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乞巧》教案设计

2024-06-054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乞巧》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 “乞”字要注意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

  ①一生读。②另一生读  3、齐读

  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

  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四、理解第二行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渡”我们还可以说是“过”,这个故事就是乞巧节的来源。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一句。

  五、理解第三、四行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怎样过乞巧节呢?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自由说)你们想知道老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吗?在新月当空的夜晚,有很多的(人)诗句中哪个词能看出人多?还有很多的(红丝线)哪个词能看出?

  六、指导朗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之所以叫织女,就是因为她的心灵手巧,瞧,这就是织女织的云锦。(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那么,什么叫乞巧?请同学们再看课题,谁告诉张老师,“乞”什么意思?乞取。“巧”呢?你真棒,就是像谁一样的智巧?对啊,就是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现在,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心意也更诚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如果是你,你会乞求什么?

  刚才,我们借助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很多,下节课我们要继续通过想象画面学好读好这首古诗。

《乞巧》教案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 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1、活动导入:

  ⑴ 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 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 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 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⑵ 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⑶ 明诗意:

  ① 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② 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③ 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⑷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⑸ 反馈:

  ①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②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③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3、体验升华,诵诗句:

  ⑴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⑵ 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5、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⑴ 背诵古诗;

  ⑵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 感慨

《乞巧》教案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一)活动导入。

  1、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和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有关的古诗。

  2、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3、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解诗题: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2、知诗人:教师简介诗人的.情况。

  3、明诗意: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2)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三)体验升华,诵诗句。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五)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1、背诵古诗;

  2、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 啧啧称奇 感慨

  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进行《乞巧》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嫦娥》,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乞巧》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

  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上周六(农历五月初五)你们吃粽子、顶鸡蛋了吗?这过的是什么节呀?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你还知道那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先出示本节课的生词,由学生来认读、领读;接着把生字脱离词的环境单独出现,让学生认读;最后把生字、词送回文中,学生再来认读,使学生达到认读正确的目标。此环节落实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5、正音:仔细瞧瞧诗的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6、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7、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

《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2篇)《乞巧》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