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2024-06-01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4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篇1

  ▲教学背景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标的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     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     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     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     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  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  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  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 

  一.          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埃及有                 ,罗马有                     ,巴黎有                     ,而东方有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              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 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          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2000年6月写于圆明园(网上)

  圆明园全景图之一                      圆明园全景图之二

  局部:大水法原样图                    大水法遗迹

  烧毁后只剩断壁残垣                    珠海圆明园遗址公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xx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组讨论探究: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反复朗读后半部分(6——11段)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四、课后作业 :读罢本文,你有什么想对雨果说的?给雨果回封信,谈谈你的感受(注意书信格式,点拨学生串联历史与现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篇2

  ▲教学背景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标的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     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     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     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     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  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  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  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                  ,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 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篇3

   杭州 袁浦中学 徐忠华

  师:雨果有一句诗,大家一起来念一下。(出示诗句)

   生(齐读):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雨果

  师:雨果说的是什么事件啊?

   生:火烧圆明园!

   师:由于英法联军的破坏,我们只能见到圆明园的残亘断壁了(出示图片)。没有被破坏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资料,女生一起把第二节念一下。

  女生(齐读):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 师:我们来看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一景。(出示“方壶胜境”图画)

  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来谈谈你对圆明园的印象。(依次请一排同学回答)

  生:壮观。

   生:我觉得圆明园是个梦想天堂。

   生:非常非常美丽。

   生:很大很漂亮。

   生:太了不起了。

   师:这伟大的建筑是属于谁的?

   生:属于中国人民。

   师:普通百姓能随便进去享受它吗?

   生:在当时,它是属于皇家的,只有皇帝才能享用它。

   师:就这个意思,资料里面有一句非常好的话,谁能找出来?

   生: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师:不错,皇帝们把全天下的风景移到圆明园是给自己享受的,是“在君怀”,而不是“在民怀”。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前三节,然后告诉我答案。

   学生阅读约三分钟。

   师:很多同学找到了。

   生:圆明园是个奇迹,世界奇迹。

   生:雨果说圆明园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 生: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恍若月宫的建筑。

   生: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 生:是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说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缩影。

  师:也就是说它是亚洲的代表,看一下文章里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生: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师: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中国甚至是东方的象征,那么,雨果认为这个奇迹属于谁?

   生:属于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 师(手指圆明园废墟图片):现在这个应该属于人民事实却属于皇家的伟大建筑被毁了,雨果说它是被什么毁了。请同学根据文意填空:圆明园被 毁了!

   生:圆明园被强盗毁了。

   生:圆明园被欧洲人毁了。

   生: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了。

   生:圆明园被野蛮人毁了。

   师:稍等一下。我看到作者在文章里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啊,怎么这个同学说是被野蛮人毁了?

   生:这句话是反语,雨果在讽刺他们。

   师:那我们一起把雨果谴责这两个强盗的4、5、6三节文字读一下吧,注意要把雨果的愤怒与讥讽念出来。

   生(齐读):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 师:文章写的真好,大家读得也真好。现在我想知道一下写出这么好文章的雨果是哪国人?

   生:法国人。

  师:雨果是法国人,他在文章里大骂欧洲人是“野蛮人”,英国、法国是“强盗”,身为法国人却骂法国——雨果是不是不喜欢法国,他不爱国?

   生:不是。雨果骂法国是希望法国有一天变得“干干净净”。

   生:正因为爱国,所以才会骂自己的国家是强盗。

   师:看来俗话说的好:“打是亲,骂是爱。”爱国是要自己的国家变得文明,而不是包庇自己国家的缺点。还有没有补充?

   生:他骂的是法国的一部分人,不是骂整个法国。

   师:具体一点。最好从文章里面找。

   生:他骂的是法国政府。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 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念一下好不好,念整句。

   生(齐读):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 师:大家看到了,这句话里有个分号。分号是表示并列的,这句话里分号前后有两对同义词,看谁能找出来?

   生:治人者就是政府,治于人者就是人民。

  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圆明园被 毁了?雨果的回答是强盗,是英、法政府。我们同学有没有别的答案。

   生:是被清朝政府毁了。

   生:是中国自己的腐败无能毁了圆明园。

   生:科技落后毁了圆明园。

  师:大家想得都不错,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也是毁坏圆明园的罪人。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呢?我们来看一个资料。(发有关资料)

   五分钟后。

   师:不知道现在大家怎么想?

   生(很痛心的):我觉得难以相信,竟然是中国老百姓自己毁了圆明园。

   师:看到这些文字很令人痛苦,但这是事实。谁来用资料里的文字概括一下当时国人的表现。

   生:军队都是怕死鬼:“马队则望影而逃,步队亦闻风而窜”。敌人列队入城之时,清军士兵还夹道跪迎,只有几十个人进行了抵抗。真是我们的耻辱。

   师:百姓呢?

   生:敌人列队入城之时,北京居民观者如市。

   师:鲁迅所骂的看客。还有呢?

   生:中国百姓也抢圆明园,是“散乱的刁民细贼”。

   师:看来雨果这句话有问题啊: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吗?雨果错了?

   生:雨果只看到他们那边的人民。

   师:哦,那是我们中国人民比法国人民低一等?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吧,看完了我们就知道雨果有没有说错了。

  (放刘晓庆主演《火烧圆明园》片段。约2分钟。)

   师: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刚才的电影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 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宁予洋人,不给家奴。既然宁予洋人,那老百姓还不抢?

   师:找到一半了,里面还有一个成语:心腹之患。谁是清政府的心腹之患?

   生:是农民起义军。

   师:梁启超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大家一起念一下。(出示文字)

  生(齐读):役之如奴隶,防之如盗贼,则彼亦以奴隶、盗贼自居。

   师:谁来意译一下?

   生:政府对待百姓像奴隶,防备百姓像盗贼,那么老百姓也就自认是奴隶、盗贼了。

  师: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现在我想请同学来概括一下刚才那份资料里面中国的“奴才”、“暴徒”在1860年的表现。

  生: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 师:还有一种人没概括进去。

   生:还有那些尽心抵抗的士兵,那个殉职的圆明园总管也是奴才。

   师:对这样的人好象我们应该赞美的啊?你怎么说他们是奴才呢?说说你的理由。

   生:那位叫任明亭的八品军官的墓志铭上写的是:念食厚禄,必要作忠。圆明园总管文丰死前下跪向北拜说:“奴才负恩。”这说明他们都是忠于皇帝的奴才。

   师:说的真好。他们是因为皇帝给了他们厚禄,忠于皇帝而死,这种人只能叫奴才。我想雨果“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这句诗感叹的不会仅仅是圆明园被毁,他可能更叹惜于我们中国没有一个站直的“人”。我们再来把这句诗念一下吧。

   生: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 师: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 生:我觉得他会去推翻清朝政府。

   生:只有推翻腐败清朝政府中国才能站起来,雨果肯定会用他的笔号召大家起来革命。

   生:他会像他在法国时反对法国政府一样反对清政府。

   师: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

  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 (放《火烧圆明园》中圆明园被焚烧场景,约三分钟。下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5、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第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请学生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⑴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⑵ 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⑴ 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⑵ 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

  6、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三、布置作业

  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4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篇1  ▲教学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