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法教学设计
小数加法教学设计(通用7篇)
小数加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小数加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1、72页《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737 =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3.00 =0.200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14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只是要多小数点。
2、计算:1.25+0.45 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3、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三)巩固练习
完成P72做一做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2、4题。
板书设计
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得数的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得数里小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法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加法。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对小数加法和加法运算定律的巩固和加深。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渗透转化思想以及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5人。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个体差异很大。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很好的掌握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并能灵活应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强;有三分之二多的同学对于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还不能灵活应用,而且计算时也比较容易出错;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前面三分之一的同学,可以做到一点即通,而主要障碍点来自后面的三分之二的`同学,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差,需要反复的教,反复的练,甚至要一个个的手把手的教,点对点的练。所以在本节课应该采用集中学习,分组辅导,点对点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运算律: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3.导入本课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分数,是否也适用于小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以旧引新,说明过去学的都是整数的运算定律,今天开始学习小数的运算定律 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意:这里要求什么?怎样形式?为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得出:
一共用了多少钱,就是把买文具所用的钱
小数加法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