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6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众”、“条”、“黄”、“群”四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羊”。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词组和第一首儿歌,初步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方法,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众”、“条”、“黄”、“群”四个字的书写。
2.初步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准备:1.与课文配套的图片。2.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听好:小时候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之后三条腿。打一动物。
2.生回答。(人)请你来解释一下这个谜语。
二、出示图片、学会意字
1.出示图片和相应的字“人”。同学们,这就是一个“人”字,请你对照这幅图,再看看这个字,他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撇和捺就好像人的两条腿,在大步大步地朝前走呢!想到这幅图,你就能牢牢地记住这个字了,对不对?我们可以给“人”组哪些词呢?)
2.瞧,这个小朋友的双胞胎哥哥也来了,(出示两个人的图片)看,现在有几个人了呀?这幅图片里也藏着一个新的生字朋友哦,你能找出来吗?
(幻灯片出示:从)谁来读一读这个字?
指名读,齐读。(注意,“从”是平舌音)
有一个小朋友在前面走,后面还跟着一个小朋友,这就叫——(幻灯出示“跟从”)
我想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做一做小老师领读这个词语,谁愿意的?
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领读,然后依次回位,让孩子们理解“跟从”。刚才跟着后面回位,这就是“跟从”。如果是一个人要另一个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这就叫“听从”,打仗的时候,士兵都要听从领导的指挥,对不对?
3.今天我们一(6)班的课堂真热闹,这个小朋友的三胞胎哥哥也赶来了,(出示图片,三个人在一起)现在有几个人了呀?这里也隐藏着一个新的生字朋友哦!
出示:众。同学们自己先练读一个这个字,让孩子们借助拼音读准这个字。
读好这个字要特别注意什么?(后鼻音,翘舌音,教师示范,学生齐读)
这个“众”字可以和哪些字牵手组成好朋友呢?(群众,少于三个人的不能叫群众)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三幅图和这三个字,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从”和“众”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且他们的字跟图片都很相像)
5.老师再来给你们看一组图片和字,(出示三幅图和三个字),谁能借助拼音读好这三个字?(指名读)比较一下,这三个字和三幅图有什么联系?
小朋友特别会发现,这三个字都是由“木”组成的,而且相同的字合起来还能组成不同的新字,我们的汉字可真有趣呀!
指导写法:那么我们在写“从”的时候就写两个人吗?写“众”的时候就写三个人吗?有没有哪些笔画需要变一下的?(从、众左边的人要懂得谦让,捺变成点,众上面的人要学会包容,撑得大一点。林和森也一样,捺要变成点,但是森上面的木要写得小一点)好,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在心里把这六个字写一遍,写好的同学睁开眼睛,坐端正,告诉老师我已经好了)
6.汉字拓展:小朋友们,我们刚才借助图片学习了两组特别有趣的汉字,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字也像他们一样,是由相同的字组合起来的。
生回答。出示幻灯片(月——朋,又——双,习——羽,口——吕——品,日——昌——晶,金——鑫,石——磊)
教师领读。
三、诵读儿歌,学习生字
同学们,这样的汉字有趣吗?用今天这节课的方法学生字容易吗?只要认真配合,我们一定能学会更多的汉字。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78页,识字7。同学们先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左下角的这首儿歌。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回答。引导出“团结起来力量大”,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劲往一处使,黄土也能创造出和金子一样的价值。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我们全班四十六个同学能团结一心吗?好的,一起来读读识字7的词语和儿歌。(幻灯出示课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幻灯出示“众”、“群”、“条”、“黄”,“众”我们已经学过了,剩下的三个字,谁来做小老师讲一讲?
群:
条:
黄:
四、学生描红、巩固生字
1.我们已经学会了这几个生字的书写规则,请同学们拿出描红本,写一写这几个生字,注意写字姿势。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品”字结构的字,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2.搜集反应“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小故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理念】
这是一首对对子,在《识字3》中学生已经对对对子这种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对子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其中还蕴含着优秀品质与不良行为的区别与引导。基于这篇课文的特点,应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多次反复的朗读中认字、识字,并初步了解各种不同的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冷、淡”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课文。
3、了解意思相反的词,并能从中明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识字3学过对子歌,我们先来说说对子吧!
琅琅上口的对子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对子的积极兴趣,使本课教学的展开自然而无痕。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对子歌,出示课题:
《识字7》。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
认真读,反复读。
2、指名分句读课文:
正音,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
3、指导学会断句读。
4、师拍手范读。
5、学生拍手读。
多种形式、层层深入的读积极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亲近文本的机会。
三、自主识字,其乐无穷
1、读着读着,你肯定跟里面的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需要提醒小朋友的,或者是你最有办法记住的字,告诉大家。好吗?
