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显示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认识他崇高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帆船图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揭题,板书课题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会给你答案的。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知故事内容。
相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惊恐万状 汹涌湍急 不可开交 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 镇定自如 你推我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你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谁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三、深入探究
1、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用小黑板出示讨论题目:
(1)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引导学生分三步进行:
A. 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援工作的?
B. 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C. 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2)船长给你流下了什么印象?
2、汇报学习结果。
3、教师小结:“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四、诵读课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连线,明白各部分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介绍“诺曼底”号油船 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
撞船部分 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
最后一段 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
开头部分 轻快平和及赞美的语气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五、总结拓展
1、假如哈尔威船长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开“新闻发布会”。
2、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仔细研读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我把它整理成了一首小诗:
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
谁也不能预想:前方的风景怎样?
或风平浪静,
或惊涛骇浪,
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
遇到惊涛,或是骇浪,
你不必惊讶,不必胆怯;不必畏缩,不必退却。
你要冷静,临危不惧,
你要沉着,机智勇敢。
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舵手。
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驶方向,
到达成功的彼岸!
3、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板书设计 〕
“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 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 、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注重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2
“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一、预设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简介作者,表述“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2、对以下字词要求做到“三会”(会写字形,加点字会加注音,会释义)。
幽灵、湍(tuan)急、你推我搡(sang)、猝(cu)死、肇(zhao)祸——见书下释。
弥漫、小心翼翼、负载(zai)、窟(ku)窿(long)刹(cha)那间、势不可当(dang)、开交、酣(han)睡、蓦(mo)地、井然有序、巍然屹(yi)立、须臾(yu)相提并论——补充(见教参)(共18个)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口述故事情节。
4、细读第一部分,口述自然环境描写,“诺曼底”号、“玛丽”号轮船的交代对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5、表情朗读三、四部分,表述三个场描写,刻画了船长的哪些高大形象。
6、找出文中意义含蓄、难以理解的句子,加以体会,并口述它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故事情节:
思路:海难发生前——海难发生——海难发生中——海难发生后
分段:(1—5) 二(6—9) 三(10—46) 四(47—50)
段意:“诺曼底”号 “诺曼底” 哈尔威船长 哈尔威船长
情节:雾海夜航。 号被撞。 指挥救人。 以身殉职。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中心思想:
本小说,叙写了“诺曼底”号上的哈尔威船长在海轮遇难、忘我救人的过程,歌颂了“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精神。
3、写作特色。
(1)场面描写惊心动魄,悲壮感人;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
(2)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
三、教学设想。
第 一 教 时
一、激发兴趣(3分钟)
“生活中你定会看过别人遭受到灾难,自己也有可能经受过灾难,你看到别人是怎样排解的,自己又是怎样排解的?”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畅谈,从而导入 新课,并板书课题:略
二、制定目标(8分钟)
1、方法、过程。(5分钟)
围绕“(1)预习后,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认为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掌握哪些东西?(2)本节课我们应首先解决哪些问题?”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1—2人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确定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若目标与“预设目标”相吻合最好,若不吻合,以学生的目标为准。
2、板书讨论结果及内容(学生、老师板书皆可)(3分钟)
画 为(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板书 (2)学会生字词:见“预设目标2”(以学生意见为主)
内容 (3)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学习过程(围绕制定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
1、汇报预习结果:作者简介,小说三要素及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3分钟)
(方法:学生举手发言)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7分钟)
(1)在练习本上默写18个生字词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
(2)抽样检查学生对18个词语理解。(口头表述)
3、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7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点名表情朗读课文。
(2)让学生自高奋勇地站起来口述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小说的主人翁是谁?围绕这位主人翁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
板书:主人翁:哈尔威船长
情 节:见教材分析1
四、布置作业 :
1、方法:组织学生讨论。讨论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弄懂?在此基础上布置作业
2、预设作业 :
探究性阅读课文,把探究的结果写下来,准备第二节课发言
第 二 教 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方法:师生交谈)(2分钟)
同学们,课后对文章进行探究过了吧?探究的结果又写下来了吧?下面就请你们把探究结果交流一下。
二、组织交流(方法:学生讨论)
三、汇报讨论结果(方法:学生发言,老师作适当归纳点评并作适当板书)
预设结果:(以下答案作参考,只要学生口答就行了)
1、文章第一、二部分写海上雾浓夜黑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答案:为发生海难打下伏笔)
2、文章第一、二部分又写了哈尔威船长谨慎驾驶,轮船缓缓行驶“诺曼底”号轮船的年轻;“玛丽”号轮船负载特别大,行驶速度快有何作用?
