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狼》优质教案

2024-06-011

《狼》优质教案(精选13篇)

《狼》优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顾、犬坐、洞、隧、意、弛”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2.顺畅诵读。

  能力目标

  1.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

  2.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了解本文曲折紧张的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就文中两只狡猾的狼的下场积极发表见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篇幅短小,情节引人入胜,脉络清晰,叙事和评论颇能显示蒲松龄的风格,易于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充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体会文章的情味。

  2.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主动品味内容的精妙,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因势利导,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领会文章的主旨。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学生抢答,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板书文题)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0岁才撤帐归来。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识记重要字词。

  多媒体显示:

  注音: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试读,注意体会诵读的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写屠户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多媒体显示:

  用“/”标示句中语气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场主积薪其中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场主/积薪/其中

  3.学生分组诵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句,把握课文大意。

  教师点拨要点:

  (1)缀行甚远:缀,连接,句中是紧跟的意思。紧跟着走了很远。

  (2)投以骨:即“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现在还有“报之一笑”之类的说法。

  (3)“止有剩骨”句中的“止”通“只”,副词。“一狼得骨止”中的“止”是动词,停止。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句中的“后”与“前”为时间副词,表时间或顺序的先后,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

  (5)“弛担持刀”句中的“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句中用的是引申义,“卸下”。

  (6)“意暇甚”句中的“意”指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中“意”指内心的盘算。

  (7)“其一犬坐于前”,“前”为方位名词,面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应理解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现代汉语中“鱼贯而入”“狼吞虎咽”中的三个名词均属这种用法。

  4.学生用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师示例: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5.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评价式阅读。

  (1)从屠户的角度把握本文曲折紧张的情节发展。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学生讨论,对二、三、四段进行评价,发言内容大致如下: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2)指导学生以狼的角度评价课文。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的是两狼跟踪。

  学生思考,发言如下:

  第二段写两狼穷追。

  第三段写两狼逼人。

  第四段写两狼被杀。

  (3)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如故事波澜,表现手法,情节结构,形象塑造等组织学生小组读评,教师组织交流。

  分组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内容归结为:

  第一段:文章开门见山,写一屠遇两狼,这是一个险恶的环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见,屠户身单力薄,一开始就造成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

  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第三段: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第四段: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第五段:这是一个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点化中心。

  (4)从揣摩语言的角度评价课文。

  请学生运用跳读的方式速读全文,先用波浪线标示美妙的'语句,然后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组织语言,在班上作精彩发言。教师示例:“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环境十分险恶。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险恶用心。

  “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

  “又至”——复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贪婪。

  “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狡诈阴险。

  “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伪装轻松善良,实则暗施毒计,企图麻痹屠户表现其狡诈的本性。

  “眈眈”——写出狼的凶残目光。

  “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击。

  “转视”——写屠户的警觉,引出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

  “屠暴起”——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数刀”——表现屠户毫不手软。

  “顾”“奔倚”“弛担”“持刀”——表现屠户在险恶处境中,能保持清醒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

  四、合作研讨,深层体悟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后自由诵读,思考:

  (1)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2)作者是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旨意的,但有人认为这个故事表现了屠户敢于斗争的精神,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学生小组合作研讨,并在班上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归结整理:

  (1)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异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②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④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2)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以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2.学生熟读成诵。

  五、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4、5语段,完成题目。

  多媒体显示: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粗的文言词语。

  (1)一狼径去( )(2)其一犬坐于前( )

  (3)一狼洞其中( )(4)屠自后断其股( )

  (5)盖以诱敌( )(6)久之( )

  (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又数刀毙之。

  C.问之,鬼言:“我是鬼”。D.恐其变化,唾之。

  3.本段中表现“狼亦黠矣”的句子有哪些?各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

  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_____(用四个字表示),从中可看出,屠户的性格_________,狼的本性__________。从全文看,这段文字属于故事的__________。

  5.“其一犬坐于前”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

  6.文中两只狼的做法和意图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像狗一样(3)打洞(4)大腿(5)表原因,“原来是”(6)音节助词,无实义(7)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2.A

  3.(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动作描写(2)目似瞑,意暇甚。神态描写(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作描写

  4.屠户杀狼勇敢警觉狡诈阴险高潮和结局

  5.B

  6.一只狼坐于前,诱敌;另一只狼打洞,从背后攻击屠户。

  7.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对《狼》一文的学习,我们注重运用评价性阅读。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本身有不同层次,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就课文的片段、词句谈谈感受,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对于如诗、词、散文等精美短文,评价性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大胆尝试运用。

  七、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的启示之一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但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假如有一天你在汽车上遇到了抢劫犯,你会和别的乘客一起抗争吗?请展开想象,设定情境,写一个斗智斗勇的小片段。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习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chān偷看),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 裂云。

  (1)请阅读选段,再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见巨蛇围如碗”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看见一条大蛇盘围起来有碗口大。

  B.看见一条大蛇围着一个大碗。

  C.看见一条大蛇身围有碗口粗。

  (3)姓张的人刚看见大蛇翻转摆扑,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它。但是细看却一点看不到什么。这是为什么?

  (4)这只螳螂很有些智慧,主要表现在哪里?

《狼》优质教案 篇2

  《狼》说课教材

  关于教材:

  1、教学课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3、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积累成语。

  4、教学重点:

  1、  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5、教学内容:

  1、  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  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  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  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  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  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 “……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 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                    形势紧急   “屠大窘”  

  地点:途中  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      天时地利

  人                                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            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    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狼》优质教案 篇3

  (2003-04-26 11:25:04)

  刘芳扬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知识引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

  1.知识导入  。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 ,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狼》优质教案

《狼》优质教案(精选13篇)《狼》优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顾、犬坐、洞、隧、意、弛”等词语的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