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015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点:

  1、 教学文章1---9自然段,深入体会“我”的个性特点。

  2、 写片断:展开想象,把“我”第二次挑煤的过程详细生动地写下来。

  3、 简介作者及作品。

  教学过程:

  一、学习1---9自然段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坚强的苦难少年的形象。上了这堂课后,我们将会对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一下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到课文有关依据来谈一谈。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3、交流讨论,并随机练习朗读。

  1)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说明“我”虽只有12岁却很懂事。)

  “油煎”是什么?(把东西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心里像油煎一样”比方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把心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很难过)

  随机练习朗读。

  2)“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也说明我很懂事)

  “比我大点儿“说明什么?(我是挑煤孩子中年龄最小的。)

  “我”在做此打算之前知道挑煤工作的辛苦吗?从哪里看出来?(指名交流。)

  同样辛苦的还有什么工作作者也写到了?(挖煤)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指名读)读后问:作者在这里把挖煤工人比作什么?(狗)从这个比喻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

  师:是啊,从“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练习朗读)

  3)“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说明我很好强。)

  “我”的力气真的大得很吗?(不是)

  师引读小赵的话。师:在小赵眼里,我只不过像个猴子而已,他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呢,为了能让小赵带上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已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4、 师小结:从全文来看,文中的“我”是一个多么坚强、懂事、好强的孩子啊!

  二、写第二次挑煤的具体过程

  1、 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第一天挑煤以失败告终,但第二天他愣是凭着坚强的个性,克服了无数困难,将那担能换几个小钱的煤挑到了车站。

  2、 指名读写第二天挑煤的段落。

  3、 师:这里没有详写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就可以看出我挑煤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他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把这担煤挑到车站的?(齐读句子)

  4、 师:伤痕累累的我在第二天挑煤时将同样面临第一天所遇到的困难(用手示意板书),可以想象第二天挑煤更加艰难。(板书:更加艰难)

  5、 师:请看插图,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伤痕累累的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写下来,要反映出我坚强个性背后挑煤生活的艰难,(指板书并箭头示意),并通过对工作的艰难的描写更加反映出他个性的坚强。

  6、 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星级题:

  出示:★★在课文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把第二天的挑煤过程生动详细地写下来。

  ★ 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把第二天的挑煤过程较详细地写下来。

  开头:第二天一早,我挑煤上肩,开始向着目的地进发。

  7、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8、 交流反馈习作。师生评议(二篇)

  评议要点:有否将挑煤工作的艰难及我个性的坚强写出来。

  三、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1、 师: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四、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下,有关描写旧中国苦难劳动人民生活的文章,并抄录下来,到时汇编成一本集子,好吗?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

  第二天         更加艰难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应该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引发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课堂真正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这篇课文是学生所学的课文中最长的一篇,如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短,读透,进行简要复述是需要着重进行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3、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策略与手段:以读为主,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受“艰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运铎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12岁与我们一般年龄,本该属于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要开始用稚嫩的双肩来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了。看着画面,听读课文,(课件展示)想想作者的第一次劳动,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研读艰难

  1、课文写了作者几次挑煤?详写的是哪一次?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写“我”“第一次挑煤”的。

  3、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我”心急的句子。

  4、出示“我心里像油煎一样”这一句话,指名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一个句子。

  6、你还从什么地方读出了作者的艰难?把你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做上记号。读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读。请学生评一评读出了作者的艰难吗?

  7、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8、你从“狗”、“万丈深渊”这两个词中看到了什么?“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9、如果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在比较中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爬进去挖煤,又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10、“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1、“只好”能说明什么呢?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的?

  四、感情升华

  1、作者又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向前走。”

  2、激情引读;(这时候他不顾、这时候他忘了、这时候他忍着)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作者挑起的难道仅仅是一担煤吗?

  3、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重点是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家里有电脑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我还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这两本书课前借给学生传阅。

  在讲解时,提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艰难?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同时,让学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体贴父母。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劳动的开端》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继续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到那里都要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其中10—29自然段紧扣课题,详细地继续了作者在第一次挑煤的过程中所受的苦难。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主要相对于琐碎的分析而言的。本教时在球形设计原理的指导下,紧紧抓住重这一球心来进行教学设计,力求以精问代替多问,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烦琐的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本课以“哪些原因令我肩头的担子如此沉重?”为探究点,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究造成担子沉重的种种原因,从而体会我受到的苦难。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把握探究的方法、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流程,教师通过适当的评价来加以调控。

  教学目标: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10—29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重点: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

  教学难点: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过程:

  一、由图入手  看图“说”艰难

  1、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能说说吗?谁来说说“我”的家庭状况?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请认真看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中什么地方,感受到了什么?

  (瘦小、草鞋、羊肠小道、托着扁担、有的同学说他长得面黄肌瘦,身子是皮包骨头;有的说他穿着补了又补的衣衫,脚下是破草鞋;有的说他家很穷,否则小小年纪也不会出来干重活了;有的说山路难走,小男孩挑得煤很重,扁担快把他压扁了;也有的说他很坚强,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同学看了后,都觉得他很可怜,同时显得很坚强。)

  3、你能用精炼的词语来表达这幅图的意思吗?(给图取名)(艰难的挑煤之路、挑煤的艰难、重担)

  4、刚才有同学说我肩头的胆子很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大家来估计我肩头的担子有多重吗?那么这副担子究竟重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防来研究研究。该研究什么内容?

