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2024-06-013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精选17篇)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8个只识不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句子,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学习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读词语:扁担布匹官兵仍然严密封锁日理万机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整体感知二、三自然段。

  1、回顾课文内容,画扁担。

  2、认识朱德的扁担。

  3、激疑: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呢?

  4、自读二、三自然段,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5、全班交流。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感悟朱德的可贵品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朱德挑粮辛苦。

  1、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感受朱德挑粮辛苦。

  2、围绕“挑粮辛苦”,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并朗读句子。

  3、联系第二白然段的第一、二句话,感受挑粮的紧迫。

  4、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感受朱德乐观的精神。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朱德工作劳累。

  1、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句子。

  2、理解关键词语,感受朱德工作的劳累。

  3、朗读相关句子,表达心中对朱德的敬佩之情。

  4、听课文录音,了解朱德的心情和做法。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创设情境,体会战士心中的惊奇、崇敬之情。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官甩。

  2、范写“官”。

  3、学生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9. 朱德的扁担

  敬佩

  战士们          朱德

  (扁担的图画)

  藏           连夜做

  崇敬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大致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为什么扁担先藏而后又不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藏起扁担后又不藏扁担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

  (1)了解什么是扁担,扁担的用途,担东西的工具。

  (2)了解朱德的生平。

  2、师: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将军,他面对缺粮的困难,是怎样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

  3、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

  5、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的内容。

  3、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组词。

  3、识记生字。

  4、师范写,生书写。

  5、讲评。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各一行。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篇3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篇4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

  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加深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红军革命根据地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受到光荣的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1、 认识17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红军革命根据地和与朱德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扁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6 朱德的扁担。

  3、 齐读课题,读准轻声音节“扁担”。

  4、 针对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读一读,帮一帮。

  3、教师抽读: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5、 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价。

  6、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着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7、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自主质疑。

  8、 齐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 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二、 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朱德,朗读歌谣。

  1、学生自主汇报搜集的朱德的资料,教师补充。

  2、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3、出示歌谣,学生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4、过度:

  听到这首歌,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流传以久的朱德扁担的故事。

  三、 感悟课文。

  1、出示扁担图片,朱德用这根扁担做什么用呢?

  (挑粮上山。)

  2、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呢?

  (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出相关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齐读。)

  3、出示朱德挑粮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4、出示句子:

  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1) 学生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2) “满满”一词,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6、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指名反馈。学生齐读课文。

  7、朱德和战士们是怎样挑粮的呢?

  (1)指名朗读。

  (2)分组表演挑粮的过程。

  (3) 自由组合表演。

  8、战士们这么做有没有阻止朱德挑粮呢?默读课文,指名反馈。

  9、教师小结:

  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他。

  10.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三课时

  一、 复习。

  用自己的话说说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

  二、 学习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说词,看谁说的多。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教师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评学生的书写。

  三、 丰富词语库:

  情不自禁 解决 浩浩荡荡 醒目

  四、作业:

  听写字词。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人物单元中新入选的一篇课文。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扁担,其实是通过叙述与扁担有关的感人故事,来赞颂朱德总司令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文中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映衬朱德形象,对其挑粮动作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同时还配备了与之相吻合的插图。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围攻、坚守”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文结合,话说扁担,引出人物形象

  1、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宝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出示扁担图)看,这是什么?(板书:扁担)

  (1)“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dan)谁来准确地读一读?                  

  (2)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

  2、挑粮食的扁担不是很普通吗?怎么会成为宝贝,还藏在博物馆里呢?可真奇怪!别急,请你再仔细看一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上面写着三个字“朱德记”,这是朱德在扁担上做的一个标记,(板书:朱德)告诉大家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2)听说过朱德吗?他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示朱德图)瞧,他就是朱德,多么威风,多么神气!

  3、朱德和扁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板书: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

  (1)齐读课题。

  (2)点拨:这根扁担可不是别人的,是朱德的。再读课题。

  二、充分诵读,形象板书,了解故事背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认读词语。

  (1)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   朱德   朱德同志

  (2)粮食   生产粮食(就是种粮食)  储备粮食(就是储存粮食,把粮食存起来慢慢吃)

  (3)坚守  围攻  粉碎  敌人  红军  山高路陡  翻山越岭(这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吗?)

  3、词语读得有滋有味的,真不错。接下来再请同桌一起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4、读了两遍课文,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呢?(简单交流)

  5、红军为什么要挑粮?请再认真地读读课文1—2小节,边读边想。

  6、在江西有一个地方叫“井冈山”。那里群山环绕(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1927年,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板画“红旗”)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胜利“会师”,不久就成立了“红军”。

  7、书上第一小节是这样介绍的。

  (1)谁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刚才学的词语都读准了,真会学习!)

  (2)谁再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句子读通顺了,真不错!)