(答案:初显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说明海难责任不在“诺曼底”号,而在“玛丽”号)
3、海难发生时,“诺曼底”号船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哈尔威船长又是怎样指挥救人的?结果又是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人是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蜂拥救生艇;船是海水哗哗往里灌,势不可当。消除惊恐强调救人——了解情况,确保无其它险情发生——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结果船长屹立舰桥,随船沉入深渊。船长是一个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英雄。)
4、理解下面五句话的含义:
(1)第14节:“实际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答案:忘与不忘都可以,只要说出理由都可以。)
(2)第35节:“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答案:船长宣布的纪律,显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他危难时刻首先要保护弱小的做人之道,这时船长的形象已成了伟大灵魂化身,屹立于每个人的脑际中。)
(3)第37节:“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悲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答案:生死存亡关头,总有人自私为己而卑劣,总有舍己为人而崇高。)
(4)第38节:“…………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答案:船长镇定自若,指挥救人,人被救后,船才沉入深渊,这仿佛都听从他调遣。)
(5)第50节:“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权利。”
(答案:画龙点睛地提示了船长的高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力救人,与事业共存亡;
做人之道——尊重他人生命,优先保护弱势群体,彻底忘我。在死亡面前,
最能考验人,船长接受了考验,放射出了英雄光彩,显示了英雄本色。)
四、检测学习效果:
口答文后“探究练习一、二、三题”
五、深化能力(课后完成)
1、时文阅读与分析
男子一条皮带英雄救美
武汉8月23日电 家住武昌的金先生碰到了这么一件事,为了营救一素不相识的女子,他与歹徒搏斗拼到负伤,最终在公园保安的协助下,勇擒劫匪,在公园里面
演了一出正气歌。
前日晚11时30分许,供职于某外企的金先生独自在中山公园里溜达,他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喊“救命”,一妙龄女子正惊慌失措地跑过来,在她身后,一身穿深色条纹T恤的男子正挥舞着一把近半米长的自制刀具追着,“把包交出来!”该男子一边追一边低声吼着,金先生见此情形,大喝一声:“闪开!”歹徒愣了一下,趁这工夫,金先生将该女子一把拉到身后。
此时,歹徒凶相毕露,挥舞长刀向金先生扑过来,搏斗中,赤手空拳的金先生不慎跌倒在地,左臂被划了一刀,鲜血直流,金先生情急之下,抽出自己身上的皮带,伴随着一声大吼冲向歹徒,歹徒见此情形撒腿就跑。
时文分析
(1)选文的体裁我们还没有学习过,有同学能说出选文的体裁吗?
(2)就标题或课文内容你认为可以作怎样的修改?
(3)金先生的语言和哈尔威船长的语言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金先生是先拨打“110”再救美好,还是直接救美好。
2、以“遇险”记或“遇难”记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六、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见教参P33-34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3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 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有关“雨果”及其代表作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能很好地读出课文第十六段后“简短有力的对话”的语调、语气。
3、 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4、 准备好课堂研究的话题。
学生:1、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中的字词,编好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借助图书室、网络等查阅“雨果”的相关资料,摘抄在本子上,课上交流。
3、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话题,自行选择,并学会与同学共同研究。
教学过程 :
一、 了解作者,导入 新课
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补充。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 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
二、 学生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 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即有人说得不够清楚,可以由会说的接替),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 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时间10分钟)
五、 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 研究性学习:
(1) 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2) 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
(3) [探究·练习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前对这三个话题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上由每个专题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质疑。
通过研究学习,从中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对职责的态度。
七、 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从中发现的掌握较差的学生要加强指导。
八、 布置作业 :写一段对“生命·职责”的感悟的话,要求真实,字数不限。
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对作家“雨果”的学习指导,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着重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对生命、对职责的态度,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为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作基础;研究学习的话题讨论则是对课文中心的拓展。字词练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资料搜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总体感知小说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3、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4、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小说分类。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危难之处见真情”,在危急之时,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来,在这篇课文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真正的英雄。
二、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一般根据篇幅的长短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作者简介:
雨果:( 1802 - 1885 ),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在长达 60 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 79 卷文学作品和 4000 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四、课文解析:
1、提学生朗读课文,分析本文段落层次。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10),“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1-46),哈尔威船长舍已救人。
第四部分(47-50),赞美英雄的船长。
2、自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2)这场海难的发生谁负主要责任?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3)文中是如何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来。
(提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重点让学生分析是如何利用侧面描写的。)
(4)提学生分角色朗读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要求读出语调、语气,思考作者为什么具体描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5)哈尔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6)哈尔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哈尔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自己吗?
