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2024-06-012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篇1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篇2

  【教学设计说明】

  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主要步骤】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读准字音:淄 敝 枳 淮

  指导书写:淄 敝(笔顺)辱 臣(笔顺)

  理解词语:大夫 欺君之罪 侮辱 敝国

  安居乐业 得意洋洋 囚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篇3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课    题: 晏 子 使 楚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五 执教 吴清华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及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懂得晏子有力地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习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晏子与楚王的三次斗智。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学习难点: 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及维护齐国尊严的爱国思想品质。 预习准备: 读通课文,认记生字词,针对课文质疑。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预习检测 (3) 1、我会默写:wu ru(      ) qiu fan(     ) gan ju (     )     bi ren(       ) 2、我会理解:大夫  侮辱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3、我能用“安居乐业”说一句话。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后,引导展示。   导入感知 (6) 一、激趣导入:   1、理解文题《晏子使楚》,晏子是(              )人。“使”的意思是(      ) 2、从本文中,你想进一步了解晏子的哪些方面?     二、整体感知:   1、我能读通课文,并做好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批注、质疑。   2、我能与小组同学分角色表演课文中晏子与楚王的对话。   3、我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本文讲了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板书课题,抛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主探究 (6) 我能自主探究并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讲了晏子与楚王之间的哪几次较量?     2、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3、文中令你气愤的是什么?令你高兴的是什么?     4、从晏子的语言中你感悟到什么?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   5、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相关语段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展示交流 (20) 我愿意把我的探究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 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总结巩固 (5) 一、总结归纳: 我在学习本文时的方法是? 二、 巩固练习: 1、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 晏子应对楚王的语言妙处是什么?     3、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学习 收获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篇4

  初中语文考评课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       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策略

  1.       重点

  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       难点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3.       教学突破

  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网上与晏子有关的资料,投影仪和投影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              明确本课时内容。(板书课题:《晏 子使楚》

  2、              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                   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推测文句的意思。

  (2)                   对照课文注释,重新阅读,边读边用笔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读讲课文

  1、             领读课文。(教师领读前提醒学生注意: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

  2、             让学生自己指出自己经过多遍朗读仍不能搞懂的问题。

  3、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具书的注解运用于课文中,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投影显示)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尝试利用工具书并借助注释,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

  教师提示:特别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      王曰,何坐

  2)      吏二缚一人诣王

  3)      圣人非所与熙也

  4)      寡人反取病焉

  三、设疑·探究(投影显示)

  1.              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2.              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学生充分交流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3.              (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还有别的意见吗?(看学生的反应)肯定学生的回答,着重对学生提出要培养自己维护祖国尊严的聪明才智。

  四、课文读背

  1.              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              背诵提示: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要记人物,记情节;记人物的语言动作,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              告诉学生背诵课文需要以讲述作基础,但更严格,精确到字词。

  4.              试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出使前                      出使过程         出使结果

  楚王欲辱来使      晏子巧妙应对     楚王反取病焉

  问计近侍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准确解释文中"坐","诣","熙","病"等重要实词.

  2,能通过对课文的解读,说出自己对晏子入物形象的认识.

  3,学习晏子机智的辩才,并能在特定的情景中流畅,简洁地说出一段巧妙的应答话语.

  [教学重点]

  晏子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晏子机智的辩才.

  [教学难点]

  晏子巧辩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晏子使楚》的文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晏子到楚国寻找珍宝.当然,我们寻得宝不是金银古董,而是比之更珍贵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二,温故知新

  这是一份同年级同学的作业,你能帮他批改一下吗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王曰,何坐:坐下 (2) 吏二缚一人诣王:禀报

  (3)圣人非所与熙也:玩笑 (4)寡人反取病焉:疾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答:只是叶子相像,其实味道是不同的.

  (2)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答:大王问:"为什么要绑人 "

  三,走近晏子

  1,分角色朗读,之后组织学生点评.

