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感悟
教学的感悟(精选14篇)
教学的感悟 篇1
上周我班新来一个小朋友,名字叫李俊。刚入班的几天来,李俊情绪有些低落,带有一些怯怯的样子,但是大家热情地欢迎这位新朋友的到来,他对大家的热情有点“受宠若惊”,我希望他能够很快地融入我们这个大集体。
但是,有一天中午,“老师,李俊哭了!”午睡时,孩子们向我汇报。我立刻来到了他身边,发现他和衣而坐,左手伤心地抹着眼泪,满脸的泪痕令人心疼。“李俊,你怎么了?”他看了我一眼,没有吭声,仍不停地抹着眼泪。“到底怎么了,告诉老师,好吗?”李俊还是不理我。“老师,他不会脱衣服。”我恍然大悟,心底泛起一阵歉意和酸楚。天气冷了,孩子们穿得多了。脱衣服也困难了不少,这对于李俊来说,自然也是难上加难。而我居然没有想到这一点,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抱起了成或,轻轻为他擦干眼泪:“对不起,是老师不好,来,老师帮你脱衣服吧。”李俊勉强同意了,我安睡他后,我陷入了深深地内疚......
新来的孩子对于幼儿园的一些生活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教师应该仔细观察,看看孩子自己能不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孩子毕竟在家里都是父母“包办”啊!
于是,在以后的每次生活习惯养成上,我先讲一遍要求,然后我就手把手地教一遍,再让孩子们练习几遍,孩子们学习起来都得心应手了,都能独立做一些事情了。
为了克服李俊的胆怯心理,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我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多了一些如爬高、跳跃、蒙眼前进等等之类的游戏,平时还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里的人物身上学习勇敢精神。慢慢地,小李俊变得大胆了,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快乐地玩耍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只有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事,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锻炼,才会使孩子变得勇敢,变得坚强,成为一个富有勇敢精神的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心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要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个孩子都尽快融入快乐大家庭中;同时,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走出胆怯的心里,学会独立,让每个孩子都做快乐的天使。
教学的感悟 篇2
三月十日,我在本班教室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人教版第八册第九课《自然之道》。反思教学,存在不少缺失:
第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积极的活动犹如连接语言和思维的桥梁,为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缺少生机和活力。这堂课没有完全动起来的学生占五分之三,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
第二、朗读显得单薄。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教师应运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学生领悟课文情感,生成内在语,激发朗读兴趣,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读得不充分,不能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使教学显得不厚重。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第三、把握课堂不够灵活。刚上课不久,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向导明知把幼龟的侦察兵放入大海会使众多幼龟受到伤害,为什么不把它再放回龟巢呢?这个问题我只从表象向学生解答,因为刚刚学习文章,只待学习后学生有了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义。因时间紧迫,学后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向学生揭示深意,虽然这堂课的目标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学也对于最后感悟的结论自己可以体会到,但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深刻。
第四、对“蠢事”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教学中想让学生明白“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虽然课堂上,多数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只是点到为止。教学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系统地去探讨,去争辩。对“愚不可及的蠢事”认识不深入。
从教这么多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里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地进行教学了。课堂上,学生兴奋,老师激情,这样的上课真的是件乐事。
今作如此诊断,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教学的感悟 篇3
讲评是指导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少讲多评。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在讲评过程当中可采取自评、师评、互评方式。其目的在于要抓住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内容和表达方式中找出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将班级中优秀的作文拿出来作范文,供其他同学观摩、借鉴。让每位同学在作文讲评当中都能有所收获,了解自己文章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将会一同看到生活之源的“半亩方塘”和“天光云影”;学生将学会触摸感悟,体验生命赋予的平凡与感动,最终,获得写作能力上的提高。
教学的感悟 篇4
一、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空,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基础。
要想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交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这节课上,从初读感知的“四读”到品读精思第3自然段,学生始终是读书的主体。这样的课堂上,既有由读得不准到读准了的进步,又有充满激情、神采飞扬的诵读;既有潜心默读的勾画圈点,又有摇头晃脑的书声朗朗。这样的读书,帮助学生调动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些都是他们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和敲击妙悟火花的工具。这样的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让课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坚实基础上,每一个学生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
二、透过词句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进去。
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确,文字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生命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文本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的字词,我引导学生细心体味,从语言的表层走向语言的深层,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味。通过对“巧妙编结、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这些词语的不断研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经历了几个来回,逐步深入地领略了作者文质兼美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促进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振。
三、通过教师语言丰富课文情感,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教学生学用语言。在这里,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运用语言的成功。
