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1
课前交流: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上课之前,我先请你们欣赏一段电影。(课件:课前电影片断)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刚才观看影片的时候有不少同学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得圆圆的,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小结,齐读课题
这就是海难,这艘船叫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5日,它在纽芬兰海域撞上了冰山,船上当时有2000多人,除了几百人逃生,其余1513 人全都葬身在了冰冷的海水里。这样的事故历史上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近距离的接触另一次海难: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是一次损失惨重,令人沉痛的海上事故,请齐读课题。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请再读。
二、检查预习
1、读词语
(1)这是一篇外国小说,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哪一类词语最难读?
具体到这篇文章里还有两艘船的名字。我把它们找了出来,相信大家能读好。
(2)出示词语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清清楚楚的一齐读一遍。
2、抓主要内容
词语读得不错,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概括?
3、谈场景
这篇文章老师也读了好几遍,它的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象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充分谈,不要简单化。注意朝深处引导。)
两船相撞:给了你什么印象?能不能具体说说?
灾难发生后:混乱、恐慌
船长下命令:一片混乱中,船长的镇定与人们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对话:简短而有力,听了让人不能忘,而且在当时意义重大救克莱芒:他连一个这样的见习水手都安排的这样周到
沉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结板书:
是的,就像你们说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
三、品读感悟
(一)、感受撞船
1、师引导:
诺曼底号轮船在自己的航线上正常的行驶着。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在悄悄的逼近。黑暗中,全速行驶的“玛丽号”像一个幽灵,朝着“诺曼底”号笔直地撞了过来,在它的船身上一下子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
2、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二)、感受混乱、惊慌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去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同学们读得很用心,都看到画面了吗?你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3、交流
(1)谈自己看到的画面
(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
(3)就请你把这感受融入到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一会,看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
(4)交流读
“一刹那间————”(课件出示:11自然段)
(多么可怕呀,你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1)引导深入体会:谁对这一句还有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什么样?
(2)“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谈谈自己的理解)
(3)引领读句子
汹涌湍急的海水浸没了脚踝,淹过了小腿,人们被巨大的水流冲击的站立不住,怪不得呀,一刹那间(一学生接读,到奔到甲板上)(一生接读到一片混乱)
(4)是啊,一片混乱!震荡可怕极了!一齐读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
(1)还有哪些句子?
(2)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种乱?
(3)是的,大难临头,逃生的欲望让人失去了理智。谁再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那个场景中?
(三)感悟船长的行为及品质
1、引出船长
灾难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副板书:哈尔威船长)
2、他是怎么指挥这场救援的?(灾难面前,他怎么做的呢?)
3、不着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3—44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4、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先整体汇报,或直接引入命令。)
场景一:下达命令
我们来看,灾难刚一发生,船长是怎么指挥的?
(1)船长下达了一道命令,出示课件
(2)都来读一读,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学生交流,追问: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结合学生回答,完成副板书
(3)真了不起,几句话让你们品出了这么深刻的内涵,谁来下达这个命令?
(4)非常清楚,只是这样的声音足以盖住现场的嘈杂和混乱吗?课件出示:嘈杂的声音(几秒钟)
(5)谁再来?课件展示:嘈杂的声音。(镇定自若的船长;临危不惧的船长)
(6)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哈尔威船长始终记着我是一位船长,灾难面前,救人就是船长的职责呀!这是一位多么尽职的船长。
场景二:对话。(船长又怎么指挥的?)
(1)他抓住了一句话,这是一组对话中的一句,(课件出示:对话)请大家沉下心来,细细品读,从这段对话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
(2)交流:
a 、情况危急
炉子、火、机器、时间
你体会到了什么?
b、船长下达了两个命令(安排救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他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这个命令?炉子?火?这预示着?多么果断的船长!)
c、体会“够了”
体会时间很短:茫茫的大海,混乱的人群,已经停止工作马上就要沉没的轮船。这么巨大的灾难面前,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你感受?
体会船长的“够了”:但船长却说?(还不够)船长却自信地说?船长却威严地说?
体会乘客心情:这两个字传到乘客的耳朵里,他想?他在想?
(3)分角色朗读
我们读读这段对话,谁当船长?
船长都站起来,其他人就当洛克机械师和大副。
混乱和嘈杂中,你们的声音自信而威严的传递,开始吧!
恐慌中的人们听到你们的对话,慢慢变得理智,渐渐平静下来!
场景三:救克莱芒
1、他还做了什么?
