用了设问句,吸引读者的兴趣。
(你可真会学习呀,不仅会读句、读词,还会读标点符号。老师佩服你。)
预设二:第四自然段用了很多动作词描写鲸是怎样吃食的。
(“你真会读书,能够抓住鲸吃食时的动作来学习。)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须鲸和齿鲸吃食的动作词,并画上着重号。
说说这些动作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栩栩如生,仿佛亲眼见到,真是太神奇了)
是啊,这些动作描写非常生动,我们称它们为动词串,写作中要懂得用上动词串。
这一段写的这么生动,我们一起来朗读朗读,体会体会鲸捕食吃食的情景吧。
其实文中用词准确的地方不仅仅是这些动作词,请看这三个句子(出示小黑板,即课后三句话)读一读,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用词准确,说明事物才能清楚,准确无误)
预设三:第五自然段讲鲸的呼吸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板书:打比方)作批注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因为鲸呼吸喷水柱大部分人没见识过,而喷泉确是十分常见,以后我们学校也将有个喷泉。)
这篇课文除了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值得大家学习外,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也值得我们好好品位,好好学习。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
三、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是的,我们今天不光了解了鲸的有关知识,而且掌握了这几种说明方法,分别是:(指板书生齐答)
今后我们在写作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章会写得更富有说服力和想像力。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完成
1、请用上今天学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话,介绍我们的校园或我们的教室。
2、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选择某一种鲸,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板书:
形体特点 大 作比较
列数字
进化过程 哺乳动物 举例子
9、 鲸 作假设
分类 须鲸 齿鲸 分类别
打比方
生活习性 吃食 呼吸 睡觉 生长
反思:
今天这节课作为校级公开课,应该说我的备课还是比较充分的,课上环节也比较顺利,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也比较突出,语文训练也较扎实,注重学习方法与说明方法的传授,教学过程紧凑、朴实、实用。但是也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本节课课堂容量太大,导致时间仓促,究其原因是课时安排欠妥,导致本节课课堂容量太大,时间仓促,可把鲸的进化过程放在第一课时完成;二是教师扶得过多,学生的自主性不够明显,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或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来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三是受条件限制(无多媒体),无法使用课件,只能借助图片、描述、想像等辅助手段,无法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了解鲸的特点。
同伴互助:
林敏:本节课教学紧凑,教学容量大,学生预习充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师重视说明方法的指导。
江曦虹: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朴实,教学思路清晰,双基训练扎实,教师能注重朗读的指导,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分析,并能很好地利用语言直观,把抽象的数字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教师还重视学法指导,如作批注等。善于启发学生,并能给学生的回答作画龙点睛的归纳。但在第一段的教学中“不是真实的例子不能举”这句话是否改为“不是真实的事情就不是举例子”更为妥当。
江杰华:从课堂景观来看,学生整体素质较好。本堂课的特点是上得很扎实,如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的遣词造句等。但是课时安排不够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现象。另外,课上的条理性反思是否可用另外方式代替,例如辩论、表演、画画等;说明方法是否渗透过多,可减少一些,要抓重点一课一得,以空出时间练习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初步了解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领悟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鲸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鲸的音像资料及图片资料。
2、 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讲故事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有回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 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1、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2、 教师也收集了部分鲸的资料,下面一起看看。(教师介绍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关于鲸的哪些知识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是刚了解的,哪些是有疑问的?做一做标记。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小建议:(投影出示)
1、 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3、 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 检查自读情况。
1、 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如:鲸是世界上的、最重的动物,分齿鲸和须鲸两类;还介绍了他们的进食、睡眠、呼吸等。(教师随机板书)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取想研究的内容,按选的问题分组进行学习。
用投影出示合作学习小要求:
(1) 个人充分自读有关的段落。
(2) 组内充分交流个人自读后对这一方面知识的了解以及作者说明介绍的方法。
(3) 共同设计生动有趣的汇报方式,来讲清楚鲸这方面的知识。在组内分工,进行模拟汇报。
五、 全班交流,全面认识鲸。
1、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并完成板书。
2、 鼓励学生用文中的说明方法。
3、 指导朗读。
六、 回归整体,突破难点。
想想老师刚才讲的那个故事,说说你认为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不是鱼,是哺乳动物)原因:1、进化2、用肺呼吸3胎生,吃母鲸的奶长大。
七、 创设情景,渗透教育。
1、 今天,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了解,对鲸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展示图片并说明)
2、 出示图片教师介绍虎鲸,以虎鲸口吻作介绍。
了解“鲸自杀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欲望。(至今,鲸鱼集体上岸“自杀”的原因仍旧是个谜,近年来“自杀”数量越来越多。除了地球磁场转变说、寄生虫染病说、捕食说,科学家又提出,全球变暖,影响鲸鱼长途迁徙路线的环境,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3、出示“人杀”与“污染”的图片,认识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八、 学生谈收获。
(自由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常识,进而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长大献身科学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常识,进而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长大献身科学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打比方,列举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形体发生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环境变化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用具
图片,幻灯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以及鲸的大小,进化等知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以及鲸的大小,进化等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14 鲸
同学们,鲸是什么动物,你了解它的什么情况,请给同学们谈一谈.自由发言.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鲸的图片,教师归纳,总结同学们的发言.
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胎生,形状像鱼,体长可达30多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前肢形成鳍,后肢完全退化,尾巴变成尾鳍,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鲸的肉可以食用,它的脂肪可以制油,用于医药和其他工业.鲸也叫鲸鱼.我们这篇课文对鲸的知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扫除学习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哺"字读bǔ,声母是b,不读pǔ;"乳"字读rǔ,声母是r,不读lǔ;"立即"的"即",读第二声jí,不读jì;"倾斜"的"倾",读第一声qīng,不读qǐng.
以下几个字的字形和笔顺,容易出现错误,要提醒同学注意.
"吨"字是左右结构,右边的笔顺是一, 屯;
"齿"字上面是"止",下面先写"人",而"人"的" "要变成"丶",最后再写"凵".
"乳"字左边不是"豸",而"孚",左下是"孑";
"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 ",右半边的笔顺是 .
3.出示幻灯片,辨字组词.
肢(肢体) 吨(万吨) 肺(肺部)
枝(树枝) 顿(顿时) 柿(柿子)
胎(胎盘) 喷(喷水) 乳(乳汁)
抬(抬扛) 愤(气愤) 貌(容貌)
滤(过滤) 脑(脑袋) 捕(捕获)
虑(考虑) 恼(烦恼) 哺(哺育)
(三)指导讨论词语的含义,理解重点词语.
这部分学习内容可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一是请同学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课堂上讨论;二是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1.解释部分词语.
上腭:口腔的上部,通称为上膛,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
宽敞:宽阔,宽大.
捕获:捉到,逮住.
哺乳动物: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用母体的乳汁哺育初生幼儿,绝大部分是胎生.
胎生:人或某些动物的幼体在母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脱离母体,叫做胎生.
鳍:鱼的运动器官,按所在的位置可以分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
吨:重量单位名称,一千公斤是一吨,合二千市斤.
前肢,后肢:课文中指前脚,后脚.肢,手,脚,胳膊,腿的总称.
适应:适合当时的生活环境.
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