  2,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能够成功反击依靠的是什么

  3,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于是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地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工作吗

  4,假如你是晏子,你能否结合刚才的事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巧妙地反击楚王的 (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组织学生点评.)

  四,展我辩才

  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五,教师寄语

  说话和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别人的同情,合作和帮助.

  ——富兰克林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篇6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 的著作。(2分)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4分)   缚一人(  ) 酒酣(  ) 诣王(  ) 曷为(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5分)   ⑴齐之习辞者(习辞: ) ⑵今方来,吾欲辱之(辱: )   ⑶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 ⑷齐人固善盗乎(固: )   ⑸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3分)   5.译句:(6分)   ⑴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⑵齐人固善盗乎?    ⑶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解释下列的多义词:(6分)   ⑴使:得一人之使( )  晏子将使楚( )  使民善盗耶( )   ⑵以:何以也( ) 以故东徙( ) 我以日始出是去人近( )   ⑶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生于淮北则为枳( )   7.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2分)   8.为了使上下句连贯,下面这句话的空缺处境入的最恰当的语句应是(  )(2分)   经过三年的努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a、我们不是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克服了吗? b.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被我们克服了,   c.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我们都克服了, d.我们克服了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9.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 方法”句中的“方法”前有如下四个修饰语,它们正确的排到顺序应是(  )(2分)   ①提高思想  ②有效的  ③我党  ④改正错误   a.⑵⑶⑴⑷  b、⑶⑴⑷⑵  c.⑶⑵⑷⑴  d.⑶⑷⑴⑵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0.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4分)   11.“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2分)   a.生病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   12.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2分)   13.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2分)   晏子:    楚王: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2分)   15.“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2分)   1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2分)   (二)晏子谏因岛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17.晏子的本意是 景公,说他 。但是晏子却以 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 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4分)   18.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 ”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2分)   19.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2分)   20.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3分)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 ③使诸侯闻之( )   2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主鸟而亡之( ) ②请数之以其罪( ) ③以鸟之故杀人( )   ④景公好弋( ) ⑤寡人闻命( ) ⑥为吾君主鸟( )   22.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3分)   ①诏吏杀之(  )   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b.命令主管官吏杀他。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d.告诉手下官吏杀人。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跑了。   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是这些禽鸟却亡失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 b.便把烛邹的罪状诏告天下。   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 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谴责了一番。   23.结合以上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2分)   24、片断写作练习:(30分)   将《晏子使楚》中晏子驳斥楚王的一部分改成记叙文片断,注意增加适当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避免对原文进行简单的翻译。      《晏子使楚》答案   1.《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晏子言行    2.略    3.⑴善于辞令,很会说话⑵羞辱⑶到……去⑷本来⑸同“嬉”,戏弄    4.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机智设喻进行回击    5.⑴今天将要来楚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⑵齐国人本来喜欢偷盗吗?⑶莫非楚地的水土让老百姓喜欢偷盗吗?    6.⑴劳动力;出使;让⑵用;因为;认为⑶是;成为    7.成理成文即可    8.d    9.c    10.齐、楚、不盗之民、盗贼    11.c    12.晏子是一个善于辞令,机敏过人的人。(其他意近也可)    13.楚王狂妄愚蠢;晏子机智灵活。楚王兴师动众,却显得心劳舌拙,不堪一击;晏子单枪匹马,却具有千钧之力,所向无敌。(意近即可)    14.叙述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表现了他外交上的机智。    15.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16.成理成文即可    17.指责、重鸟轻人、谴责、委婉    18.“勿杀!寡人闻命矣。”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19.因为晏子的话已经表明,烛邹犯的过失还不至于被杀头,如真杀了烛邹,那景公就是“重鸟轻人”,会失信于天下人,甚至会失掉民心。    20.①叫、派②使得③让    21.①死或逃走②谴责③因为④射⑤指教⑥主管    22.①b②d③a    23.善于立辞,很会说话。    24、略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意思写出并积累成语,并能用“不敢不”造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侮辱”、“欺君之罪”、“安居乐业”等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通用15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精选教案 篇1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