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作出反馈与点评:
虚──虎,换偏旁的方法,课文中有两个带有“虚”字的词,能找出来吗?
(虚心、虚伪)跟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意思也完全不一样了。
诚──它的偏旁跟它的意思有什么关系呢?
实──这个实就是我们实验小学的实。
赞──我看到赞字,想起了一位叫贝贝的少先队员,他学每一样本领都领先,老师、小伙伴们都称赞他,这就是称赞的赞。引导读好前鼻音。给“赞”找个朋友,深化对这个字的理解。
招──跟招打个招呼好吗?
赢──这个字有点难,仔细观察,他有几个字组成?赢字为了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不小心把五个字跑散了,谁能上来把它摆摆好?赢的反义词就是输。
淡──淡的反义词就是浓
淡淡的绿就叫──
淡淡的蓝就叫──
骄傲──儿歌《骄傲的大公鸡》
练习生活、儿歌识字、组合字形等多种形式的生字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针对本课生字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了详略的处理。
2、去掉拼音齐读全文。
四、理解词义,明辨是非
1、我们的学习小伙伴来了,她说读着读着,我发现对子歌里有一对对──意思相反的词。都有哪些反义词呢,去找一找。
2、出示所有的反义词。指名读。
(再次复现生字)
3、师生对读。
4、理解“是非”“长短”,并积累词句:
是非分明,是非不分,取长补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词语大迷宫:
再读词语。
(又一次复现生字)
6、这么多的品质,有好有坏。想不想跟好品质交朋友?你想跟哪种好品质交朋友呢?为什么?
7、学生交流:
老师根据课堂学生,及时反馈与点拨。
8、提升:
还有哪些好品质也会赢得千家赞,哪些坏品质会招来万户嫌?
9、回到文本,齐读文本。
10、试背课文。
五、巩固识字
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生字、内容编了一首新《歌》,自由练读、齐读。
六、写字
冷 淡
1、观察:
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冷:
撇和捺要舒展。天气太冷了,脚上别忘了穿一双棉鞋。
3、淡:
观察,两个火有什么不同?两个火,多么谦让啊!上面这个火的捺变成了点,上面的火稍小,下面的火稍大。
4、描一个,写一个。
5、讲评。
6、对照前面,再写一个。
七、课外练习
与小伙伴一起对读识字7有能力的小朋友可以编一句对子或一首对子歌。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识字7》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字义很好理解:二人从,三人众;二木林,三木森。但是两首诗歌中的“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是通过这样几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的。
一、分析字意理解
出示“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两句话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句子,哪些字、词能帮助你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众人”就是很多人,表示人多的意思,“一条心”就是心都往一处想,“众人一条心”就是很多人的心都往一处想。
生:老师,我知道“单”和“独”都是“一”的意思。
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根丝不能成为一条丝线,一棵树木不能成为一片树林。
师:那么,黄土真的能变成金子吗?老师不明白,哪位小朋友能给老师讲一讲?
这样就激励了学生,给了学生自信,学生以为能做老师的老师了,当然很高兴了。生:老师,不是黄土真的能变成金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团结起来,什么事都能做成。
二、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师:“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同学们也可以看一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这样,你就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生:他们在一起搭积木,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这就是“众人一条心。”
生: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合作,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师:同学们,这两句儿歌都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思,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老师讲一讲生活中有关“团结起来力量大”的事呢?