在本教学设计中,老师的语言力求与课文情境协同起来,如诗一般优美,就像“液态的火焰”,娓娓道来的叙述表述着教师自身与文本对话后的思考。抑扬顿挫的语调、整齐的韵律、悦耳的语音和富于激情的话语,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学意韵,使学生置身其中品读感悟,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四、通过补充资料,填补课文空白,引起情感上的震撼。
选取适当的补充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上,我从大语文观出发,以宏观的、文化的视野对文本进行俯视、鸟瞰,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延伸,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一双巧手编结中国结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中国结有关画面,中国结渊源久远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对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情感得以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的感悟 篇5
阅读教学的感悟
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一块。对语文教学的诘难,最猛烈的炮火也集中在阅读教学中:细致入微的分析,追求标准唯一的,机械刻板的背诵。与此受牵连,识字与写字的单调、习作的虚假、考试的刻薄,一句话,语文教学非改不可。于是,大部分教师从教学入手,开始了艰苦的摸索。
从教改文章,教学实例看,大家对这样一些认识较推崇:在熟读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抛弃对文章结构的详细分析,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积极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容置疑,语文教学焕然一新:课堂上产生了笑声,严肃为快乐所代替,权威为民主让路。不禁让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义不容辞,借鉴优秀经验,开始了新课标之路。颇有疑问,现示于下:
感悟的意义。
感悟即感知并进而领悟,在思维上等同于直觉思维。教学中对文章感悟,即熟读课文后,让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且不论他们是农村还是城市的,更不论这一批依靠旧课标体系获得知识来尝试新课标的孩子思维习惯)对一大篇文字进行直觉,感悟文章。古人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我们熟读的程度如何。
实际操作时,短小的文章尚可,稍长的文章能读二至三遍已是幸事了。如果不是在写文章,或以语文为中心的倾向不那么明显,要保证对课文的熟读谈何容易。看来,在要求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今天,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路是不通了。
这里,并非反对感悟,只是不解动辄要求学生感悟,感悟不需要理性分析,是对不可言说的突然领悟,务必是在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长期阅读积累基础上,否则将是对不可言说的到不可言说,学生可以告诉我们他大约知道什么,但一句也阐述不了。从教学效果说,毫无意义。
所以,关注过渡时期(现在的七年级学生犹如是农用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享受新课标的成果也许会是五年之后)阅读教学是从感悟谈起的。将有如下观点以供商讨:七年级实施新课标,阅读教学应强化词、句训练,尤其运用方面的训练;请区分阅读教学中科学想象与审美想象,阅读教学多一分实用,少一些鉴赏。
对观点一的阐述:实施新课标绝非是另起炉灶,自创天地,作为教师,由旧的教学过渡到新课标时,在多大程度上继续发挥过去的优点,吸取别人在旧课标下取得的优异成果,对新课改的实验作用至大。教师的变与不变,一言难尽。阅读教学,我推崇魏书生的四遍八步法,其跳读、速读、细读、精读,在充分的阅读中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每一阶段任务不同,达到的目标也不同,虽然我们怀疑着教学时间问题,但坚信其效果,因为其史实是可应用操作的。
如果要全面仿效其教学方法,不能不注意,四遍八步法的实施应有许多的前提:词语句子的积累,循序渐进的训练,课外读物的扩展。每一位优秀名师成功的教学法,都是一个系统,但往往只是将其认为最精华的课堂教学部分展示出来,殊不知课外、其他环节或许参考价值更大,这正如许多优秀的公开课的效率受到质疑一样。
实行新课标,不敢保证七年级学生的小学有够用的字、词积累的前提下,不敢保证他们有较大阅读量的前提下,不敢奢望其见识较广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认为有些要求过高,认为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目标也会难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个例,四五年内具有普遍性)。因此,实实在在的是,还得加强字词句教学与训练,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点实用。
现象学将文学作品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语词声音和语音层次,第二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层次,第三图式化外观层次,第四由句子投射意向事态的客体层次。
虽然其研究的文学作品,但教材中的文本材料作这样的划分也是有意义的事,至少可作前三个层次的划分。那任一作为交流的文字材料,阅读时首先接触语词语音,只有在此基础上的理解才可达到第二层次,理解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最后,才实现交流的目的,理解材料图式化外观层次,理解材料的全部。
因此,词语是材料的基石,人类创造方案的同时,也为自己带上枷锁:需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才能继承先人的遗产。训练,语词、句子的运用训练应是阅读教学最具分量的基石。
关于观点之二。其实是源于一种较模糊的认识:我们的语言教学总是将语文教学与文学艺术混淆。经常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具有诗人的气质,需张扬自己的个性。确定了语文的最重要的工具性,工具者,使用为先,不管文化底蕴有多深厚的教师,请抛弃掉文学味太浓的教学,正视工具性,我们目标是,让学生准确简洁连贯地使用语言,迅速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含义,这应是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当然,将道德净化,美育欣赏捆绑上去无疑是必要而可行的,只是不可喧宾夺主。
由语文的工具性出发,语文教学便应强调其实用性。一味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创新也就值得怀疑,至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不应交给语文教学(总觉得语文教学的责任太大,使命太多,好象无所不包,结果成了大酱缸)。新课标确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分析、评价能力,如果应用在将来的阅读中,感受是获得印象,而理解、分析、评价才是获得准确信息的途径。
而现在许多公开课大都是感受欣赏,对于过去太细的分析矫枉过正,缺少对材料的理解,有一堂初一文言教学公开课,在阅读二三遍之后,便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受到的启发,热闹非凡。得课后许多教师都认为,恐怕学生连基本的句子含义也未清楚。而这还根本没有涉及到对文章本身必要的分析。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教学的最大任务是语言教学,听读说写能力的训练,则重点在运用,学习教材,以教材作为语言的范例,培养语感,进行知性分析,掌握汉语言的规律,为着将来的继续学习,继承人类优秀的文明遗产而准备。所以,与其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创新,不如脚踏实地先训练好学生感受理解分析能力,创新不是原则,只是润滑剂。
与创新同等的话题还有想象。想象是人类得以发展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我们不能扼杀学生们的想象力。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我们总要将想象由原来的批评到过分的放纵。
瑞恰兹将语言的使用划分为科学的用法和感悟的用法,如果将想象与之对应的话,不妨分为科学的想象与艺术的想象。当我们谈到黄河的水时,可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语言的感情用法,是艺术想象的,是感性的印象;也可说黄河之水雪山来,这就是语言的科学用法是科学想象的结果,是理性分析。
同样从语文工具性即实用出发,对于未知的学生而言,我应该讲述的是语言的科学用法,而艺术想象就不一定随时运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允许学生的想象,但要合式,合理,合情,而绝非凡是想象都赞扬,或不置可否。不能误导学生幼稚而嫩弱的思想。严格地区分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还因为坚信我并不培养诗人,或诗人的思维,因为我们是基础教
教学的感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