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

2024-06-012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精选17篇)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 篇1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  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   据

  (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   比)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

  (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

  ……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  重点词

  1、 实词

  ①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⑾道:  道理。 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⑿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  作业 

  1、 翻译课文

  2、 背诵第二段

  3、 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            虚词、活用词、句式

  2、            相关文化常识及背诵

  内容及步骤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作业 :

  1、 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 默写填空并翻译:

  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    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    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    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            词句

  1、 活用:

  ①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②    吾师道也:名——动。

  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    耻学于师:形——意动。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学而大遗:形——名。

  ⑦    不耻相师:形——意动。

  ⑧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 虚词:

  ①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来……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            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            作业 

  1、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 《东方高考》随课一练。

  3、 背诵第三段。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 篇2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四、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1.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2.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3)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例如:①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③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

  闻道在先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

  “师道”

  ↓

  “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

  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课后作业 。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

  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③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删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话是直接呼应“惑矣”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是指什么说的?(不知句读,从师而学。)“大遗”又是指什么说的?(不解惑而耻学于师。)

  ③再来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齐读一遍:“句读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两种状况和两种态度交错起来叙述,而不写成“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有什么好处?(用特殊的对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长句划短,读来铿锵有力。)

  ④教师小结:这段话先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两种做法加以对照,点出一个“惑”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①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写的。)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是否会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不会影响。)删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

  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为什么作者接着又说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么一段话?(要加强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2.划分层次。

  方式: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③中间部分有三小层意思,在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其他。

  各层大意如下(板书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着“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可分三小层:

  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之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3.学生练习背诵。

  方式:开始背时,可以参照板书;稍稍熟悉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自由讨论。

  方式同前。讨论题如下: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

  三、课后作业 。

  1.背诵第1、2段。

  2.准备诵读第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个命题,他的意图是什么?

  ②写作缘由可以放在最后写,也可以放在开头写。如果将第4段移至开头,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二、诵读第3段。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无常师”——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郯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下句引孔子语,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回文”辞格。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已”是决断之词。

  2.学生练习背诵3—4遍后进行检查。

  3.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讨论方式同前。

  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4.齐诵一遍。

  三、诵读第4段。

  此段更易成诵,无须提示,先背下来,然后讨论有关全篇宏旨的问题。

  1.学生练习2—3遍后,检查背诵。

  2.讨论:(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2)韩愈所说的“道”是指什么说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本段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可证;上段说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学习官职名称、礼、乐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统”之内;第二段说“彼童子之师……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显地表示出这个意思。至于说“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则是仅就从师风尚而言,所以下文用“术业有专攻”来照应,这不过是附带论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明确上述认识后回答上节课留下的作业 题: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开头?

  答案要点: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倒显得无足轻重,不如卒章显志为好。

  3.连贯背诵第3、4段。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  方式: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文中说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写作方法。

  (1)从全篇看,用的是“立”与“破”相结合的写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进行步骤:先列出第1、2、3段的论述方式,然后归纳出上述写法。

  第1段:由教师职责推论出择师标准。(立)

  第2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由“圣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立)

  归纳后再提问: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样的关系?(发展的关系)

  (2)从第2段看,用的是对比论述的方法。

  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诵读中已经涉及,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即填空题),要求答得简要;对表中某些繁琐项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指出门第观念是这种坏风气的根源,这是全文分论点之一,从反面论证以“道”为师、“从师而问”的正确性。

  ②“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正是为了提出这个分论点。“众人”,主要指士大夫阶层。

  ③为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耻师”的对比,是用一般现象来证明上述分论点,也说明了“耻师”的内涵,即不愿“闻道”,不想“解惑”。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内容深化一层,更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分论点,因为这里指出了“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来源于门第观念。

  [说明]学文章就要学文理。填表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可滥用,既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附: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动词后意义的变化:

  ①耻:以……为耻。

  ②师:以……为师;向……请教(学习)。

  ③羞:以……为羞。

  ④小:以……为小。

  ⑤奇:以……为奇。宾客:以……为宾客(把……当作客人来招待)。

  ⑥粪土:以……为粪土(把……看得一钱不值)。

  补充通假字:

  ①受:通“授”。

  ②不:通“否”。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初读课文

  1、第一、三、四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师领读。

  2、订正以下字音:

  句读 不 阿谀 郯子cháng苌弘 师襄 老聃 蟠 贻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字词疏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学的人 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学者:者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却 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惑的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跟从(他)拜他为师

  相当于介词“于” 于:表比较,比。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5、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论地位尊贵 地位卑贱 年龄大 年龄小

  无……无……:无论……还是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从师的必要

  3.赏析本文的对比证技巧

  4.背诵课文

  一

  教学内容:朗读正音,质疑答疑。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审题

  ①定文体。说,文体名称。

  ②明内容。题目中“师”的含义是老师,还是“从师之道”?

  ③作者简介

  读课文注释1。

  二、朗读正音

  1.指名读。注意字音、句读、语气。

  2.齐读。

  三、质疑,解疑

  老师指点方法、技巧。

  二

  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一、二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一段,知识归类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终 闻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受

  ③虚词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异义

  学者 从而

  ⑤词类活用

  师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二、翻译第二段,知识归类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惑 句读 遗 之族 若 谀 复 齿

  ②通假字

  不

  ③虚词

  之 而 乎 其 于 则 所以 犹且

  ④古今异义

  众人 小学

  ⑤词类活用

  师 下 习(使……学习)

  ⑥文言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三、指导背诵

  1.讨论: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老师板书

  第1段

  首先亮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明确老师的作用,接着一正一反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自己对择师的认识,指出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叹当下师道不存;然后古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师对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着以择师教子与己耻学于师对比,批评其未见明,然后将百工等不耻相师与士大夫群聚而笑对比,感叹师道不复。

  2.背诵

  三

  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贻

  ②虚词

  于

  ③古今异义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师不必贤与弟子 不拘于时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4.指导背诵

  这两段的思路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的主旨及论证思路

  1.本文的观点有哪些?找出来。

  老师板书

  中心论点 论证结构 分论点

  从师必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为什么)

  从师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怎么做)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耻师可耻 师道不传久,欲人无惑难

  (为什么)

  从师标准 圣人无常师

  (怎么做)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讨论:①你认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帜鲜明,作者是怎样传达这种强烈感情的?请分析。

  学生充分讨论、回答。通过回答明确观点之间的关系和对比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师根据学生讨论,补充上边板书。

  老师明确: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3.明确写作背景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强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4.背诵全文

  5.延伸

  后人评价《师说》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进步”,那么你认为《师说》的思想进步性体现在哪里?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三、作业

  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值得学习,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写一片段,论证论点“语文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说》导学案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2、 学习文章第一段

  3、 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韩愈,其人:(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 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学习过程】

  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课文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 2、读准文章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

  给下列生字注音:

  谀( ) 苌( ) 聃( ) 郯( ) 句读( )

  或不焉( ) 欤( ) 蟠( ) 经传( ) 贻( )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学习第一段

  (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无贵无贱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 一词多义

  (1) 师 (2) 乎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从而师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师道也

  (3)其 (4)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从而师之

  5.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 字词释义: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则耻师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 不耻相师 君子不齿

  圣人无常师 不拘于时 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一、文本探究:

  1、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文章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绪拓展:

  这篇文章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

  三、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提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附: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1、本来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传授 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五、 1 师 ① 名词,老师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名词作动词,学习 2、乎①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①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②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词,他的 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承接 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课时

  一、超出;比……低下; 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 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于其身也 (反称代词,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精选17篇)语文教案-《师说》教案 篇1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