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2024-06-052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精选13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篇1

  (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

  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全文共计五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三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第一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两段起,两段收,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二)离合变幻的对称美

  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从第一自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秦晋所用而已。“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至于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相反,郑国君臣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当强敌压境,国势孤危之时,势单力薄的郑国虽然有内部矛盾(烛之武的英雄末路、壮志未酬与郑伯的有眼无珠、埋没人才之间的冲突),但君臣之间却能够捐弃前嫌,团结协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这种“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凝聚力是强大秦晋所缺乏的。强国结盟的貌合神离、脆弱松散与郑国内部君臣的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文章更有力地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三)不露痕迹这对应美

  全文的情节结构可以说是里应外合,前呼后应,一线贯穿,层次井然,叙事张驰有度,圆美隽逸。首段埋设伏线,伏线有二,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两军阵列态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从原因上讲,秦晋围郑,以晋为主,秦为辅,且与秦无关,秦国完全没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晋国。这就为烛之武的巧言离间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郑人化敌为友,争取秦国准备了先决条件。而秦晋驻军分列两处,缺乏周密部署和统一指挥,这既为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和秦郑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郑国的计划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了以上铺陈,文章自然地进入主干部分,“说辞为一篇之主”,这段说辞分四层展开。首先,指出“亡郑”只能“陪邻”,即扩张晋的势力范围,而于秦无益,因为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即使灭了郑,秦国也不可能跨越晋国而将郑国纳入自己的版图。这种态势,一经点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么,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层便反说,指明若舍郑不攻,秦国向东发展,反而有了一个补给军粮的通道,于秦无害而实惠,这一点对地处偏僻西隅而又时时也在图谋向东扩展的秦国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自然也易于为秦君所接受。但作为说客,烛之武不能不估计到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晋独占郑的同时,许秦以割让晋国西部部分土地作为交换条件,以换取秦国的支持,因此,第三层便引晋背秦约为例,说明晋背信弃义,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彻底破除秦对传统盟国晋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说得十分明确了,但烛之武犹嫌不足,再推进一层,指出亡郑的结果不只是“陪邻”,更主要的是,晋国强大以后,贪欲更大,向东亡郑之后,势必向西扩张,因而“阙秦”便势所必然。四层意思,三层言害,一层言利,语语在理,句句动心,尤其是说晋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势必阙秦两层,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为之震动,有拔云见日之感了。

  烛之武的游说终于收到地预期的效果,“秦伯说(悦),与郑人盟。”不只如此,还留下将士为郑镇守,以防备晋军入侵,自己则率军回国。晋人见秦人背约,大势已去。尽管心中愤愤然,但多方权衡之后,也不得不撤兵。

  由上可知,开篇的两处伏笔,实际上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事态的发展,烛之武的说辞,乃至最后的结局,无一不为这伏笔所牵制/。文章正是在这种若隐若现的伏线贯穿下,将事件记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针密线合,天衣无缝。

  (四)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烛之武退秦师》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开篇写秦晋联合,攻城占地,直逼郑都,大有来势凶猛,锐不可挡之势,郑国势单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读者自然会为郑国命悬一线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写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关键时刻荐举烛之武出使秦军,“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烛之武是一个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国于倒悬的乱世奇才。“必”,一定,势必之意,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对其智慧才干的坚信不疑。读到这里,我们又感觉到郑国安危系于一人,万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许希望(扬)。这是一抑一扬。

  烛之武应召进见郑君,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七十老朽,屈居“圉正”(相当于弼马温之类的官职),英雄末路,壮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骚满腹,自责自怨。他是临阵退却还是义无反顾?读者不禁又为他,更为郑国的命运担心(抑),及至郑伯反躬自省、自责致歉进而晓喻大义、点明利害时,这份诚恳自责,这番透彻分析给烛之武以极大的思想触动,他终于顾全大局,勇担重任,我们心神为之一震,郑国或许有救(扬)?这是二抑二扬。

  文章结尾写子犯建议晋文公击秦,在这个秦背晋约援助郑国的敏感时刻,这种原本就不牢实的盟国关系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险。读之令人心神倍感紧张,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抑),可是晋文公一翻“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断果断地拒绝了子犯的建议,并最终撤军后退,这又让我们心神舒缓,紧张化为轻松(扬)。这是三抑三扬。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这也是其情节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410007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3.熟读全文,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点理解归纳“贰,军,辞,鄙,敢、济,肆,阙,与”和“若,说,微,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拓展阅读法。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问题: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 给生字词注音。

  3. 阅读课文,就自己疑难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九xx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介绍 2(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的知识介绍,师朗读提示重点知识笔记。 1学生先自主回答有关《左传》的知识。

  3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课文朗读 1 教师范读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指导 1学生集体跟读

  2学生个别朗读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字词学习 3教师就学生的解释予以补充说明。

  4教师就重点字词给以重点强调,并板书。 1学生向老师就自己的疑难字词的解释提出疑问。

  2 学生互答。

  5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课文翻译 教师补充 学生逐段翻译。 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图(计划,考虑) 封(使…成为疆界)

  利(使…得利) 朝,夕(在早上;到黄昏) 壮(壮年)

  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乏困(缺少的东西) 敝(损害)

  肆(扩张、延伸) 退(使….退却) 阙(使…亏损)

  亡(使…灭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补充 请学生上黑板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积累文言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文翻译。

