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教案
《植物》教案(精选11篇)
《植物》教案 篇1
植物
教学内容:两篇主体课文《老树的故事》和《一粒种子》,一篇自读课文及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1。识字30个,写字13个。
2.熟练的用学过的认字法认字,检查和交流偏旁表。
3.练习用词造句,练习问答句,注意问号和句号。
4.能背诵《老树的故事》,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续编老树的故事。
教学难点:续编老树的故事。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一课时 老树的故事
教学目标:识字15个,理解课文的内容,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那些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树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
2. 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1)你怎么知道这是一课老树?
(2)老树为什么笑?
(3)什么样的小鸟在老树上安家?
3. 学生自读课文。
4. 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准。
5. 推荐读的最好得到前面读。
6. 齐读课文。
三. 认识生字。
1. 请几位同学读生字。
2. 找出生字的“邻居”,他们还能与谁交朋友?
3. 出示生字,小组合作学习。
4. 讨论交流,说说自己记生字的好方法。
5. 出示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四.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 齐读课文。
2. 提问小朋友对老树说些什么?
3. 讨论: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的“这些”指的是什么?
4. 鼓励学生创新:为老树编故事。
五. 背诵课文。
1. 自己试背课文。
2. “开火车”背诵课文,一人背一节。
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学得很棒!
板书设计: 老树的故事
这 百 吗 身 安 谈 礼 服
音 乐 告 诉 吧 所 童
第二课时 老树的故事
教学目标:写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老树的故事》。
2. 出示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
这些 百岁 身穿 安家 谈话 礼服 音乐 告诉 所有 童话
3.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写字。
二. 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老 故 百 岁 安 家 来
2.齐读生字。
3. 观察这些字,讨论这些字的笔顺、结构。
4. 示范写“老、岁”。
5. 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6. 交流看谁写得好。
四. 板书设计:
五.
老树的故事
老 故 百 岁 安 家 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粒种子
教学目标:识字15个,写字6个。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种子是怎样发芽的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粒种子。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听录音。
2. 看一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读。圈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4. 出示生字 泥 醒 和 挺 舒 声 钻 松 泉 热 闹 连 忙 赶 光
5. 我愿当小老师。
6. 找出生字的“邻居”,还能和谁做朋友?
7. 组内读课文。一人读一节。
8. 选读得好的同学到前面读。
三. 在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种子是怎样看外边世界的?种子挺了几次?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挺了又挺?种子想出去就能出去吗?
4. 再读课文。
四. 巩固练习
看谁读得好 钻出 松土 泉水 和平 热闹 连忙 舒服 暖和
五. 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棒!
板书设计: 一粒种子
泥 醒 和 挺 舒 声 钻 松
泉 热 闹 连 忙 赶 光
第四课时 一粒种子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粒种子”,谁能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指名读词语: 钻出 松土 泉水 和平 热闹 连忙 舒服 暖和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 渴 喝 声 音 赶 光
2.齐读生字。
3.指导写“渴”(1)师先示范笔顺。
(2)用红笔描出三点水旁,再请学生思考:“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
(3)请学生在书桌上用手指边写边说笔顺后描红。
4.同样方法自己学写“喝”,说说“喝”为什么是口子旁?
5.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三.总结评比。评出写得较好的学生表扬。
四.
板书设计: 一粒种子
渴 喝 声 音 赶 光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抄写整体认读音节,知道可用拼音代不会写的字。练习用词造句,练习问答句。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想一想、填一填。
王+元=玩 立+日= 走+干= 门+日=
二.学习新课:
1.抄写整体认读音节 zi ci si zhi chi shi ri
要求:先读,在抄写。
2.选词造句。
热闹 光明 赶快 高兴 童话 暖和 音乐 口渴
(1) 先读一读。
(2) 学生选一个词语造句后组内交流。
(3) 选举代表班上交流。
(4) 有基础的学生写在本上。
3.练习询问和回答
外面有什么声音? 。
外面是什么样的? 。
? 。
方法:同桌练习问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引导学生观察问话后面用“?”,回答完了用“。”。学生连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童话:我喜欢听童话故事。
第六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通过看图认识植物的几个主要部分,继续学习在阅读时想象,用手势配合朗读。
观察种子发芽经过,写观察记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用“高兴”说一句话。
二.自读诗歌并了解一些有关植物的知识。
1. 学生字读诗歌。
2. 说一说“唱不完的歌”,后面应当是什么?
