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汇总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汇总人教版(通用2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汇总人教版 篇1
24* 最后一分钟
哦1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2 澳门回归时间:1999年12月1日 3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25、七律·长征
1、 回顾全诗句意,感悟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全诗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叙述,以最后一句话作总结。是总分总的结构。
4、词语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5、句子理解:
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⑶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6、开国大典
1、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对句子的理解: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国家领袖都充满了崇高与爱戴之情。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3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当家作主了。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写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0、总体回顾: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积累与运用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三国志》陈寿)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刘向)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颜真卿《劝学》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朱熹的《训学斋规》)
6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7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游子:李白。拿浮云比游子(比喻手法),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9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10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11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斑白了:记不清东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1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谚语):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只怕无恒”“有志者,事竟成”。
13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欲: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
14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中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虚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15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努力下去,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功。滴水:一滴一滴往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量,自然:理所当然。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练才能形成,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换得的。道理: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锋:锋利,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和这句话谚语相似的说法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等。
17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敦:忠厚;笃:忠实。
18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1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丝的怠慢。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1《卜算子.咏梅》全诗意思: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坚冰,凌寒霜却盛开花枝艳俏。虽艳俏却不同桃李争春,只把那春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光灿灿开遍山野,那梅花在花丛摇曳含笑。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汇总人教版 篇2
1、《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 《城南旧事》就是她的作品
重点句: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把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它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却又无力购买,只好“窃读”。“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和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和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窃读的滋味。我快乐的是因为:我能读书,从书中获得智慧和乐趣;我惧怕的是因为: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国文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身体,而书籍哺育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课文理解:
课文以“窍读”为线索,从放学后匆匆地赶到书店,写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重点写了“我”是如何“窃读”和“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本文是访谈录,季羡林老先生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主要内容】本文写了作者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带一本书的理由;并介绍了自己反复读书的方法。
【中心思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表达了作者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读书方法,对读书的独特见解。
【重点词句】
重点句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仿写: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
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
2、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是智者,是良师,是诤友,也是伴侣。
4、营养面包,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一次秘密的旅行,也是精神上补钙。
课文理解:
本文记叙了作者把书视为自己的挚友和家园并且百读不厌的事,表达了作者的爱书之情,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百读不厌,必有所获。
5、《古诗三首》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唐 张籍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却感觉信短情长,无法尽诉,表达了浓浓的思想怀亲之情。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中心思想】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首诗词之间的区别: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借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寓情于事),《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
【重点词】
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
“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
“还”读huán; “风一更”的“更”读gèng。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聒:指声音嘈杂。 那畔:那边。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6、《梅花魂》
【主要内容】课文回忆了“我”与外祖父之间的五件小事。讲述了外祖父爱梅花,把梅花当做祖国的象征,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他眷恋祖国之情。
【中心思想】表达了外祖父这位身在异地他乡的老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重点句】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告诉我们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愈是寒冷和风气雪压,她就愈精神。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我们要做不论多少磨难多少欺凌都不肯低头的、顶天立地的人,永远保持中国人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
这一大段对美化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任务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也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会,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 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秉性——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美化的精神,梅花魂。
▲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
直接表达这种感情:
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 ( 读诗落泪)
②、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 (不能回国)
间接表达这种感情:
①、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 (珍爱墨梅图)
②、临走送我墨梅图 (赠墨梅图)
③、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送梅花手绢)
课文表面上是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实质上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关系: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和(作用)是:深化主题,突出中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唐代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明年绿草如茵的时候,你(朋友)你回不回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
意思是: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9、《鲸》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这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一段讲鲸的体形特别大。第二段鲸是哺乳动物。第三段讲鲸的种类。第四段讲鲸怎样进食。第五段讲鲸用肺呼吸。第六段讲鲸如何睡觉。第七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4-7段分别从四方面(食物、呼吸、睡觉、生长)讲了鲸的生活习性。
作者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
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的了解到,鲸比象大得多。接着,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的“大”。然后,有一我国捕获一头鲸为例(举例子),再次列举具体数字,生动的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打比方)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列数字)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列数字)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打比方)
10* 松鼠(文艺性说明文)
1 小松鼠:漂亮、乖巧、驯良、可爱
2 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文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六个方面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课文理解: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作者主要采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貌、驯良的性格、乖巧的行为等特征。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汇总人教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