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精选15篇)
教学案例 篇1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数学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的编写中,也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有了取之于生活的教材,和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就编织成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
如P31(7)选取了"妈妈买衣服"的生活实例,学生对买衣服不仅熟悉,而且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导入 :同学们喜欢新衣服吗?新年时妈妈有没有给你们买新衣服?学生都很兴奋,纷纷告诉我,妈妈给他买了几件衣服。我及时引入正题:"这里有5件衣服,它们的价格分别为46元、52元、34元、53元、41元。现在,假设妈妈有100元钱,要买一套衣服,可以怎么买?应付多少钱?"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告诉我,他们准备怎样买。(1)有的说要买①和④两件,因为衣服46元+裤子53元=99元,还剩1元钱。当我表扬他,并叫他坐下时,他又补充了一句话:"老师,我要买这件衣服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上衣是深蓝色的,裤子也是深蓝色的,这样看起来像套装,很漂亮。"(2)有的说要买③和⑤,因为衣服34元+裤子41元=75元,这两件是这5件衣服中最便宜的,这样可以剩下最多钱,妈妈就可以省下很多钱,给我买书……
看,学生想得多周到,不仅要看钱是否带够,还要注意颜色搭配,更要懂得给妈妈省钱。
这时,我班心怡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你穿的这套衣服那么漂亮,能告诉我们要多少钱吗?"一开始,我被这位学生这一问给惊呆了,怎么会把这道题目联系到我身上来呢;可又想,这不是很典型地运用于生活吗!于是,我对学生说:"这套衣服上衣60元,裙子40元,你们说,妈妈的100元钱,够买吗?"学生兴致都很高,很快地回答出:刚刚好。
接下来,我又把这道题巧妙地延伸到学生身上,请了几位同学来介绍他们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需要多少钱,100元够买吗?学生都很活跃,气氛很好,效果特佳。
总而言之,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就会充满兴趣地去学、去想、去表达,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小高潮。
教学案例 篇2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想像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综合——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的类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这样,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象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和锻炼的目的。
因此,语文可以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于是新课标中提到的“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和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者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意趣寻觅探幽?下面的案例曾给我带来长时间的回味和思考……
教学基本思路
《山中避雨》是丰子恺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是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到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作者证实了一句话“乐以教和”。
本课主要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在课前的设计中,我没有打算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会束缚和模糊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主要还是试图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语言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至于学生会体验到什么程度,引发出哪些美感,我无法预知。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希望当堂能够恰切地运用。
基本教学过程
果然有人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性’。”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书下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乐?”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蹚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儿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我并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你们感觉怎样?”“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格外高大。而作者生长在城市,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于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当今的社会人的心灵感受和从前时代的丰子恺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意了并鼓励了她。
她朗诵的居然是新时期著名的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对此,肖晶如是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首诗,她回答:“在网上。”我一方面惊讶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如此之强、成熟。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并且由此产生的联想也正在延伸。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琴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但又感染力极强的音乐。听完后,他们在不停笔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有一位张佳宝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是)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他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受)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自我分析与评价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造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
首先,教师在带领学生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你的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他们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而“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我们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字”的手段和方式,不是很受欢迎吗?
其次,对于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和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利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依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变更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而不管是音乐、绘画甚至我们的本行文学,我们都有不及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范围,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必须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才能与之交流,并恰当地点拨。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读“塘、食、嘴、龟、摆、眼、睛、肚、低、跟”,认识部首“目”字旁。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写“眼 、睛、肚、胆”。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能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3、看图画照样子说一二句完整的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文中10个生字。
2、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根据课文所做的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1、听录音读通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 蝌蚪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揭课题
1. 猜谜语
“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住在池塘里。”这是什么?
2. 板书:小蝌蚪
完成板书:找妈妈 (学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 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根据提示记住课文有关内容。
学生交流,师板书:小蝌蚪长着( ),( ),甩着( )。
2. 自学生字
(1)师提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小组合作,读读课后的生字、词语。选择交流自己的识字好办法。
眼睛:为什么都用目字旁。
低:底下一点不能漏掉。
眼、跟:可用换部首的方法来识记。
3. 游戏巩固生字词语。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叫号游戏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指导读句
1. 轻声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按标点停顿。
想想,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分别遇见了谁?
交流板书: 鲤鱼 乌龟 妈妈
2. 分节学习课文。
(1)交流并出示第二小节。
a、鲤鱼妈妈在干什么?小蝌蚪看见了会怎么想?指导朗读,小蝌蚪的话,指导读出急切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什么?
板书:四条腿 宽嘴巴
指导朗读,鲤鱼妈妈的话用亲切的语气读。
(2)交流并出示第三小节。
a、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妈妈?
b、指导朗读第三小节,抓重点词语:“连忙、追、叫”等,读出小蝌蚪即高兴又着急的语气。
(3)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学习最后一节课文。指导读出青蛙妈妈高兴的语气。
3. 再读课文,指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生长过程图)。
4. 分角色朗读全文。
5. 指导背诵最后两节。
四.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1. 猜字谜。
2. 给部首妈妈找孩子。
3. 认识部首目字旁和月字旁。
学生交流:“目”字旁的字一般与眼睛有关。
“月”字旁的子一般与身体有关。
4. 给词语找朋友。
5. 指导书写。
眼、睛、肚、胆
教学案例 篇4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也有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与评课,本人认为在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既要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又要谨防流于形式。我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肤浅分析,愿与同仁共勉。
一、忌表面自主
这是某教师执教《卖油翁》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卖油翁为什么“睨之”、“但微颔之”?与其地位、身份是否相吻合?
生:文中:“笑”的含义是什么?
生:卖油翁酌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预设了很多问题,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但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无效参与者居多。如上黑板写生字、注音、解词,或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等。
学生自主性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讳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下面是教师执教《春》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的哪些景色?
生: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人迎春。
师:请喜欢春草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花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风……(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小组中,而人迎春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禁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及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辩证的看待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只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益的。
教学案例 篇5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 ,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熟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讨论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3、领略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凭借文字讨论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学习方法: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升华。
教具准备:卡片、光盘、录音机、电视机。
执 教 者:陈玉娥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黄山的奇峰怪石,游览了趵突泉的奇异景象,领略了九寨沟的神奇瑰丽。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乘着语言文字这辆高速列车,走出国门,到著名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走一趟,感受一下那浓浓的田园诗情,一睹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田园诗情》。
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师:看到题目你首先想到什么?
生1:看到“田园”想到田地、苗圃、人、农舍……
生2:看到“诗情”想到这个田园可能充满诗情画意。
师:请同学们诗情画意地读一下课题。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荷兰的田园风光吧!
二.欣赏荷兰的田园风光。
1、欣赏画面。
师: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荷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3:碧绿的草原;
生4:奔跑的牛群;
生5:鲜艳的郁金香;
生6:悠然自得的绵羊。
……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都被你们倾倒了。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也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师:这么美的田园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呢?下来我们踏上文字列车,走进
教学案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