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
《愚溪诗序》(通用14篇)
《愚溪诗序》 篇1
教案示例一
一、导入
从柳宗元导入 ,让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二、解题
《八愚诗》诗已亡佚。
(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课文
出示投影: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出示投影:
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就是此时所写。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出示时代背景,提醒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各组派出代表发言。
提示: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
文章第1段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 历,“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愚溪”还远不够,接着第2段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3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己,并借景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第4段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在第5段,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平,而以文辞为己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
五、小结、拓展
和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散文一样,一般都不直抒胸中的抑郁,而是将所居的山水拈出,借题发挥,写景物亦写自己,物我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教师印发《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请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永州八记》的材料,自读、自析、体会。
[板书设计]
柳宗元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难点、重点
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2.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作者、课文背景及“序”的文体特征介绍
二、导入
1.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的“顽石”。何谓“顽”? 《广韵》云:“愚也。”《韵会》云:“痴也。”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 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
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
—— “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 “情有独钟”呢?
3.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
——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第4段的“愚者”。
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
三、分析课文第1段
1.字词理解
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
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
谪(贬谪)潇水上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焉
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
而名(名字,名称)莫能(能够)定
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争辩的样子。龂:yín)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位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一层原因。
⑴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①“予以愚触罪”;②“古有愚公谷”。
四、分析课文第2段
1.字词理解
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
盖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
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
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二层原因。
⑴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
——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 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五、分析课文第3段
1.字词理解
夫水 ,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
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
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
多坻(chí,水中露出的高地)石
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不愿做)
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
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世
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
然则虽(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之
2.文章分析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 命名的第三层原因。
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无以利世。”
⑵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 ,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予”?
——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么 “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六、分析课文第4段
1.字词理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
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
今予遭(逢,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悖(违背,逆而不顺。悖:bèi)于 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夫然(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
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后省略“之”。)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这是愚溪得名的第四层原因。
⑴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
——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 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⑵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伾,贬柳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 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 出了下文——
七、分析课文第5段
1.字词理解
溪虽(虽然)莫(没有)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于世
而善鉴(本指镜子,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照彻)万类
锵鸣金石(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发出脆亮的声音)
予虽不合(符合,适合,迎合)于俗
漱涤(洗漱涤荡,引申为净化)万物
牢笼(包罗)百态
而无所(没有什么)避之
超鸿蒙(超越天地尘世。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语出《庄子·在宥yòu》)
混希夷(指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希夷: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
寂寥而莫我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也
纪(通“记”,记载)于溪石上。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写愚者自有愚者的乐趣,再次将愚溪与作者个人的情况相结合,说明他之所以做《八愚诗》的原因。
⑴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愚溪的,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段开头的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之声。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样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是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⑵作者在与“愚溪”的类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接下来笔锋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静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 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⑶通篇就是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的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八、诵读课文,漫谈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等方面的感受
——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为传世的名篇。