  二、主动探究  读文悟“艰难”

  1、激趣导入:

  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段落(10——29自然段)找一找,令这副担子沉重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如果按一个原因担子句重了10斤的话,看看你能否把这副担子的重量准确地称出来。

  1、读课文找艰难的句子。

  2、组合作学习:

  (1)、交流一下,一共找到了哪些原因。

  (2)、抓住感受最深的1-2个句子,自由选择学法读懂难句。

  4、全班议读: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引导学生读读悟语,悟悟读读,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这要命的一“摔”虽然发生在挑煤之前,但是它不仅给我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痛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摔给我带来的侮辱,仿佛在我的心头撒了一把盐,它令我痛苦,令我愤怒,更令我肩头沉重。

  ★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由于山路难走,煤筐摇晃的厉害。“打秋千”着重写出了煤筐摇晃的厉害程度。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着重理解红肿的肩头和流血的伤口带给我的是巨大的痛楚,但更可悲的是身心俱痛令我肩头更加沉重。

  三、质疑想象  写话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师复述课文,课件出示对话:当“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训练:(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作者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四、内外结合  积累拓“坚强”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沿着山路,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都感到是如此地沉重和艰难;而当我们听他平静地说出“我明天还去挑。”时,更多的是赞叹和折服。曾有人写下诗句赞美作者吴运铎:威风凛凛数运铎,死神屡屡擦肩过。 拼将残躯酬壮志,换来神州满春色。中国保尔人钦敬。

  当然,在赞叹之余,别忘了去读一读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或去观看电影《九死一生》和电视连续剧《中国保尔》。尤其要读一读,看一看吴运铎后来在战场上3次身负重伤的事迹,想一想这一些事迹与他小时候挑煤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3,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咱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复习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3,"开端"是什么意思 作者第一次劳动是做什么 (挑煤)

  二,列提纲,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课文第二部分详写"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请同学们浏览这一部分,然后画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半夜 天亮后 午后 太阳落山)

  2,按词语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a,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b,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c,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栽倒在半山腰,煤洒了一地;

  d,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时间)看着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为了谋生,天不亮就动身,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挑着空筐回家.)

  作者当年只有十二岁,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这种生活体验吗

  (板:历尽艰辛)

  三,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在旧社会,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就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背负起生活的重负,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当时挑煤艰难的句子,把它画下来,多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记下来.(作批注)

  2,交流句子.

  出示句子: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这是个什么句子 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什么

  作者用打比方写出了"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感情朗读.

  (2)"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这里两个"像狗一样"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干活太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 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感情朗读

  从作者"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再练习朗读)

  (3)"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

  "我"突然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没有人情味,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穷人当人看待.

  感情朗读

  (4)"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从作者这个打比方的方法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感情朗读

  (5)"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这里用"跟水烫过一样"比喻什么

  来比喻肩头被重担压得又红又肿,皮也破了那种难忍的疼痛的程度.进一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感情朗读.

  3,多么无力,多么无奈,多么无助的吴运铎,一鼓足气,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肩肿皮破而又远远地落在后头的吴运铎只得加快脚步赶路,那他有没有把煤挑到车站呢 为什么 请读后面四节,也可以选你特别感动的一节读.

  (学生自读,读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读)

  4,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

  (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

  5, 除此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挑回来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对话.(齐读)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且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哭了,而吴运铎没哭,只是轻轻地告诉母亲: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你再想一想,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与劳累吗 (板:意志坚强)

  6,这里作者没有详写"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挑煤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

  (1)"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齐读)

  "从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把这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1,这就是受尽欺侮而饱尝人间冷暖的吴运铎;这就是挑不动煤而将煤撒在半山腰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挑着空筐回家的吴运铎.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同学们,生长在幸福时代的你们,对劳动有何理解

  2,作者童年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让我们知道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也让我们深深地领悟到了作者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五,课后作业,

  请看插图,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伤痕累累的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写下来,要反映出我坚强个性背后挑煤生活的艰难.

  六,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他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有时间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历尽艰辛 第一次挑煤 意志坚强

  《劳动的开端》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吴运铎,他早年参加革命,在战争年代多次因试制武器而受伤,但他身残志坚,仍然坚持工作.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描写"我"第一次挑煤的过程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本课重点内容是"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抓几个描写时间的词语外,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学设计:

  因为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教学流程: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检查预习,了解自学情况——初读感知,理请条理——深入体会,读中感悟.

  教后反思:

  一.课前准备,为教学活动作铺垫.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理清条理.

  整体把握主要相对于琐碎的分析而言的.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我力求以精问代替多问,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烦琐的讲解,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 以读代讲,抓文眼,悟中心,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体会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同一个句子,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思维,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中,抓住学生第一课时中质疑的"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怎样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劳动的感觉,当问及作者对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时,学生都找到了"艰难"这个词."艰难"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的整体内容,包括具体涉及到的体现的词句也比较多,而这些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到课文的中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找到文眼的基础上,以文眼为切入点,以"文中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那份艰难的 "为引领,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反复揣摩,朗读,感悟中心,也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在文中的用法。

  3、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学习,衣食无忧,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在旧社会,那些和大家同龄的孩子却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一起走近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

  板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任务一。

  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出示汇报任务一: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很懂事。

  出示: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心里像油煎一样”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很难过)

  你能读出“我”难过的心情吗?

  指名读。

  (2)“我”很要强,不服输。

  出示: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又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你从“像个瘦猴子”、“扁担”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根本挑不动煤)

  师: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小赵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为了能让小赵带“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以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你能读出“我”的好强吗?生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我”很聪明。

  出示: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来看,问中的“我”是一个多么懂事、要强、聪明的孩子啊!

  三、汇报任务二。

  过渡: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铎,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这其中的艰难时可想而知的。

  学生汇报交流。

  1、 路远难走。

  (1)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2)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了车站,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点:  1、 教学文章1---9自然段,深入体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