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前赤壁赋》教案

2024-06-051

《前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前赤壁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  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小报、   确立研读小组等。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序幕: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朗读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三)、研读讨论: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                  不变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            人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问题五: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        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 文化遗产:书画成就 :“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酒文化(自酿养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壶)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 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四)、反馈交流1、             结合这次“走近苏东坡”的主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2、教师用多媒体交流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学生共享:“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五)、读写结合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XX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 独上高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在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三、辛弃疾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轻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要让学生在一上课时就集中精力、神情专注进入状态,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最喜欢利用诗文名句来设计一些既紧扣课文又富有文化文学品味的新课的导语,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综合素养。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味,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例如在讲《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我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句哀婉凄美的诗句一下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青春的稍纵即逝,接着学生也很自然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探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的“美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得到永恒?阅读课文后,学生也就被美丽的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而是有大志,有大求,追求永开不败的美的伟大人格而深深感动。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檫肩而过。’老师喜爱毕淑敏这位女作家是因为我有一次看到了她作品中用了的这句话。”这是我上《我很重要》一文时用的一句导语。富有禅意、充满哲理的语句一下子吸引了还在嬉笑的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而庄严。他们对人生的思考的角度也就更深广了。我发现不仅学生在学《我很重要》一文时很投入,而且课后对毕淑敏其它的作品也有所涉猎。他们在课前演讲、作文甚至周记中也喜欢经常引用到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感悟。又如我在上《前赤壁赋》时,用了XX年被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来设计新课的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使学生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憎命达、穷而后工”等创作原则,给学生解读《前赤壁赋》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起点。接着老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黄州时期,苏轼面对荣辱得失是作出了怎样的理性思考,从而使他走出悲情?用富有文学文化品位的哲理性美文来导入课文,使整堂语文课也更具思想性。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和激情的学科,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文化和文学品味。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考能力去驾驭整堂课,还要有深厚的文化文学底蕴、娴熟的语言素养和良好教育机智去精心设计新课导语。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设计新课的导语,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前赤壁赋》教案 篇2

  (一)、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朗读

  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三)、研读讨论: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问题五: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

  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

  文化遗产:

  书画成就 :“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

  食文化(东坡肉等)

  酒文化(自酿养生酒)

  茶文化(自制紫砂壶)

  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

  为官政绩:

  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四)、反馈交流

  1、             结合这次“走近苏东坡”的主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2、教师用多媒体交流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

  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学生共享:

  “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前赤壁赋》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文章开始,喜欢苏轼。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  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  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诵读      合作探究       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容、洒脱、自由、高雅……

  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诵读实践:

  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

  点评:随堂

  2、学习第二段   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饮酒乐甚”是对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变化了?

  明确:由乐到悲。

  什么触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诵读实践:

  请试着读出这种感情上变化。

  提示: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点评:随堂

  3、  展示自学成果,学习第三段

  梳理内容:

  解释“愀”的含义。

  容色改变。

  苏子容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

  文治 、武功

  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历

  这个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

  合作探究:

  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岂不悲乎?

  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诵读实践::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英雄与凡人的对比?我们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几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读出共鸣吗?

  提示:注意内容和情感的关系:铺垫——转折——悲凉、深沉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4、  学习第四段

  梳理内容:苏子也觉得宇宙的无穷值得羡慕吗?他的观点你理解吗?

  而又何羡乎?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水与月自变化的角度来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这一刻的水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物无尽,我也无尽。

  永远流逝,永不消失,盈虚有变,皓月长明。我如何无尽?

  我价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人类的大我是生生不息,与万物同在的。

  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而又何羡乎?”一句该怎样来读,轻而易举又重若千钧。

  这一段话里还有怎样的胸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共适清风明月。

  不祈祸福、忘怀荣辱、超脱死生、旷达自适,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最难得的是此刻的苏子被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莫大的一笔财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这样评价《赤壁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诵读实践: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苏轼实现了人生超越后坦荡的襟怀。

  提示: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5 、学习第五段

  客喜而笑,宾主尽欢,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三、学习总结

  时间:月出——东方既白

  情感变化:乐——悲——喜

  诵读心得:注意重音、节奏。

  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四、课外阅读

  我给大家找到了几篇跟苏子相关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希望我们能将对苏轼的品读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乐”而起,极“乐”而收,两次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读出“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之事对苏轼的影响吗?

  3、有人说苏轼去的地方叫赤鼻矶,跟赤壁远着呢,他犯了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吗?他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苏子与客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5、理解苏轼的胸怀对你有影响吗?老师提供的相关文本,你会选读哪一个?

《前赤壁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四、教学设计

  1.阅读练习册分析

  2.听第一种录音

  3.疏通词句

  4.分析内容:明线,泛舟宴乐;暗线,心境变化

  5.听第二种诵读及其中的赏析,总结

  6.背诵

  8.心得:客的消极,主的达观,自然的感悟,主人的境遇,主人的成熟等等。

  一.文体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创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

《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前赤壁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