生:我知道小蚂蚁搬运食物时是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而且都听从指挥,所以,它们能把比自己重好多倍的食物搬运回家。
生:我知道我们在拔河的时候要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
生:我们班得了流动红旗,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维护班级荣誉才得来的。
生: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时,需要小组的人互相合作,才能朗读好课文。
生:在做值日时,需要互相合作。
联系生活实际谈,学生们谈得多好呀!是呀,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7》教学反思
《识字7》第一部分是通过看图会意识字,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我逐个出示图片和生字,让学生图文结合来认字,随着一个个小人,一棵棵树木不断增加,学生的兴致也越来越浓厚,从他们的眼睛里我读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这里书本只是一个引子,通过书本我们为孩子打开一扇窗,从而使孩子能乐于主动识字。在教完书上的部分后,我又让孩子们做了一个“我会变”的游戏。把“月”变成“朋”,把“又”变成“双”,把“口”变成“吕”和“品”;把“日”变成“昌”和 “晶”……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识字,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要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两句话较难理解。我主要是通过故事、歌曲和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小蚂蚁搬青虫》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众人划桨开大船》和《团结就是力量》这两首歌节奏感强,很多孩子虽然不会唱,但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最后,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时,很多学生都打开了话匣子。在此基础上,我还补充了一些成语和俗语,加强语言积累,巩固理解。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辨析形近偏旁:“礻、衤”。学会5个“示字旁”和“衣字旁”的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做到匀称、美观。
2.熟读词语,能借助图画理解词语,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3.初步感受汉字文化,探究构字规律,培养识记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预设】
一、游戏导入,领略汉字奇妙
老师和大家玩一个猜字游戏。我们要猜的字,非同一般,是古代的字。
1.(出示:古文字“鸟”)这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的汉字最初就是一幅画。(出示:“鸟”字的演变过程)
2.(出示:古文字“高”)这又是什么字?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师:古代的“高”字,有尖尖的屋顶,高高的楼台,底楼还有一扇大大的门。(出示:“高”字的演变过程)。
3.(出示:古文字“休”)这又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看出是“休”字的?
师:一个人干活累了,就靠在一棵树边休息。这就是“休”字的来历(出示:“休”字的演变过程)。我们的祖先造字多有智慧啊!
4.(出示:古文字“贝”)这个美丽的字是什么字呢?
师:(出示:“贝”字的演变过程)古时候,人们用贝壳当钱币来用,那时候贝壳真是一件宝贝!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情趣的猜字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不是冰冷冷的笔画组合,而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一段优美的故事……猜字游戏,既展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特定的识字氛围中。自然而然,他们的识字兴趣就会提高,认识汉字的能力就会增强。同时,还能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获得提升。】
二、追根溯源,感受汉字文化
1.印度有一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说的就是汉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汉字天地,去探索汉字的奥秘。
2.请看大屏幕,继续猜字。(出示:佛像的头像)猜猜看,它会变成什么字?
3.讲解:古人根据地神的外形造出了“示”这个字。“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表示是日、月、星三神。这就是现在的“示”。
4.(演示动画:“示”字变成示字旁的演变过程)说说是怎么变的?
5.(出示:“衤”的偏旁演变)有什么发现?
6.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偏旁原来是由文字演变而来的。谁来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这两个偏旁的名字?
7.怎样写好这两个偏旁呢?请和老师一起写。
(1)师边范写边讲解:先写示字旁。第一笔为侧点,稍大;第二笔为横撇,与点拉开距离,一笔写成;第三笔写竖,与第一点对齐,竖要写成垂露竖;第四笔是点,与竖的起笔相连。
(2)仔细观察衣字旁,和示字旁有什么区别?衣字旁的撇是从“衣”字的哪一笔变成的?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再用“放大镜”看看。(出示:“放大镜”,突出区别之处)
8.指导书写:写衣字旁时,前三笔和示字旁一样,右边上方加上短撇,最后写点。撇、点和竖的起笔相连。
9.请在作业纸上把这两个偏旁各练写一遍。
10.这一课,我们就来认识“礻”和“衤”的生字,和它们交朋友。
【设计意图: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说明我们的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语境。本环节通过多媒体呈现示字旁和衣字旁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最初的意思以及变化中的含义。这样追根溯源,探究汉字的构字规律,不着痕迹地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体味到汉字的神奇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喜爱汉字、主动学好汉字的情感。】
三、诵读辨析,探究构字规律
(一)借助图画,初读词语
1.请轻轻打开课本,借助拼音把词语读准,再借助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主学习。
(二)探究规律,区别“礻、衤”
1.学习“示字旁”的词语。
(1)(出示:“示字旁”词语的图文)指名读、齐读。(提醒:注意翘舌音、平舌音)
(2)教学词语“神话”:
a.(出示:“嫦娥奔月”图)这幅图画是什么神话故事?
b.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c.老师也带来一组(出示: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齐读。
d.神话故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教学词语“祝福”:
a.天上的老福星爷爷给大家送来了祝福,他祝大家健康活泼,天天快乐!你在什么时候也给谁送去过祝福呢?
b.(出示:“福”字)你在哪儿见过“福”字?
c.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这个“福”字,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福”,希望“福气”能够降临。请看——(出示各种“福”字,最后定格在“百福图”上)这上面都是同一个字!猜猜,是哪个字?
d.可以给“福”字组哪些词?
