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地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课前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板书课题《槐乡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2、槐乡的槐树(槐花)。
尝试填空,并联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理由。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
槐乡的槐花是美丽的。(八月,槐树打了话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
槐乡的'槐米是宝贵的。(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
3、槐乡的孩子是的。你从课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
尝试填空,并联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理由。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
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
(4)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4、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反思
《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本课的学习,我们就是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懂事、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等好品
开始,我就引导孩子们理解“槐乡”,从而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在学到“八月,天多热。”这句话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天气里各种事物的表现,自己在最炎热的时候的感受。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最精彩的环节是,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学读书……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这节课我觉得上的很轻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有如我一样的感觉。
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案 篇2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曾经是课堂主宰的教师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了自己的架子,成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者。但同时,教师由于对课改的内蕴理解偏颇,从而导致一系列“忽悠”事件的发生。笔者从“忽悠”事件着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寻找根源,解决应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评价 忽悠
随着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以及而后的一系列小品的出现,社会上随之流行起了一个新名词──忽悠。不知道大家对“忽悠”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笔者认为“忽悠”就是想方设法地欺骗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纵观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我们会发现“忽悠”事件屡见不鲜。其实这也不奇怪,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上的一些人就是运用“忽悠”战术,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忽悠”事件,这就让人有点啼笑皆非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喜人地发现,课改实施中的课堂更民主了、更人文了、更活跃了。而曾经是课堂主宰的教师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了自己的架子,成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者。但同时,教师由于对课改的内蕴理解偏颇,片面地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颠覆。因此,在教学中刻意追求别出心裁,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从而导致一系列“忽悠”事件的发生。
一、“忽悠”事件回放
这是人教版三上第四课《槐乡的孩子》的教学片段:
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想引导学生感受槐乡孩子为了能上学,冒着酷暑采槐米赚取学费后,问:“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槐乡的孩子真幸福,可以天天去爬树。
师(给予高度评价):你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真好!
生2:我真希望自己是槐乡的孩子,这样就可以天天跟他们一块儿玩。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心愿,真不错!
生3:槐乡的孩子生活真自由,我真羡慕他们!
师:说得不错!
生4:槐乡孩子的生活真令人羡慕,他们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像我们,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走出一步,爸爸妈妈都时刻盯着。
师:你将自己的生活和槐乡的孩子进行了对比,说出的感受就更真实了。
生5:是啊,我们多可怜,哪有他们的自由啊!
……
接下来学生的发言大都是吐苦水,大谈自己的生活苦闷、无聊,槐乡的孩子却自由自在。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而教师也是一味地表扬“说得好!”、“说出了你的心声!”
二、“忽悠”事件分析
笔者不清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为什么会这样评价?很显然学生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的心声是道出了,但这里所道出的心声是有悖于文章本意的,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背道而驰的。《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槐乡的孩子过着勤劳的童年”。槐乡的孩子天天在山里跑,采槐米是为生活而奔波,而非学生所言的那样玩乐。至于槐乡孩子的快乐应该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才对。“忽悠”事件中教师对学生错误的认知熟视无睹,甚至推波助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大加赞赏。这在无形中也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也许,教师是在履行课标中所指出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吧。但笔者认为,这不是尊重,这是老师在忽悠学生。可能老师会认为自己比较冤,明明是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会,怎么会成为忽悠了呢?笔者在文章开头已经解释了何为“忽悠”,“忽悠”就是欺骗。老师可能会说,我没有欺骗学生啊!我们来看看,你到底是不是在欺骗学生。我们从事件中,应该可以看得很清楚,学生的回答是不正确的,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则是“你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真好!;你说出了自己的心愿,真不错!;说得不错!;你将自己的生活和槐乡的孩子进行了对比,说出的感受就更真实了。”从上述老师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都是赞同的,在学生的心里,自己的答案是得到老师肯定的,是正确的。而事实呢?学生的回答明摆着就是不正确的啊。老师无声地告诉学生:你的回答是正确的。而一些原本已经体会到槐乡孩子勤劳的学生,心里不免产生了疑问,“老师这是怎么啦?”试问,这不是“忽悠”是什么?老师尊重学生,固然不假,可这样的尊重却让人心寒。因为这样的尊重是一种伪尊重,是教师教学上的严重失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错误认知做出引导和判定的“不作为”,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矫枉过正。
教师尊重学生没错,师生平等对话也没错,但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有限,很多时候对文本的解读是片面的、狭隘的、错误的。作为教学组织者,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适时调控课堂的节奏。时刻不忘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身肩课堂主导的职责。“讲”在关键处,“导”在迷茫时。
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忽悠”事件中的教师如果不虚伪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是大胆地指出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我想学生就不会还是一味羡慕槐乡的孩子冒着酷暑采槐米,而应该转为敬佩他们的勤劳、乐观。即使效果没有这么好,但教师明确表态这样的认知是不正确的、不恰当的,至少也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质疑,也就不会一错再错、一误再误。
三、“忽悠”事件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时时刻刻弄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教师应该要当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指导权,在学生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时,适时引导,将学生从“歧路”引入“正途”。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该讲的十句不多,不该讲的一句都是废话。”因此,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类似“忽悠”事件的发生,教师的适时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教师在课堂上的适时评价,笔者抽样做了一份调查。
问题一:在你站起来回答时,你希望教师怎样对待?
