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线》教学设计
《中位线》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中位线》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
2.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教材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是由一道例题从而引出其概念和性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在这个知识的讲解顺序安排上是不同的,它这种安排是要降低难度,但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添加辅助线的练习很少,因此无论讲解顺序怎么安排,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例1)时,题中辅助线的添加都是一大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重点分析辅助线的'作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理解: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证明结论成立的思路与方法.
(2)强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中位线:中点与中点的连线。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
(3)要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特点、条件、结论及作用交代清楚:
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表明位置关系,另一个结论表明数量关系。
条件(题设):连接两边中点得到中位线。
结论:有两个,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另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中的结论)。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
(4)可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掌握其性质.
三、课堂引入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用途吗?
(答: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
3.创设情境
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教学设计 篇2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二
2、课时: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尺规和练习本。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二数学下册第十八章18.1.2平行四边形判定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梯形、任意四边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情感目标
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中位线,用猜测和度量判断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角形中位线:
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连结的线段
情感分析:让学生首先通过原有知识三角形中线【端点特征】来引入三角形中位线更加好理解。
(二)概念提取:像(EF、FD、DE)的线段的端点有什么特点?
情感分析:通过问题,让学生去发现中位线端点的特点,加深对中位线定义的提取和理解。
(三)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中位线。
情感分析:直接引出定义,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中位线的含义并且对端点特征的理解。快而简单且易懂。
(四)概念对比记忆:
(1)相同之处——都和边的中点有关;
(2)不同之处:三角形中位线:中点连线;三角形中线:中点与端点(顶点)连线
情感分析:通过对比
《中位线》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