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4-06-014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3篇)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3-84页例1、例2;P85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借助线段、三角形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认识旋转的本质,发展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三角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教具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三角尺。

  2、活动材料单,方格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健身强体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广场上、公园里无时无刻都会看到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相信同学们也都是健身运动小达人。这节课我们就从运动开始。(板书:运动)请看老师在干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平移)

  师:再看老师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是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旋转。(板书:图形的--)(课题:图形的运动—旋转)

  二、初步探究,认识旋转要素

  师:请看,这是一个点(出示)。这个点在这里不停的旋转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想同一个方向平移到另一个点,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你来说:(手势,A到B)

  生:线段。

  师:请看,点A向同一个方向平移到点B,(边演示边说),形成一条线段AB,(板书线段)

  师:A——B线段AB可以?

  生:平移。

  师:也可以?

  生: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不研究线段的平移,只研究线段的旋转。

  师:线段AB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AB上的C点,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来说?

  生回答

  师:线段AB上的C点也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请看,D点呢?你来说?

  小结:也就是说,线段AB的每一点都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再看,旋转前后B点和B’到A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师:线段AB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都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并且每一个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像这样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点旋转的现象,钟表上也有,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单

  自主完成,开始。学生展示

  师: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并且知道线段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三、深化研究,旋转图形

  师:如果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旋转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线段OA、OB、AB组成的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请看,谁来读要求?生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单

  和三角尺按要求转一转,并完成下面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小结: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旋转前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变,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有三角形的位置变了。

  师:(演示180°)请看△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答。

  师:如果△AO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360°。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重合。

  师:当△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就会旋转到原来的位置。

  四、自主练习,应用拓展数学书第85页第1.2.3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旋转,知道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还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是三角形的位置变了。生活中人们利用旋转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边演示边讲)旋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幸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心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4、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5、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境激疑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咱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吗?

  合作探究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

  师: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

  图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

  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A、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

  B、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请仿照例题1的计算方法计算得数。

  出示例3、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节目类型动画类游戏类教育类科普类其它。

  时间分配

  (1)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2)其它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拓展应用做一做1题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计算法则吗?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三角形+正方形 )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 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 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__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xx.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3篇)人教版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3-84页例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