(7)请找出本文的场面描写,分析其特点。
五、总结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动人的故事有声有色的描述给别人听,看谁讲得吸引人。
(2)做《学习提要与检测》。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5
(一)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酣( )睡 蓦( ) 嘈( )杂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出自《________》一文,作者为________,国籍是________。
4.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一再写到“一片混乱”“乱得不可开交”,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下面的说法哪一项最恰当
( )
a.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也有点慌,一时忘了船上的确切人数。
b.灾难刚降临,哈尔威船长就已经做好了与船共存亡的准备。
c.天黑、混乱,哈尔威船长无法清点人数,60人只是他的估计。
d.由于船上一片混乱,嘈杂,哈尔威船长情急之中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7.作者为什么具体描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一句中的“大家”是指________,“他”是指________,“伟大的灵魂”是指________________。
9.“大家立时不出声了”,请你设想当时“大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分别用男人、女人不同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对哈尔威船长印象如何?把你的看法写出来。(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于火海里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向河岸的方向滚去。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百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智,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不慎( ) 舔( )动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①束手待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敬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5个字,应包括背景、对象和方式三个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一句中,“区区”是什么意思?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段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有“又如此感人”一句,请准确回答作者认为蚂蚁为什么会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hān mò cáo 2.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之极或心神不定的样子。 3.《“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 法国 4.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5.写场面的混乱,更能烘托哈尔威船长镇定、沉着、临危不乱、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6.b 7.具体描写这一段话,一方面表明当时情况万分危急,同时通过语言展示了船长的人格魅力。 8.“大家”是指船上的60个人;“他”是指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是指船长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勇气,自觉承担保护弱小群体的社会责任的理念。 9.略 10.略
(二)1.shèn tiǎn 2.①束手待毙:捆住手等死。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②敬慕:尊敬,仰慕。 3.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扭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4.因为死了的蚂蚁仍抱住蚁团,为保护其他蚂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了蚂蚁的献身精神。5.“区区”表示数量少或渺小的意思,不能删去,用在这里是为了跟下文写蚂蚁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6.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蚂蚁群为保护种族自救的故事;第二段是议论,赞扬蚂蚁的精神,揭示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7.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韧性,脱险方式的机警。 8.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为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启示我们:要有团结、奉献、不懈斗争的精神,遇事要多动脑筋。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断的优秀品质。
2、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3、学习作者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的理解及感悟。
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议论性语句的理解。
一. 导入:
1.听写:
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 —— 一片混乱
镇定自若 巍然屹立 —— 井然有序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海难发生时,乘客们惊恐万状、惊慌失措,而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巍然屹立,使一片混乱的场面转为井然有序的救援场面。
二. 读课文3----7自然段。
还记得灾难来临时的那一刻吗?“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蜂),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
1.自读3——7自然段,说说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情况危急)
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3.交流找到的句子,感受危急。(重点指导读第7自然段)
4.品读第7自然段,体会“危急”。
三. 读课文8——39自然段。
在这惊恐万状,一片混乱中,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呢?自读课文8——39自然段,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
1.自读8——39自然段,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2.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同桌读,说说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1) 果断(舍己为人、关心妇女)
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 沉重、镇定、精明、指导有方。
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分角色朗读对话,体味语句的简洁。
(3) 威严、有人情味(关心孩子)
船长直至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反复品读,评读。
3.感受船长高贵的品质。
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请大家看插图: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创设情景,品读此句,升华感情。
师:面对灾难,船长哈尔威是那样镇定。谁来读?
生:哈尔威船长屹立……
师:面对死亡,船长哈尔威毫不畏惧。请你读
生:……
师:“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船长已完全忘记了自己,他就像一尊雕像。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四. 拓展延伸。
哈尔威船长一生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俗话说“危难见英雄”。同学们,对这位英雄你想说些什么呢?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7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
教学目标
1. 弄清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 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
2. 设想自己对灾难突降将会有何行动和感受。
教学时数
二课时
o教学设计o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小心翼翼(yì) 湍急(tuān) 你推我搡(sǎnɡ)
猝然(cù ) 酣睡(hān) 蓦地(mò) 肇祸(zhǎo)
屹立(yì) 须臾(yú) 铁铸(zhù) 侧舷(xián)
2. 解释下列词语。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疏忽。
幽灵:人死后的灵魂(迷信的说法)。
湍急:水势急。
猝然:突然;出乎意处。
酣睡:熟睡。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肇祸:闯祸。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1.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程,但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依然是人道主义,相信"仁爱感化"、"善心战胜恶",同情被压迫者,这在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里都有所体现。除了小说创作外,他还创作有诗歌、散文、剧本等。雨果以其丰富而出色的创作成为世界文坛的一流作家。
2. 解题
"诺漫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宽25尺,1863年造的。可在1870年3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撞船灾难发生了,哈尔威船长沉着应变,最后以身殉职。
借助多媒体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片段,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 找出文章故事的六要素,理清文章层次。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部分(1-5),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6),舍己救人。
第四部分(47-50),赞扬英雄船长。
2. 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注意口头表达要清晰、流利,要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讲述。
四、探究
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讲人物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谈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和感受,或结合美国9o11事件`《泰坦尼克号》、《紧急迫降》等影片设想自己对灾难突降将会有何行动和感受……
五、学生朗读课文第16段以后"简短有力的对话",要读出语调、语气
思考:1.面对突如其来的撞船灾难,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沉着应变、最后以身殉职的?
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理解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船长的语言描写中把握这一形象。
明确:哈尔威船长先是平定人心,维持秩序,后组织用救生艇救出妇女、其他乘客和船员,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3. 学生谈自己对船长这一形象的看法。
讨论、交流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