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2024-06-052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精选17篇)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篇1

  【课程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学情分析】所教班级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我需要将问题设计的尽量简单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在引导上,在衔接上,都必须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尽量将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学分开,让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带着他们思考问题。我相信,如果教师调动的好,他们还是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不错,如果能够设计的问题恰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将本课学好,学透,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计思路】严格按照诱思探究教学论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情激情,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积极地讨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来。我认为本课主要突破口应该在“读”“思”和“探”。因为语文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婉约词的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诵读来仔细体味其中所蕴藏的词人柳永和情人分别时内心的那种凄凉与悲伤的心境,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以诱达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在思考与交流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熟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先来体味送别时的情感。

  【课件投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婉约派杰出词人——柳永。

  (设计意图:我们可以欣赏歌曲的同时仔细地品味离别时人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把握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

  【课件投影】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体味词中的情感,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理解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离愁别绪,找出感情基调的句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程度,以便于老师及时点播)

  (简要实录: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体味其中情感,了解学生的朗读状况。)

  (三)教师范读,解决学生疑难。

  【课件投影】

  明确朗读技巧

  ①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

  ②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听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四)学生舞台、展现自我

  1.学生再次自读

  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2.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读的最好,评出优秀团队。

  要求: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竞争中体味《雨霖铃》中的情感。)

  (课件投影: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简要实录:此次竞赛,2组的张庆法同学和6组的蒋泽龙同学的读的最好,语速把握的很准,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五)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

  要求:和自己进行比较,纠正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和名家比照,结合作者和他的人生境遇来仔细体味其中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课件投影】

  (一)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

  在这首词当中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它们自己的内涵,试着找出这些意象,对分析这些意象的具体作用?

  要求:分组讨论,讨论后有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发挥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讨论得出的结论意象深刻,而且能够调动他们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简要实录:学生讨论热烈,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且同学们能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观点,效果非常的好。)

  孙彤彤(3组):“寒蝉”是意象,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杨琳琳(5组):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

  【课件投影】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好,将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都准确的找了出来,并给与了恰当的分析,我们在以后的考试当中如果碰到这些意象,应该知道他们的具体含义。

  (二)独立思考,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课件投影】

  再读文本,思考:本文是怎么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小组内可以相互讨论完成此题。

  要求:要找出具体的例证,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可以向老师提出,咱们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这首词是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一个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这首词来准确的把握这种手法。)

  (简要实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翻阅相关材料,同学们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老师在巡走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李志娟:作者将自己与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寓于“寒蝉”“晓风残月”“杨柳”等这些具体的景物当中,渲染了浓烈的离别气氛,准确的表达了一种凄凉的味道。

  蒋泽龙: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杨振邦:《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这些都是实写,与下阙的想象相映生辉。

  ……

  【课件投影】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仿写《雨霖铃》

  参考示例:               雨霖铃

  冷月无声,一壶浊酒,月影湖光。独自借酒消愁,却不知,愁上加愁。无声更胜有声,竟凝神而望。想离别,几多消喉,无边月色尽朦胧。

  人生苦多欢乐少,那如今落魄多情扰!今后何以为家?镜中花落水中笑。且行且远,应是花间细语不再。便纵有一腔乐愁,只有独自谋。

  王涛作品:

  雨霖铃

  课堂内外,激烈讨论,思量无限。独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学能量。交流更胜独思,看我们榜样。想问题,曾经消瘦,无边学海我荡舟。

  人生能有几回搏,叹如今烦恼尽解决!今后如有问题?请到讨论中来。且学且论,应是问题解决之时。便纵有万千问题,我们齐解决。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绝对是科学的教育理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的赵校长也常说“不要怀疑‘诱思探究’的科学性,如果你用了诱思探究而没有提高成绩,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诱思探究’,我们学校会一直坚持‘诱思探究’不动摇。”刚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觉得这些方法都是骗人的鬼话,有那么多的教学方法都用过了,到现在有几个能坚持的,不都夭折了吗!直到现在我此才明白,“诱思探究”是一场革命,它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的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上来,处理好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张熊飞教授彻底地分析了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循循善诱,学生真正实现主体地位——独立思考,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现在山东实行的素质教育就和张教授的这种思想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我们的路没有走错。

  对于这堂课我总结了一点点心得。

  1.学好一首词,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在“读”中将“词”的感情变化把握住。

  2.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只有组长发言,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不去独立思考,把责任都推到了组长身上,这样就达不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必须轮流发言,大家畅所欲言。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另外,我也存在的一些疑惑:学生在理解完诗句这一环节之后,如何更有效地、更加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虽然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直接点题的一些关键词,学生也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我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做得比较生硬,不能组织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希望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来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词被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唐宋诗词鉴赏。《雨》这首词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之一,此词情真意切,艺术上又颇具特色,后人称之为离别词中的绝唱。教读此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婉约词风,感受本词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本词的赏析为学生今后学习古典诗词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把握诗词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等,提高朗读技巧。

  (2)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与教学用具的整合,引导学生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

  (2)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赏析情景交融的词句,准确理解意象与意境能力有待提高。

  2.所教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对诗文阅读与讨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兴趣。

  初始能力:

  鉴赏能力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一般。

  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

  信息素养:

  1.基本具备收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多媒体声像图文获得音乐美,图画美,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诵读法。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

  2.情境法。通过赏析情景交融的名句,展开联想, 体会婉约派词风常见意象,体察营造的意境和词人情境。

  3.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雨霖铃》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

  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创设情境、导入

  引题、

  课件

  a、b

  d

  引导、启发

  3分钟

  自制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课件

  d、i

  知人论世

  2分钟

  下载自制

  朗读、整

  体感知

  朗读技巧、把握基调

  课件

  d、i

  示范、讨论、

  感悟

  10分钟

  自制

  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课件

  f、j、i

  b

  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0分钟

  下载自制

  延伸,比较

  加强领会

  婉约词风

  课件

  h、i、j

  e

  拓展,巩固

  5分钟

  下载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别离为导入,创设情境,回忆所学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伤痛,古道长亭,芳草斜阳,曾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  断句  语意的连贯

  2、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3)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四)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揣摩重点文句,进一步抓好朗读,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要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明确: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以“寒蝉”“长亭”“骤雨”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要怎样来读?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一同学试着起来朗读一下。

  教师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五)学生听两个雨霖铃的音频朗读,作比较评析后齐读.

  (六)从苏词“大江东去”和柳词“杨柳岸”两词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 种 风格的不同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听两首雨霖铃的演唱并作评论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内涵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2、反复诵读课文。

  板书

  长亭别离:寒蝉凄切、傍晚长亭、初歇骤雨

  (实景)

  羁旅之愁: 千里烟波、沉沉暮蔼、晓风残月

  (虚景)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篇3

  一、设计意图:

  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 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 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 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  新课:

  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

  3、简介作者:(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 兰舟 江水 寒蝉 (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 ②写人 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篇5

  江苏省金湖中学 盖之勤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

  明确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苍茫、秋雨初过,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八、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注意:词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帐饮”“无绪”“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精选17篇)《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篇1  【课程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