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精选12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
作业导航
1.体会这封信的人道主义精神
2.把握书信的格式
3.体会蕴藏在语句中的澎湃的情
一、基础部分
1.辨字组词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4.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5.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6.“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8.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9.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10.文中画线句属_________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什么感情?
11.该文段的主人公是( )
a.韩麦尔先生 b.小弗郎士
c.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d.镇上的人
12.为什么“我”会觉得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
13.对文中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祖国必胜的信念。
b.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上课时间太长,过度劳累。
d.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表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14.简答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三、试一试
15.仿照下面句式,以“热爱”开头,写一段话。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热,兴趣是爱。因为兴趣,我们抛弃了兴趣之外的享乐;也因为兴趣,我们探索奥秘去,收获成果还。
参考答案
一、1.
2.b改为“眼花缭乱”。
3.法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巴特农神庙 金字塔 斗兽场 圣母院 圆明园 称呼 写信人姓名、日期
4.摘录略。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
5.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6.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7.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8.“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9.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二、10.动作 爱国 11.a
12.因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志士。
13.c
14.“钟声”表明最后一堂母语课结束。在被普鲁士兵占领的祖国大地上,将被迫和祖国的语言告别。
三、15.示例: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四、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3、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4、预期达到:
(1)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4、预期达到:
(1)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2)自主评价。
(四)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4)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时期,正在成长的你,打算怎样做呢?
2、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3、预期目的: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3
▲教学背景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标的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 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 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 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 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 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 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 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
一. 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埃及有 ,罗马有 ,巴黎有 ,而东方有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 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 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 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2000年6月写于圆明园(网上)
圆明园全景图之一 圆明园全景图之二
局部:大水法原样图 大水法遗迹
烧毁后只剩断壁残垣 珠海圆明园遗址公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xx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组讨论探究: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反复朗读后半部分(6——11段)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四、课后作业 :读罢本文,你有什么想对雨果说的?给雨果回封信,谈谈你的感受(注意书信格式,点拨学生串联历史与现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4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生:(观看大屏幕)
师:看过影片后,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不平静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很气愤,英法联军把我们的国宝都抢走了。
生2:我也很气愤,把不能拿走的瓷器都砸碎了。
生3:我看到自己国家的宝贝都被这些强盗抢走了,我想什么时候国宝能回到中国来呢?
生4:我想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不再受人欺侮。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心声。老师同样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一定收集了一些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现在就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生:(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交流资料。)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
生:我介绍一下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内容略)
师:圆明园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财富于一身被誉为“万圆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那么法国作家雨果如何看待这件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板书题目作者)还有哪一位同学展示一下。
生:我介绍一下这篇文章写作时的情况。(内容略)
师:他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展示“背景介绍”)
(点评:在课起始时让学生观看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很好地烘托了学习气氛;以四人一小组相互交流资料,并且让学生互相介绍资料,这种方法很好,使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而且让学生产生了极大地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把自己预习的字词、文学常识在小组内交流。
生:(四人一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准加线的字(生字由屏幕显示)
琉璃珐琅晨曦箱箧赞誉缀满瞥见制裁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作者雨果?
生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生2:他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师:非常好!两位同学筛选了作家重要的信息,希望同学们都能这样做。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体裁?
生:这是一封书信。
师:请同学们回忆书信这种体裁在格式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第一行写称谓,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内容,正文结束后写祝福的话,再写日期姓名。
生2:在落款处先写署名后写日期。
生3:我补充的是在正文后写上“此致敬礼”。
生4:有的书信还有题目,例如感谢信。
师:同学们掌握了书信的基本格式,谁能具体说一下“称谓、此致、敬礼、署名和日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正文结尾。
生2:“署名日期”写在正文结束后右下角,而且“署名”和“日期”不能调换。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雨果,一起聆听雨果的心声。(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的问题,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整体感知课文。(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生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写这封信的原因。
生2:评价并赞美了圆明园。
生3:作者认为英法联军不应侵略中国。
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全面,如果语言再简洁一些就更好了?