2、谈体会。
3、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他的船长岗位上!谁来读一读课文38自然段。
(四)沉船
1、师引导
救援工作终于变得井然有序起来。二十分钟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轮船就要沉没了。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用他那种镇定,威严,神圣的方式走向了死亡。像一座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却把一座精神的丰碑高高竖立在了人们心中。
2、课件展示:沉船视频。
3、一生读字幕
4、妇女、孩子、乘客、船员,每一个因他而生还的人都眼含热泪,注视着英伦海峡上这最悲壮的一幕,他们看见——齐读这一段
四、课堂总结
1、小结:
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用他的(副板书中品质)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板书:省略号)
2、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100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读
(2)100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再读。
3、布置课下写心得笔记(课件:音乐)
同学们,看了这样的故事,面对这样的船长,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下同学们把想法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心得笔记,老师期待着和你们继续交流。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段进行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能够简单地描述出来。
2、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有关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引起学生联想。
2、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吗?指名说说对《泰坦尼克号》影片的了解。
3、教师小结,导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师板书课题)
4、 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那么《“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同桌合作,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同桌检测认读生字的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
(2)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语,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生字的读音以及书写的注意要点。教师重点强调“薄、翘”两字的写法。
字音:“强”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ǎng”“呛”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āng”;“号”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ào”;“铸”“忠”是卷舌音,“嘈”“梭”是平舌音。
字形:“薄”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甫”的横折钩要变成横折;“翘”的左边不能多一点;“序”的里面不能多一撇。
(3)开火车读生字词,在读中巩固认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反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
起因: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经过: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揉,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结果: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
(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4、指名反馈:了解了“诺曼底”号遇难的整个经过,故事留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感动、激动、自豪、惊魂未定、害怕、恐慌、慌张……)
三、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海难发生的原因:
1、教师导:同学们,“诺曼底”号造于1863年,是一艘大轮船,在英吉利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像这样一艘轮船,晚上出航时没有什么可怕的。然而危险就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了这艘船上,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反馈.(因为当时海面上雾很大,可见度低)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雾愈来愈浓了。”
(3)“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雾的大。
4、教师导:因为当时的雾太大了,所以这艘船的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教师播放巨响)
5、教师紧张地追问:发生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用文中的句子说。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指导感情朗读)
(1)教师惊恐地:黑夜里,发生了——(指名读)
(2)教师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发生了——(小组读)
(3)教师惊慌而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诺曼底”号的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发生了——(全班读)
四、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艘“年轻”的“诺曼底”号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了海难。当时船上包括船长在内一共61人,我们知道最后除船长外,其他全部逃生。那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同学们,当你们正在沉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导读:是啊,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当“诺曼底”号的乘客们被巨响惊醒,知道自己所乘坐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二、想象品读,体会人们的惊慌:
1、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
2、指名反馈: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尖叫声、哭喊声、船上物品到他的声音、人们奔跑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慌、害怕的神情,看到了人们蜂拥而出,看到了人们因奔跑摔倒在了地上……)
3、教师导: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4、指名反馈。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儿,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1) 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2) 在同学们提建议的基础上,再请该同学读一读。
(3)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会强调哪些词语?为什么?
(4) 教师抓住加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后感请读。
(5) 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的文字。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船长的镇定果断:
1、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求生的欲望让乘客们一窝蜂地拥上救生艇,你推我揉,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出现什么新的危险呢?(推揉中有人落海,抢救工作变缓慢,老弱妇孺会落后,救生艇会翻……)
2、同学们,再这样下去,救援工作无法开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丧生于大海,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了简短有力的对话。(师生朗读文中对话部分,《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作为背景音乐)
3、指名反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声音?(坚定的、镇定的、果断的、严厉的、威严的……)
4、指名反馈:这声音让你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四、想象人物画面,体会船长的英勇无私:
1、教师导:黑暗里坚定而严肃的声音,使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上只有一个人没有逃生,他就是——(学生:哈尔威船长)
2、教师播放悲壮的音乐,示范读课文。(“船头先下去……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3、教师:同学们,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教师小结:感人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了,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自然段。
5、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集体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
7、教师:同学们,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得救的人们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五、理解句意,深化文章的主题:
1、教师导:同学们,在危险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地指挥人们逃生,在那个可怕的黑夜静静地离开了我们,雨果是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船长:(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语句)
“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引导学生讨论这三句话的意思。
3、集体交流反馈。(提示: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死亡面前,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他的高贵品质是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4、教师小结:“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是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且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会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要冷静,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的舵手。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地描述你印象深刻的场景。
3、做课课练。
板书设计
9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与“玛丽号”相撞
