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语文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3篇)
《狐假虎威》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摇,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教学特点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学生拥有熟练查阅字典的能力和极强的阅读能力。对于字词已经无须老师一一来讲解了。对于生字的教学,则放弃原先的统一教。代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小组里一起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听取尊重他人的见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成为为完成同一学习任务作出努力的合作伙伴。利用精心设计的学习单,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学习工具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部分,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
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则起指导作用。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第三部分:巧妙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围绕第8节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整个课堂使用了参与教学,合作教学,兴趣教学,自主教学,活动教学和媒体教学等策略。运用了分组,个别指导,五官体验,尝试,鼓励,活用资源,实践表演等教学方法。
《狐假虎威》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我又指导学生认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课堂上,再通过老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二、巧妙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围绕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整个课堂使用了参与教学、合作教学、兴趣教学、自主教学、活动教学和媒体教学等策略,运用了分组学习、个别指导、五官体验、尝试、鼓励、活用资源、实践表演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狐假虎威》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前段时间执教了《狐假虎威》一课。上完课,发现对狐狸的定位问题,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还是有点困惑。上网查阅同行们的意见,发现了“欣赏小雨”的博文,很是赞同陈老师的观点与想法。
(有人提出,狐狸是聪明的,因为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想办法自救。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在品析文字的过程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该课作者的立足显然是狡猾。因为课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狡猾。我想这个词语就为我们定下了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
再细细品读这课,发现有两个地方我们非常熟悉:“眼珠子骨碌一转”、“摇了摇尾巴”。这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学过的《狐狸和乌鸦》。因为其中也曾经出现过“眼珠一转”、“摇摇尾巴”。我个人认为,在《狐假虎威》中再用类似的词语绝非偶然,而是为了突显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新教材。
因此我在教学时,不仅再现《狐狸和乌鸦》该课教材,还用红线划出这2个地方。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回忆、比较,让学生体会这些狡诈、做作的神态是狐狸惯用的伎俩。
说到这里,就想到关于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了。“老奸巨滑”和“足智多谋”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什么说到诸葛亮就是足智多谋呢?为什么说到曹操就是老奸巨滑呢?如果让曹操写作的话,诸葛亮还可能和“足智多谋”沾上边吗?所以作者的立足点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取向。
所以再来看课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用“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了摇尾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词语,这些词语明显就是带有贬义的意思。所以我在教学时,紧紧扣住这个词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让学生体会狐狸装腔作势,非常狡猾。
当然,如果当孩子在遇到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确实是可以学学课文中的狐狸。但是就课文本身来说,就作者写作意图来说,我想在学习《狐假虎威》这课时还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文字来体悟狐狸是狡猾的,而非聪明。
写到这里,突然迸出一个想法,可以让孩子站在狐狸的角度上,以狐狸是聪明的这个立意来改写《狐假虎威》。这样,孩子在改写过程中,会发现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同样的故事,由于作者的不同立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引自“欣赏小雨”
《狐假虎威》语文教学反思 篇4
《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寓言故事的
《狐假虎威》语文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