生:我认为第一个内容可以概括为“介绍写信原因”。
师:可以,很简洁。(板书:介绍写信原因)
生:赞美圆明园、谴责抨击英法两国的侵略行为。
师:不错!很好。(板书:赞美圆明园谴责抨击英法两国的侵略行为)
生: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英法联军的谴责抨击。
师:(板书:赞美谴责抨击)
师:作为享誉世界的作家,雨果在书信中的情感是爱憎分明的,有对圆明园这一世界文化瑰宝的高度赞美,也有对强盗政府的强盗行为的辛辣讽刺。(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体现作者爱憎与坚定的立场的语句?看谁找的语句又快又准!(大屏幕问题: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以及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读课文,找语句或词语)
师: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赞美圆明园以及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现在就与同学一起交流一下吧。交流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求同存异。)
师:现在开始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首先汇报“文中赞美圆明园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1:赞美圆明园的句子是“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名园”。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我国圆明园的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语言中流露出赞美之情。
生2:我们小组找的句子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从全世界、全人类的眼光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
生3:我们小组还找到了含蓄地表达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这句话是“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表明圆明园是属于世界的亚洲文明杰作,含蓄地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
师:同学们汇报的非常好,不仅找到了直接赞美的语句,而且含蓄运用比喻的句子也找到了;不仅从内容上分析,也从语言表达上去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汇报“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1:“有一天,一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后文写到“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作者直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生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其中第二个“文明”就是反语,用来讽刺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
师:这个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指出了语言的特点是“讽刺”。(板书“讽刺”)他还提到一个词语“反语”,你能给同学们讲一下吗?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过,意思是本来是正话但要反着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这与她平时喜欢看书是分不开的,希望你也能经常看书,吸取书中的营养,提高自己。老师补充一点,这种修辞能够使语言具有讽刺意味。
师:你还能找出文章中使用反语的语句吗?
生1:第四段称英法联军为“两个强盗”,又说他们掠夺是“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生2:我认为第四段称英法联军为“两个强盗”是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但不是反语。因为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有“正话反说”。
师:他说地有道理吗?
生:(同学们点头。)有道理。
师:(面对生1)你还有疑问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找到其他运用反语的句子吗?
生:最后一句话“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其中“赞誉”是反语。
师: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体会了作家雨果强烈的爱憎情感,还学习了一种新的修辞方法“反语”。同学们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生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这句话中为什么说“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其中“破烂”是说他们抢走的东西在搬运的过程中损坏了呢?还是在有意贬低我们的国宝?
生2:我觉得不是,如果在搬运中损坏就不能拿出来展出了。
生3:我认为雨果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对圆明园怀有赞美之情,对中国人怀有敬意,他不是贬低我们的国宝。
生4:上文提到“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是不是作者认为他们展出的是掠夺的赃物,所以说是“破烂”,进而表达作者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谴责与讽刺。
师:理解得很正确。我很欣赏这位同学能够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析体会词语的作用。还有问题吗?
生1:我很敬佩雨果,但我一点不太明白:中国是被掠夺国家,我们中国人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掠夺行为,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而雨果是法国人,为什么不迎合巴特勒上尉,而要谴责抨击他们的行为呢?
生2:因为他胸怀宽广。
生3:我觉得他有正义感,不顾个人得失。
生4:他尊重中国人民,同情我们中国人民。
师:同学们谈得很有见解,老师补充一点: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我们要学习雨果,做他那样的人:正直无私,尊重他人,有宽广的胸怀。
(点评:在课堂上,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局部探究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师:读完雨果的这一封信,你是否对“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一句话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生1:我认为要实现这一夙愿,就必须使中国尽快强大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2:中国必须在体育、文化方面强大起来,得让其他国家对我们另眼相看。
生3:在经济、国防科技方面更要强大,这样在国际社会才能取得应有的地位。
生4: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这个夙愿的实现做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师:听到同学们的心声,作为老师感到很欣慰。(点击屏幕展示圆明园被毁后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你看后有什么感想?你觉得中国当年被侵略者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历史课所学内容加以评析。
生:(讨论,评析。)(内容略)
师: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我们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被掠夺的何止圆明园。作为中国人,要勿忘国耻;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多长本领才能为国多做贡献,国家强盛才能不被欺侮。
(点评:值得称道的是老师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图片资料,而且在课堂上极力引导学生面对图片谈感想引发思考,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点击屏幕展示基础知识练习)学习了本文,我们来测一测你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1、给加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琉璃珐琅晨曦箱箧dàng然无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