“诺曼底”号遇难 人们 争先恐后地逃生 临危不惧
船长 让其他人脱离危险, 舍己救人
自己以身殉职。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3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山东高密 单咏梅
教材分析
《“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一篇小说,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文章感人至深。
如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如何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这是本文教学要解决好的两个问题。
教学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3.探究理解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
设计思路
1.初读课文时,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时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长提出请其他小组协助解决。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研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结合课文探究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具体分析他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进而从他的具体言行中去认识他的灵魂的伟大和崇高。此过程重在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探究“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自救”这个问题上,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力求让读书的过程真正地成为“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通过校园网上的“视频点播”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
2.让学生到图书室或上网搜集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趣。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请你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作者雨果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大家。
(从发言情况来看,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生1:他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生2:我们刚刚看过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就是根据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除了《巴黎圣母院》外,他的代表作还有《九三年》、《悲惨世界》。生3:普法战争时,他捐款铸造大炮,其中一尊就以“雨果”命名。生4:他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我曾经拜读过他写的《文明与野蛮》……)
【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这篇小说的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二、自读。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画出你的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②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恰当的词语,并体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③记下你的疑难问题;④写出你对哈尔威船长的初步印象。
(学生自由朗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有的学生边读边记笔记,学生感觉怎样方便就怎样做,老师不做硬性规定。)
【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遇到生字词查工具书以及边读书边思考并将读书感受及时记下来的好习惯。】
三、交流。
1.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你自主学习的收获呈现出来,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分享,把你的困惑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交流时,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当中,了解情况并参与交流。)
下面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时做的读书笔记:
生字词:
小心翼翼 失魂落魄 井然有序 相提并论 湍急 搡 猝然 肇祸
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认为课文开头“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里西岛这条航线”,其中“照例”一词用得非常恰当,也就是说这条航线已不止一次走过,哈尔威船长对它很熟悉,下文又写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读到这里,我马上意识到他是一位很负责任的船长。而“玛丽”号“在一片浪花中飞驶”,“它笔直地朝‘诺曼底’号逼了过来”,这些语句暗示了这场海难的责任:“诺曼底”号无辜受创,“玛丽”号罪责难逃。
我对哈尔威船长的印象:
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2.全班交流。
(1)师:刚才小组讨论时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你们在讨论时已经解决了但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请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探究。
有两个小组提出问题。一个小组提出:“海难发生以后,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有一段对话,其中有这样几句:‘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我们认为,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我们想知道后面这一问一答是否多此一举呢?”
另一小组提出:“船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这时,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两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说:“这不是多余的,可能在船上除了炉子外,在别的地方还保留着火种。”另一个说:“我认为,从表面上看是多余的,但当时在紧急情况下出现的语无伦次或语言啰嗦又是正常的,这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对场面描写的成功,也恰恰表现了大作家雨果不凡的功力。”不少学生频频点头,绝大部分学生同意后一种观点。
第二个问题提出后,暂时没有学生能回答,教师让学生速读第14自然段至结尾,然后小组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大约几分钟以后,第三组同学举手发言:“我们小组认为,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哈尔威船长想的首先是把其他的人救出去,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并不是忘了自己,而是紧急关头压根就没‘想’自己。从结尾部分来看,我们推测此时此刻,船长已经抱定了忠于职守,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其他小组纷纷表示同意,至此,学生读书时遇到的两个疑难问题基本解决。
【在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始终不曾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即使在“冷场”的情况下,教师也沉住气,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表面上看浪费了一些时间,实际上这恰恰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你们对哈尔威船长的初步印象。
相继有四个学生发言,最后一个学生作总结:他是一个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舍己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忠于职守的好船长。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谈,就避免了对人物的“架空分析”,引导学生从哈尔威船长具体的言行中,去认识他的灵魂的伟大。】
四、研读。
(1)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对哈尔威船长的印象,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认真地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位英雄的形象的?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语言描写”,特别是“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一直到“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段语言描写。教师先让学生写朗读脚本: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段对话,体会这段简洁的语言是如何突出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的。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写朗读脚本时,学生发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在读“洛克机械师在哪儿”和“船长叫我吗”时,应该读成“船长……叫……我……吗”,这样读能表现出机械师的恐惧,渲染当时紧张的气氛,更能突出船长高大的形象。另一部分学生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哈尔威船长是英雄群体的代表,从课文后面的描写中不难看出,船员们也都尽职尽责。双方经过辩论达成共识:后一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
在体会这段简洁的语言的表现力时,分歧又产生了,一个学生提出这段话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说话不完整,如“火呢?”应改为“洛克机械师,炉子上的火怎么样了?”这样,读者就更容易读懂。一小部分学生表示同意,但更多的学生立即表示反对,有一个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来反驳这个同学的观点,他说:“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触电了,他的奶奶跑过去要用手去拉这孩子,此时此刻,你决不会慢条斯理地说:‘老奶奶,这万万使不得。’而是会大声喝道:‘别动!’课文中的这段对话如此简洁,正说明了当时情况已是万分危急。”
(2)师:除了这段精彩的语言描写外,你认为本文的哪个场面最感人?
学生纷纷推荐船长随船沉没,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的场面。教师指导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真切悲壮、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在沉默之后,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做一个‘活着的英雄’呢?我想,他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他自己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要求发言,教室里立刻形成两大派别。一方认为哈尔威船长的选择是对的,他已经把船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