3. 观察图了解植物的一般知识。认识 根 茎(藤)叶 花 果实(西瓜) 种子(瓜子)
三.学习加动作朗诵。
1. 朗诵“老树的故事”,边读边加动作。
2. 指名到前面表演。
3. 练习给前几篇要求背诵的课文加动作。
四.综合活动:种植种子并写观察记录。
日期 活动 变化
要求学生天天观察,没有变化的可以不记,有变化在记。
板书设计: 一首唱不完的歌
根 茎(藤)叶 花 果实(西瓜) 种子(瓜子)
教学反思:
《植物》教案 篇2
第五章 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知识梳理】
一、光合作用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的影响)-遮光(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去黑纸片-酒精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遮光处不变兰色,未遮光处变兰色)
(2)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
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理: 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此外还有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制定计 划:
①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
②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
③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光照处理-酒精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非绿色处不变兰色,绿色处变兰色)
④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的点:
⑴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过程。
⑵公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 (主要是淀粉)+氧气
(原料) 叶绿体(场所) (产物)
⑶条件、原料、场所、产物:
⑷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化) ; 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化)[来源:第一范文网]
⑸意义: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食物和氧气来源
⑹应用: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连阴雨天农作物的减产;③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
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
1、什么是无土栽培? 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2、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水和无机盐
3、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大量元素(氮磷钾三要素)
↘微量元素(如铁硼锌等)
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 根毛区。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根毛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⑴、细胞吸水的原理: 细胞液 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⑵、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吸水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⑶、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 途径
土壤水→根毛细胞→根表皮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叶肉细胞
6、应用:
一次性 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可以说光合作用是植物最伟大的创举.是我们人类及动物,微生物生存的基础,我们要感谢植物,珍爱植物,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巩固练习]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贮藏在__________中
a.叶绿体b.氧气c.水 d.有机物
2.木材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热量,可以将水烧开,把饭煮熟,木材中贮存的能量是
a.太阳光能
b.电灯光能
c.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d.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能量
3.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是用什么溶剂脱去叶绿素的
a.酒精b.水c.碘液d.氢氧化钠溶液
4.遇碘变蓝是哪一种物质的特性
a.脂肪b.淀粉c.糖类d.无机盐
5.做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①选叶遮光 ②酒精脱色 ③黑暗处理 ④碘酒 显影 ⑤清水漂洗 ⑥观察变化
a.①③②⑤④⑥b.③①②④⑤⑥
c.③①②⑤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生物提供了
①食物来源 ②空气来源 ③氧气来源 ④能量来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7.小明家的苹果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小明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及时给苹果树施加了适量的化肥以后,就不再出现落蕾现象,并且不久开花了。请问小明施加的化肥是: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氮肥和钾肥
8.某学校的生物课外小组开展大白菜丰产实验,每棵重约4kg。请问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 土壤中的有机物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 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9.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
a.碳、氢、氧的无机盐 b.氮、磷、钾的无机盐
c.钙、铁、锌的无机盐 d.磷、硫、镁的无机盐
10.植物生活离不开水,其原因不包括
a.环境中水越多植物生长的越好 b.干种子必须吸足水才能萌发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 d.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11.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
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
假设: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实验材料用具:两份长势完全相同的刚出土的小麦幼苗,黑纸箱.
方法步骤:(1)将两份长势完全相同的刚出土的小麦幼苗分别处理,甲株罩在黑纸箱里,乙株暴露在光下.
(2)定时浇水,管理.
(3)过半个月以后,观察甲,乙两株叶子颜色.
结果:甲株________________,乙株________________.