——本文在记叙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作者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水,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侧重于抒情,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与溪水的“愚” 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由于“予家是溪”,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水的 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 堂、亭、岛的“愚”融为一体。从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可以联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也成了作者耿直性格的象征。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将所居山水拈出,借题发挥,立意超卓。正如《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时所说:“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光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它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写愚溪也是写自己,溪与人打成一片,真可谓匠心独运,匪夷所思。行文千回百折,跌宕生姿,文句骈散相间,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妙,读之能让人既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又得到审美上的愉悦。
——作者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文章不仅富于哲理,而且情文并茂,妙趣横生。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赏游,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的美景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风景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九、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例析:
㈠古今异义
牢笼百态(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㈡通假
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
㈢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盖上出也(方位名词作状语)
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专而名焉/故姓是溪为冉溪/溪虽莫利于世(名词活用作动词)
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装愚,装傻)
不能兴云雨(动词的使动用法)
㈣一词多义
1.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2.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4.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6.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㈤虚词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㈥特殊句式
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
②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
③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
⑤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探究活动
1.柳宗元写景名篇鉴赏
2.从和《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风格
准备
1.自愿结组(4~5人为宜) ,自愿选题或自拟题 ,选出负责人,做好分工(每人均有事做。)
2.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做好资料索引和摘抄。
讨论
1.同组讨论,将各自查找到的材料汇总,遴选,分类编组;各自阐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允许有异议,讨论达成共识。
2.异组讨论,对他组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稿
形成文字,准备汇报,形式自定。
成果展示
其间可对同学的发言质疑或发表看法,形成互动。
《愚溪诗序》 篇2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以借景抒情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不得不愚”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
教学难点 :用典的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
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
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
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二、课文分析:
(一)题解:
1、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所做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2、《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柳宗元著名《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揉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
3、关于“序”:“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阅读讲析
1、范读课文——自读课文——齐读、分组读、依次读,参考录音网址:
本篇全文共四百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
第1段写“愚溪”得名的由来。
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再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
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紧扣诗题。
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写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
第 4 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赞。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2、字词句落实,要求会口译。参考网址:
(三)鉴赏要点
1、托物兴辞,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作者借写愚溪来写自己。愚溪的风景和作者的行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文各段以“愚”字贯串。仅就第二段来看,虽然只有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文章结构中心明确,作者在描写愚溪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中,隐隐约约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幽奇秀美的小溪却名之以“愚”,作者替“愚溪”不平,其实恰是为自己的遭遇不平。
“愚溪”美景被弃之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正是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写照。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却只有这落寞的愚溪。对愚溪遭遇的慨叹,不正是倾吐自己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平吗?情与景的交融,表达出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写景善于布局,叙事井然有序,全文的“愚”为线索,写景,叙事有条理。八景的位置,距离交代得十分清楚,给人以立体感,叙述被贬、迁家,安家以及给愚溪定名等等,内容丰富,机构紧凑,极具匠心。而全文又无一处不贯穿作者的不平之鸣。
三、课文悟读
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法而拍案叫绝。古人说:不平则鸣。身处险恶处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说,又不敢直接说;牢骚不能不发,又不敢直接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和王叔文一样丢掉性命。柳宗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声。
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可是到底“愚”在何处呢?阅读文章自然不难找到答案。文中有“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似乎这“愚”在于山水。可是山水何愚之有呢?无疑,作者是借溪说人,以溪自比。文中说,“适类于予”。
那么柳宗元和“愚溪”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柳宗元真的“愚”而无用吗?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愚”。他入朝主政,力图变法,只因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而落了个失败被贬。既然柳宗元不愚,那么到底什么人愚呢?这一问,就触及了文章的要害。柳宗元一心为国家、为百姓变法,可是一片忠心没有人看到,遇到攻击没有人主持公道。谁是愚人,不是清清楚楚吗?如此一步步探询过来,便可知道作者以“愚”自损,是反话正说:世人皆“愚”,惟我独明。读到这一步就明白,为什么柳宗元发了这样的牢骚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了。原来他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在一层层的遮掩之后。
四、亮点探究
1、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到“愚”,阅读课文想一想,最重要的两个句子是哪两个?
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第1段的“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和第4段“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两句。前一句是全文“八愚”的根源,无这一句则无全文之“愚”。如果不是“我”“触罪”被贬到潇水之上,“愚溪”则不会有“愚”的名称,后一句则说明我“愚”的程度。这两句巧妙地在自责之中把心中的怨恨说得虽隐晦却痛快。
2、作者为什么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
探究学习:这里作者是综合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愚”。宁武子能够分清“有道”和“无道”,“有道”则“智”,“无道”则“愚”,可见不是真正的“愚”;颜子虽然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的意见,但是却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见是心领神会的,只是不说而已,这也不是真正的“愚”。而“我”遇到圣明的君主却说了不合事理的话、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愚”。作者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一是从实情看,这两个人的确是“大智若愚”,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可以充分说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对宪宗的不满表现得十分强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
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土之居者”对冉溪名称的分歧?