a:不管回答对错,老师都表扬。
b:对时表扬,错时提出建议。
c:不管对错,少有表扬却总提建议。
问题二:当你或同学回答明显错误时,老师还说:“说得真不错!”你会怎么想?
a:表示理解,老师总在安慰学生。
b:表示赞同,老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c:表示疑惑,不明白老师在做什么。
d:表示反对,认为教师是在欺骗、是误人子弟。
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作为学生,教师课堂教学适时评价的接受者,他们大多希望教师“赏惩分明”。认为只有教师态度明确,才会真正帮助他们成长,而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理念下的一味鼓励、赞同、甚至附和,在学生看来是一种欺骗、是误人子弟,是真真正正的“忽悠”。
那么,如何避免类似“忽悠”事件的发生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潜心会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不可忽视。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仔细阅读、独立思考,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碰撞,奏出情感的共鸣。其次,教师评价一分为二。对于学生无法从文本获取正确信息而产生的错误认知,教师要及时、巧妙地说“不”。教师可以委婉地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又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愉快、安全的心理环境,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一举两得。最后,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当学生回答明显错误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是吗?再想想!”“是吗?谁还有不同意见?”让学生重新思考,重新积极地投入寻求正确答案的思考中,在学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相信见解会有所改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出现的错误信息,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应本着对学生、对教学负责的态度,及时地说“不”,巧妙地说“不”避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大忽悠”。
────────
【参考文献】
⑴ 何朝霞、戴慧琴:《课堂评价,老师怎么说“不”》,《教学月刊小学版》,教学月刊社,2005、2下。
⑵ 潘文彬:《莫让语文迷失了自我》,《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5上。
⑶ 王晓琴:《激励性评价要适度有效》,《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4、5。
⑷ 王之智、杨林功:《课程改革中的误区及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4、6。
⑸ 钱正权:《课文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背诵文中描写槐乡五月或槐乡八月的段落。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出示有价值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带来了幸福与快乐及他们的热情好客,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潇洒豪放的品格。
(2)学习槐乡孩子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的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中关键的词句,品析语言的魅力。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
3、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4、练习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槐乡,那里每到六七月份,满山遍野便开满了槐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槐乡不仅景色美,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槐乡的孩子》。
2、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槐乡的孩子
3、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想知道什么呢?(槐乡的孩子怎么样?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
二、自读读课文,初步感知
那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三、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我们讨论交流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动笔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四、自学反馈,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勾画出有关语句,在文中做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这篇课文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语言非常优美。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由。并试写一两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这两句话在中的作用。
2、朗读、想象,感受槐乡环境美及孩子们的勤劳与快乐。
3、培养学生品析语言的魅力,及写话能力。
4、畅谈自己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并说明原因。培养孩子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词,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槐乡,感受孩子们快乐的生活。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品读欣赏
1、教师导言:课文以“槐乡的孩子”为题,主要像我们介绍了哪两个季节的槐乡?(五月和八月)并板书。
2、那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勾画出有关语句,在文中做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是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都完成了吗?
3、那我们先汇报一下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生:五月槐花盛开景色很美。师:你能具体谈谈吗,怎么美?生:山山洼洼---白茫茫,说明了到处都是槐花,也就是槐花很多,师:都什么颜色?像什么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都像白雪吗?象象圆球象小辫。
师小结: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那么美那么可爱,那么谁能把槐花的美和可爱试着读出来。谁来接着汇报
生:槐乡的味美,到处都是香气扑鼻(学生读这时候连风-----夸张手法,香海真的指海吗、而是指到处都是香气)师:还有哪些词体现了?生:浸,昰泡的意思,更能说明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让我们身在槐乡感受一下,好香啊。槐乡还有香喷喷的槐花饭。这也是槐乡的一个特色,师:老师每次读这一段时都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谁来试读一下。
生:槐乡的孩子很美,热情好客。用槐花装扮自己。也是槐香一道亮丽的风景。师:除了美,你还能体会到孩子的什么,生:快乐,自由。师: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师小结:五月对于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幸福与快乐。所以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师板书:幸福快乐满意。
师:那为什么又说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
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的孩子》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