结论:实验结果是否支持自己的假设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植物》教案 篇3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 回忆中的大树
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 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 课外延伸
1.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教学反思】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来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爱护树木的情感和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本、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这节课你们还想继续去校园里观察树木吗?(揭题)
二、观察树木的方法
1. 观察树木之前,我们先解决这几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我们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来观察一棵树?为什么?(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很困难、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记录更加完整、更加的快速呢?(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2.观察时我们今天要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3.观察笔记的要求: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观察记录一棵树(学生实践)
1.温馨提醒: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4)观察我们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实践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交流: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课外作业: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2.准备材料:捡几种常见的小草(狗尾草、三叶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板书设计】
2. 校园的树木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学反思】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过程与方法:
能用灵活运用观察方法观察小草;
培养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用多种方法记录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培养记录意识,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培养记录的及时和有效性。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护和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树和小草。(揭题)
二、观察小草的方法
1.看大家对自己带来的小草已经手痒痒了,谁来说说你的小草从什么地方捡来的?
2.小草有了,你想怎么观察小草呢?(用感官、借用其他器材:放大镜、小刀等)
3.按什么顺序观察?
4.遇到不认识的小草我们应该怎么记录呢?
三、观察小草的实践
1.温馨提示
(1)四人小组合作,及时做好记录,遇到不知名的小草用简图记录或标明不知名小草1、2
(2)仔细观察小草的根、茎、叶、果实等主要特点;(介绍小草的根茎叶果实指的是哪里)
(3)观察时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局部由整体;
(4)当你使用小刀、剪刀等锋利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2.表格设计
我们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 简图 根、茎、叶、果实主要特点
小草的相同特点有:
小草的不同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引导:从小草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
3.学生交流:畅所欲言自己的发现和记录
四、比较大树和小草
1.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观察自带的樟树枝条、叶片、果实来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 狗尾草
茎 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叶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 颜色
形状
大小
多少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2.比较大树和小草
(1)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你们知道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它也有自己的名字?
大树 小草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3.总结:从以上维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五、课外延伸
1.作业:我们知道了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课后可以继承补充并去学校的实验基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和记录。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准备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记录本、小刀。
【板书设计】
3.大树和小草
小草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记录方式
大树 小草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填写懂维恩图;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知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区别和不同的生长情况;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相同与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记录本,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几堂课我们学习了几种植物,有大树和小草。这些小草,大树都是生活在陆地
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另外一类植物,却不是生活在陆地的,你们猜猜它会是生长在那里?
(学生:水里)
对了,就是在水里,我们把这些生长在水里的植物称水生植物。(板书揭题:水生植物)
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是多么的重要,也通过观察了解了很多。今
天,我们还是来通过观察来认识水生植物。
3.大家在河边、水池或者在电视上,都看到过很多的水生植物,有哪些水生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金鱼藻和水葫芦
(1)我们现在就来观察水生植物,请同学们拿出水葫芦和金鱼藻以其他水生植物。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水生植物进行观察。
观察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在水槽中观察结束后,然后再拿出来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在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遇到了什么问题?观察是要注意纪律问题。
(2)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以及遇到的问题。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个问题:水葫芦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小组合作交流)
(3)引导学生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水葫芦的葫芦里面不是实心的,是
有很多空隙的,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
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2.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1)刚才我们观察了水生植物,同时也观察了水葫芦和金鱼藻,那么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记录单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
(1)
(2)
(3)
……
3.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1)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同学们,还认识这个图形吗?我们继续用维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老师希望大家能填得更好,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三、课外延伸
1.总结水生植物的一些知识:什么是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哪些特征和习性?不同水生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水生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作业:观察其他水生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3.准备材料:
(1)学生准备:捡一些不同形状的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记录本。
(2)教师准备:一条枝条上面长着不同老嫩的树叶。
【板书设计】
4.观察水生植物
观察方法:
在水槽中进行观察
在水槽外进行观察
记录自己遇到问题
水葫芦 狗尾草
第五课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了解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掌握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植物叶的数量和叶的种数;
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植物叶和不同种植物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的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通过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捡一些不同形状的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老师准备:一条枝条上面长有不同的叶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调皮的叶子宝宝纷纷从大树妈妈的身边跑开,到处去旅行交
《植物》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