(4)教学词语“祖先”:
图上画的是离我们年代非常久远的古人,他是我们人类的祖先。你对我们的祖先有哪些了解?
(5)齐读词语。
(6)想想,“示字旁”的字一般与什么有关呢?
2.学习“衣字旁”的词语。
(1)(出示:“衣字旁”词语的图文)指名读,指导读准“衬衫”这个词。
(2)“衣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呢?
(3)齐读词语。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示字旁”的字大多与神仙、祖先等古老的事物有关;“衣字旁”的字大多与衣服有关。现在,去掉拼音读,女孩读一读“示字旁”的字组成的词,男孩读一读“衣字旁”的字组成的词。
4.(出示:打乱的不注音的生字)学生读。
【设计意图: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这民族文化底蕴包括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标准等,这些都是一种非常丰厚的课程资源。教学中,通过开发资源教“福”字,通过交流认识“神话”“祖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祖先造字的智慧和美好的愿望。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弘扬了民族文化。】
四、自主识字,拓展积累新字
1.接下来,我们要到字典爷爷那儿去学学新字。请左边两排的小朋友到字典爷爷那里找找示字旁的字,请右边两排的小朋友去找找衣字旁的字。有个建议:要找的字尽量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每人找三个,把新认识的字写在作业纸上,别忘了注上拼音。
2.学生查字典,自主识字。
3.谁愿意上来和我们分享学习成果?(把学生所学的新字投影出来,并请学生做小老师领大家读。)
4.小朋友,平时我们除了可以在课本中学生字,可以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时学生字,还可以通过查字典学生字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分别找“示字旁”“衣字旁”的常用字,自主识字;然后做小老师,把认识的字介绍给大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涨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五、科学识记,指导书写生字
1.再读五个生字。
2.仔细观察,这五个字都是什么字?
(1)讲解:在一个字当中,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另一部分表示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一起读顺口溜——(出示:形声字,真有趣,声旁帮助读字音,形旁帮助解字义。)齐读。
(2)这五个字,形旁和声旁各在哪儿?
3.请打开习字册,把五个生字宝宝在习字册上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播放古筝曲)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提醒。
5.出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评价。
6.讲解:这五个字中,“裙”字比较难写。写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穿插”。“穿插”就是要让笔画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请和老师一起写“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君”字一撇要穿插到左边点的下方。请再把这个字练写一遍。
7.通过学习,你对汉字又有了什么样的新感受?
8.小小汉字,奥妙无穷,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只要你睁大发现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发现学习汉字很有趣,很好玩。下课后,自己尝试学学后面两个偏旁的字,看看它们又有怎样的奥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字理识字”让学生科学识记。所谓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福、裙、裤、衬、衫”这五个生字都是形声字。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构字规律来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巩固字音、字形,还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羊(羊字旁)。
2.初步了解会意字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3.朗读儿歌,理解两首儿歌的意思,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并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细致观察、大胆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两句谚语“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含义。可安排2课时进行。
教学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一盒积木;课文的插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
开展游戏,乐中学;运用图画,比中学;小组探究,合作学;联系生活,说中学。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看图识字
1.出示左上图。
(1)猜一猜。
师述:这三幅图里,分别藏着一个汉字,你能找出来吗?(相机出示:人从众)
表扬猜出“众”的小朋友,并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2)找一找。
这三个字有好多朋友,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找朋友。
(相机出示:工人跟从群众)
(3)读一读。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比一比。
小朋友的眼睛可亮了!仔细观察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众”这两个字是由“人”累加起来的)
二、游戏诵读,理解儿歌
过渡:有一位会写诗的叔叔把这三个字合在一起写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学习。(相机出示儿歌: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创设游戏情境,深入理解儿歌。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
比一比,哪一组搭得最漂亮?
(2)谈体会,明道理。
a.这一组搭的积木可漂亮啦!请你们来谈谈成功的体会。
b.这一组搭的积木倒塌了,你们失败了,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听歌曲,感悟读。
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成功。这就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4)揭课题,指导读。
刚才我们学习了《识字7》左半部分的内容。(板书:识字7)
a.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读一读。
b.小组推荐学生朗读,注重评价。
c.全班一起朗读。
三、探究合作,学习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字、新词,学习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左边的课文,老师要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用看看图、识识字、读读词或其他方法来学习。人人可以争当小老师,挑自己已读懂的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巡回了解,点拨指导)
2.大组交流成果。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介绍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比较小结,拓展延伸
1.比一比。
男、女小朋友分别读这两首儿歌。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