探究学习:这样可以自然地引出自己的命名,使“愚溪”的得名顺其自然,可以使自己借题发挥的用意既自然又比较隐蔽。
4、比较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或意思。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
②得其尤绝者家焉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④予得专而名焉
探究学习:本文中含有“焉”字的句子较多,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它们的用法和意思。
①句中的“焉”很容易理解为兼词,但从句子结构看前面已有主语“灌水之阳”,如果说成“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在那里”便很别扭,所以还是理解为助词更好。
②句中的“焉”则应理解为兼词。因为“家”在这里为动词,“焉”跟在动词后面,不理解为兼词,则不妥当。
③句中的“焉”看上去是助词,因为上文“得泉”语意似乎已经说得很明,语气似乎也已经收住了,但是上句是叙述“行”这样一个动作,而不是(或主要不是)为了交代找到泉的方位,所以这个“焉”还是作为“兼词”(在那里)比较好,只是要注意翻译时这个“在那里”要提到前面做状语。
④句中的“焉”很明显是代词“它”,因为前面的“专”和“名”都是动词,如果“焉”不作代词则意思表达不清。
5、找出文章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探究学习:文中词语活用的情况比较多,不弄清它们的用法,对句意的理解会很有影响。如“故姓是溪为冉溪”的“姓”,“名之以其能”的“名”,“得其尤绝者家焉”的“家”,“予得专而名焉”的“名”等都是名词动用,“咸以愚辱焉”的“辱”,“不能兴云雨”的“兴”,“虽辱而愚之”的“辱”等都是使动用法。
6、文言知识详见《明师对话》中《愚溪诗序》的“学法指南篇”。
三、选题设计
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后,比较柳宗元和苏轼受贬后的不同态度。
1、研究方法:
(1)认真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2)搜集阅读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写作的背景。
(3)阅读两位作者写于和课文同一时期的其他诗文。
(4)阅读有关两位作者的研究文章或专著。
(5)阅读有关这两篇文章的分析文章。
2、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3)《古文鉴赏大词典》。
(4)《柳宗元传》。
(5)《中国文学批评史》。
3、参考网址:
附:网络教室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
1、范读课文——自读课文——齐读、分组读、依次读,参考录音网址:
2、字词句落实,要求会口译。参考资料网址:
二、合作学习
1、课文内容赏析,参考资料网址:
2、亮点探究
三、深入拓展
1、文言知识归纳(详见《明师对话》中《愚溪诗序》的“学法指南篇”。)
2、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后,比较柳宗元和苏轼受贬后的不同态度。
参考资料网址: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3)《古文鉴赏大词典》。
(4)《柳宗元传》。
(5)《中国文学批评史》。
比较后写成文章,或书面或发电子文档到我邮箱或发送到我的网页“互动天地”,网址:
[1]
《愚溪诗序》 篇3
教案示例一
一、导入
从柳宗元导入 ,让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二、解题
《八愚诗》诗已亡佚。
(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课文
出示投影: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出示投影:
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就是此时所写。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出示时代背景,提醒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各组派出代表发言。
提示: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
文章第1段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 历,“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愚溪”还远不够,接着第2段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3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己,并借景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第4段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在第5段,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平,而以文辞为己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
五、小结、拓展
和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散文一样,一般都不直抒胸中的抑郁,而是将所居的山水拈出,借题发挥,写景物亦写自己,物我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教师印发《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请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永州八记》的材料,自读、自析、体会。
[板书设计]
柳宗元
第 1 2 3 4 页
《愚溪诗序》 篇4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请问大家。不过,大家一定要说实话哟!
生:(喧动)什么问题?
师:大家是喜欢别人说你聪明呢,还是喜欢别人说你愚蠢?
生:(异口同声)聪明!
师:看样子啊,好智之心人皆有之,恶愚之心人皆亦有之。(生会心地笑)说自己愚蠢,在别人看来那是愚不可 及。可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这么一位'愚不可及'的人。他不仅自己称'愚',而且连其所钟爱的山水也被他以'愚'冠之。初中阶段,同学们学过他的《捕蛇者说》。他就是被称为唐宋什么'家'(生齐答: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与谁齐名(生齐答:韩愈)的唐代文学家(停顿。生齐答)柳宗元。那么,他为什么以'愚'自称并且称他所钟爱的山水为'愚'呢?今天,就让我们用问题探源法来共同欣赏他的散文《愚溪诗序》,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板书课题)
【点评】导入设置了一种悬念,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索,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同时也注重积累,巧妙复习了相关文学常识。明确提出学习方法,指令明确。
师:这篇课文大家都读熟了吗?
生:(齐声)读熟了。
师:那好。现在呀,我来朗读一遍,请大家当当老师,看我读得好不好,有没有错误,怎么样?
生:(高声)好!