  师生活动(一) 秦晋围郑 一抑一扬

  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张弛有度

  曲折多变

  临危受命 二抑二扬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三抑三扬  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了解故事梗概。

  师生活动(二) [点拨]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因为秦郑无根本利害冲突,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找出本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学生讨论分组回答)

  了解故事结构安排的特点。

  师生活动(三) [点拨]《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游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一张一弛是本文情节设置的一大特点,请你结合情节详细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了解故事情节设置的特点。

  师生活动(四) [点拨]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亡郑”于秦无利

  “舍郑”于秦有利

  “保郑”于秦有利 请你评价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了解故事语言特点。

  师生活动(五) 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 讨论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如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拓展延伸:

  词义判断

  1.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多义性。据此,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分析义项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一些工具书,如《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把一个词的全部义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选择义项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惟一的。

  2.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布置作业 : 1) 完成本课《同步作业》

  2) 课外自主阅读一至两篇《左传》的其他故事,然后交流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巳      巳,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 知,同“智”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邑”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特殊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感知、疏通文本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同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

  3、疏通文本,解决不理解的字句子。

  4、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

  (三)讨论分析,鉴赏课文

  1、理清思路: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怎样出场的?

  分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两点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4、鉴赏人物形象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5、人们评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在板书上我力求节俭明了,既点名本课的重点,又方便学生理解。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秦晋围郑——出使缘由

  发展——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

  高潮——劝退秦师——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结局——结盟、协防、撤军——不辱使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假如你是一位外交官,接受一个任务——利用美日邦交矛盾,瓦解美日联盟,你会怎么做?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反思:文言文的学习有“文”“言”两个方面,本设计“文”“言”并重,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篇4

  【学习目标】

  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件展示)

  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课件展示)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课件展示)

  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晋隔开秦郑两国,居于中。

  (2)“若(秦)舍郑以为东道主,(秦)行李之往来,(郑)共其乏困。”——秦在西,郑在东。

  (3)(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居中,东边是郑国,西边是秦国。(课件展示)

  3、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以其无理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贰于楚”(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同时从这两句话就能发现秦国与郑国并无什么矛盾,所以折也是见的是“秦伯”而非晋侯的原因。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劝说分化伏笔。

  4、我们再来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课件展示)

  (3)如果在“退”前加上一个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巧施反间计、三寸之舌、妙语、说......

  烛之武(说)退秦师(板书题目,重点“说”)

  四、互动探究

  1、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退兵的呢?(诵读第三段,注意语气。)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开头一句“夜,缒而出。”为何“夜出”?何为“缒而出”?为何缒而出?(课件展示)

  “夜出”躲开晋军耳目。“缒而出”指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这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郑国面临重病围困,岌岌可危。烛之武在这种形势下去劝说秦伯,真可谓敢说。(板书:敢说)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包含了五层意思,

  ①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究竟什么意思?你懂的!秦晋之间,几代联姻,非常友好,留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这两个邻国的友好关系,在烛之武眼里却成了“邻之厚,君之薄也。”真是赤裸裸的离间,中伤秦晋之好,但也有先见之明,预见了秦晋之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③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都为“利”。烛之武抓住了秦伯谋利的心理,口吻比较诚恳。)

  ④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语气慷慨激烈。)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展望未来,晋必将攻秦。劝秦谨慎。(语气慷慨激烈。)

  他的一番说词(8“君”,6“郑”),(表面看来)处处为秦着想,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理由充分,其实呢,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这体现了烛之武以“利”抓秦伯心理,体现他会说。(板书:会说)

  但是如果烛之武这么说的话会不会达成此行的目的?“您来打我们郑国真是太不聪明了,我们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不要傻乎乎被人家利用了,做出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灭掉郑国,我们郑国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就行行好,放过我们郑国吧。”所以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退秦师,不仅是因为说清了灭郑、存郑对秦国的利弊得失,更因为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亡(言于秦)

  亡郑(害于秦)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舍郑(利于秦)晓以利害

  赐晋(负于秦)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晋(阙于秦)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板书:巧说)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3)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同桌之间讨论)

  (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

  (2)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

  (4)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小结】

  烛之武出色的“说”理艺术对于古人和今人的处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更要懂得说理的艺术。

  1、邹忌与齐威王(正面)邹忌将自身受蒙蔽的事情和国家大事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联系起来,规劝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而齐王接受了皱忌的进谏。

  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触龙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二)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平时与人沟通要做到敢说、会说、巧说,这样才能说好。

  2、烛之武开始还闹点小情绪,后来才接受任务,这是否有损于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瑕疵?

  恰恰相反。一直不被器重,怀才不遇,闹点情绪更显真性情,人物形象更显真实。临危受命,更显示出他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是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不避艰险,为国家利义无反顾,是知难而上的`勇士;在秦伯面前口若悬河,最终劝说成功,他更是巧言善辩的辩士。

  五、当堂反馈

  1、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许多家长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针对这三句话,请你也写三句话来劝说这些家长以改变他们的看法。

  让你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享受独立的乐趣,让你的孩子在全面发展中提高综合素养,

  让你的孩子在正面激励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志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辩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思考: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

  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板书】

  敢说会说

  \/

  烛之武(说)退秦师

  /\

  巧说说好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篇5

  导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导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材料

  (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基础自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三、导学课文(一)导学第一段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精选13篇)《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篇1  (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   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