  (3)读了第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4)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板书: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板书:攻)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板书:围)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板书:守)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坚守”。所以,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8、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板书:茅坪)。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挑粮的?在挑粮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三、抓词扣句,反复推敲,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挑粮的艰险。

  1、默读第二节,找出相关句子,用“――”画出来。

  2、(出示句子“从井冈山到茅坪………”)红军在挑粮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1)“五六十里”  (看图)相当于从江阴到无锡的路程,汽车要开一小时呢。路很长,谁来读好这个词?

  (2)“山高路陡”  山路又高又陡,(看板图,教师手势演示)多难走呀!这个词该怎么读?

  (3)正因为山高路陡,所以大家挑粮时要“翻山越岭”。(看板图手势演示)读词。肩上挑着粮食,走路会这么简单,这么轻松吗?再读这个词。

  (4)原来挑粮有这么难呢!谁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次挑粮,大家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多么辛苦呀!再读。)

  3、尽管山路那么远、那么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还争着去。朱德同志也像战士们一样争着到山下去挑粮。

  4、(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

  (2)再看他箩筐里装的粮食……(出示词组“满满的一担粮食”)从“满满”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

  *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5、是呀,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再一起读一读。

  (二)研读战士们的“想、劝、藏”。

  1、读到这儿,老师想问一问,如果你是朱德身边的一位小战士,看到他这样挑粮,会怎样想?

  2、是啊,战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想:(出示“朱德同志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1)“那么忙”,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要忙些什么呢?(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2)是啊,作为军长,朱德比战士们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但尽管那么忙,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看板图手势演示)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要是碰上刮风下雨,走一步,滑两步。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离敌人那么近,(看板图手势演示)随时可能遇到敌人偷袭,挑粮还有危险呢!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3)朱德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真是“不畏wei艰险xian”。(板书:不畏艰险)

  (4)朱德工作这么忙,还要去挑粮,如果累坏了,就没有人来指挥战斗,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战士们十分担心,十分着急。谁来读一读?

  3、所以,大家都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他们会怎么劝呢?同桌讨论一下。

  现在,如果朱德同志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劝他呢?

  4、你劝我劝大家劝,可是,朱德同志……有个同志甚至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大家以为,没了扁担,就不能挑粮了。不料,……(接读句子)朱德同志竟然会这样做,大家都没有想到,多惊讶呀!再读“不料,……”大家见了,……(接读句子)。

  5、是呀,作为军长,朱德同志竟然带头挑粮,这,多么感人呀!请再连起来好好地读读第三小节。

  6、读到这儿,你一定了解到了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了吧。过了这么多年,当我们来到军事博物馆,看着这根扁担,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看着这根扁担,我们还能真切地感受到朱德同志……引说“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朱德”。

  7、学习生字。

  (1)朱德的“朱”是一个生字,怎样记住它?“朱”在这里是一个姓,它还有红的意思,有种颜色叫“朱红”,一起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地写这个“朱”字。(红笔写“朱”)

  看,“朱”跑到了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竖在竖中线,撇捺要舒展,)

  (2)这两个生字你还认识吗?“攻、守”是一对反义词。你能给他们找朋友吗?

  (进攻、攻打、攻击、反攻;防守、守住、看守)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攻”字左窄右宽,“守”字上窄下宽。)

  (3)请认真描红,找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在作业本上认真临摹。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融入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巩固用词习惯。

  3、理解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藏收学生玩具的用意事例及学生请假的“缺人”事例。

  2、生字卡片。

  重难点、关键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经过。

  2、联系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前些天,班上xx同学的悠悠球被老师藏收,现在请他讲感受。

  2、上周班上另一xx同学因感冒缺席,请学生围绕他的空位讲讲那次上课的失落感受。

  3、今天,我们还将认识藏缺事件的另一人、事,出示问题: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二、学生猜答,了解朱德历史背景。

  三、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

  1、大家用铅笔做〈画〉根扁担在书上,快说;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

  2、扁担弯了没有?〈出示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的投影。〉

  3、组织学生讨论:从“弯”、“满满”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思考: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引思句子:“战士们想朱德同志那么辛苦,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教师指导理解“翻山越玲”。

  5、引导学生擦去书上画的扁担,换写一句“我”把扁担藏到哪个地方的话。

  6、引导学生体会“山高路陡”,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7、朗读提示: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读表达出来。

  8、一个“藏”字,让你谈体会到了什么呢?这些也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

  9、小结:真是“藏中见真情”啊!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藏〉

  10、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11、解释“连夜”、“赶做”的意思。

  12、升华主题:〈1〉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2〉朱德做扁担又让你感到他怎样?

  四、巩固字词。

  1、教师一句一句地带读一遍,学生再试着背读一遍。

  2、抽读生字卡片。

  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日记一则:写学生的悠悠球被藏,xx同学缺席,课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精选17篇)《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8个只识不写的生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