师: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字音是否正确,二是句中节奏是否准确,三是作者以愚自称之处是否读出了悲愤之情,四是次段愚溪'七愚景'是否读出了层次感。(师范读。其中故设三处机关:一句节奏出错,一个字音读错,一个字读成旧读。)好,我读完了,请大家评判评判?(生掌声)谢谢大家的肯定!不过,我还是想听听大家批评性的意见。
生a:(迟疑,举手)老师,我觉得您有两个字的音读错了。(师期待神情,目光鼓励)一个是'塞其流'的'塞'应该读sāi,您读成了sè;一个是'夫水,智者乐也'的'乐'应读lè,您读成了yào。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a:因为好像只有'闭塞'、'堵塞'、'塞责'这些词中'塞'才读sè,'乐'在这里的意思是'爱好,喜欢',应该读lè。
师:好,好!能发现问题,还能说明理由。关于'塞'的读音,你的意见非常正确。同学们注意,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读sài好说,如'要塞'、'塞外'等,读sāi和sè时,要注意区分。当其为'堵塞'义时,在某些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合成词中读sè,而不读sāi,除刚才××同学说的外,再比如'搪塞'、'淤塞'、'阻塞'等,其他情况下读sāi而不读sè。关于'乐',古人依反切读为yào,沿袭至今。但反切注音,拼读时随意性较大。老师对'乐'的上古音和中古音进行过研究,认为读yào无必然和充分依据,而且也违背字义之理。所以老师当场更正,这个字按无据从简原则读lè。这就叫'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了,贡献'!
生:(大笑)广告辞呃!
师:好。还有哪位发现我朗读的其他什么问题没有?
生b:您朗读确实读出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愚溪七景您也读出了层次感。但是我认为第一段的'今予家是溪'的节奏您读错了。
师:(鼓励)能给老师纠正过来并说明理由吗?
生b:'今予家是溪'应读成'今予/家是溪',而您却读成了'今予家/是溪'。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在这条溪流边安家',若按您的读法,那意思就变成了'现在我的家就是这条溪流'了。
师:(击案)精彩!老师被你说服了。这里就应该读成'今予/家是溪',老师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呀,真是'活到老,学不了'噢!
【点评】积累乃语文课堂之魂。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说学好了语文,那是骗人。关键是积累应融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在此,老师创设了一种'学生当老师'的课堂情景,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师:这篇文章的意思大家都弄懂了吗?
生:(齐声)弄懂了!
师:中气十足啊,好!不过,老师现在却遇到了一处疑问,那就是文章最后'寂寥而莫我知'中的'莫我知'究竟应怎样理解。(板书'莫我知')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意思是'没有人理解我',一种观点认为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老师也搞糊涂了,拿不定主意。同学们能不能认真思考或相互讨论一下,帮帮老师呢?(生兴奋)不过,要求大家说服我的时候,一定要有文中依据。
(生思索、讨论,举手。师随点生c)
生c:我认为应该是'没有人理解我'。因为作者是由于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受牵连被贬到永州的,所以他一定会认为别人不理解他。而且,文中最后一段明确提到他自己'不合于俗'。
师:既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又能找出文中依据,嗯,很有说服力。老师准备接受……
生d:(迫不及待地)老师,您要听听我的。我认为'莫我知'的意思是'不知自我'也就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因为作者不是清清楚楚地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吗?这是他对愚溪之美的高度肯定,正反衬了他称溪为'愚'是迫于无奈的违心之语,其愤激之情可以想见。
师:依据充分,很有说服力。我现在真是'双手提篮子,左也篮(难),右也篮(难)'啰!这样吧,这两种理解我都接受,同学们意下如何?
生:(齐声)可以!
【点评】抓住两可问题,引导学生依文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持之有故的辩证思维能力。
师:现在,我们不妨将全文核心内容梳理归结一下。'我'因'不合于俗'遭贬,是'愚';'溪'因'莫利于世'而称'愚'。可以说是以一'愚'字贯穿全文。(板书归结内容)给大家一个任务,数数正文中有多少个'愚'字。(生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
师:我听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到底多少个?
生:(齐声)27个。
师:对了,27个。28个是包括了题目中的那个'愚'字的。大家记住了,探究任何问题,首先要弄清条件。刚才我说'正文中',那就是条件。那么,我想问一下,面对这通篇的'愚'字,大家就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哄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愚''''''''字?''愚溪那么美,为什么要说它''''''''愚''''''''?''作者称己''''''''愚''''''''景''''''''愚''''''''的目的何在?'……
师:大家能提出这么多问题,很好。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连环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愚溪真的'愚'吗?那么,现在请大家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要能从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
据。
(生思考、讨论)
师:问题解决了吗?谁来给大家谈一谈?(生举手,师随点一人)
生e:我认为愚溪表面愚,实际上不愚。
师:(颔首)为什么呢?
生e:在世俗之人看来,它很愚,因为'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但事实上它很美,因为它'善
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只是它这种美不被世俗之人接受和欣赏罢了。
师:嗯,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好,好!(生掌声)那么,现在就涉及到第二个核心问题了:既然愚溪这么美,而作者偏偏说它'愚',其目的何在?
生f:我认为作者这是正话反说,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师:何以见得?
生f:作者给愚溪命名,是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且'古有愚公谷'之故。根据我查阅的柳宗元的相关资料可知,柳宗元'聪警绝众',很有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王伾等人发起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柳宗元受到重用,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由于改革触犯了权贵和宦官的切身利益,顺宗受手握兵权的宦官俱文珍的胁迫,将帝位让给太子宪宗李纯。宪宗杀死王叔文,逼死王伾,把柳宗元贬到荒凉的永州作司马。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其愤激可知。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只是'不合于俗'罢了。所以,当他看到秀美的愚溪无人问津时自然联想到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命运……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秀美'的愚溪和'寂寥'的自己其实是'智'的。当真是'同''''''''愚''''''''相怜,痴心不改'呀!(板书)好,请接着说。
生f:于是,作者悲愤无奈之情顿生,才正话反说,托物言志,借叙写愚溪之景来抒发自己遭贬见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师:真是精妙无比的分析!(生掌声大作)我想,到这个份上,老师也没有必要再饶舌了。
【点评】以数'愚'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和相关资料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正符合问题探源法的精义。
师:以上是同学们对课文内涵的探究、挖掘和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分析。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解决一个行文技巧方面的问题:作者是如何巧妙布局,将愚溪七景叙写得井然有序的呢?
(生思考、讨论,举手。师随点一女生,一男生听错,倏然而起,生哄堂大笑。)
师:(莞尔)好好好,就是你。
生g:作者在介绍愚溪七景时先一个一个地引出景物,就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同学们注意,这里'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很重要,这种写法就是所谓的'移步换景'。请继续。
生g:介绍到'愚池'时,就像是游客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一样。作者就是这样巧
妙布局的。
师:'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的写法,就叫'定点取景'。这样,作者将移步换景和定点取景两种叙写手法融合使用,由线而点行文,自然使得叙写景物层次井然。大家今后在作文中也不妨试试这种写法。最后,老师归结一下问题探源法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完成课外作业:找出文中的典故,查阅相关资料,弄清其内涵,并分析其文中作用。好,下课了。我衷心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同学们再见!
生:(齐声洪亮地)老师再见!
【点评】由老师就课文局部行文技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内容技巧并重。
适时对问题探源法进行归结,既显示理性深度,又使学生易于操作、学以致用。最后明确要求学生用问题探源法解决问题,以巩固强化。
附:板书设计
愚 溪 诗 序
柳宗元
溪
莫利于世 秀美
愚 智
不合于俗 寂寥
我
同'愚'相怜 痴心不改
【总评】'双促双发'旨在使师生双方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和对话式的教学状态中共同促进、提高、发展,而问题探源法正是教学相长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师生沟通的一个最佳渠道。本教例中,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被'发现――提出――探究――解决'的过程,使师生双方在一种令人轻松愉快的创造状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双促双发'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
王群丽
按照惯例,文言文需要精讲,教师总是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微言大意的剖析。即便是自读,老师也是小心翼翼的扶着走。拿到文章,教师是一个中介者,总有贩卖知识之嫌,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领悟作品呢?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重视他们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学习,但能否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味检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乐趣呢?平时我喜欢上网,也经常找出来相关的材料贴在墙后,供他们随意浏览。
下面谈谈我对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首先,我给孩子们找来了《愚溪诗序》相关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我们学的是柳宗元《愚溪诗序》,就应该对柳宗元的散文有着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印发了《柳宗元散文》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孩子们对柳宗元有个总体的感受和认识。至于课文,我印发了自读提纲,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参考译文,还精选了一篇赏析的文章,对课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欣赏。
材料选好了,如何进行学习呢?我把班级分成了两大阵营,以擂台赛的形式,从学生从所给信息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挑选主持人,自己分组。为了鼓励质疑,我规定提出问题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创意,可以多加分。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
《愚溪诗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