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2024-06-052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通用8篇)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篇1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学生初中时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流程:

  举时事,让学生分析是属于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还是其他现象。

  1、国际市场油价缘何连续回落

  2、中国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3、美共和党党纲草案要助台自卫 我坚决反对4、XX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5、中国台湾新名字引强烈争议"第27次变脸"了无新意

  6、中国在雅典创造奇迹

  引出什么是经济(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用于交换,二是劳动产品。

  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

  2、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

  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4、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练习:

  1.XX年高考前夕,与补脑、健脑、增智等保健品市场的平淡相比哈尔滨的“氧气”市场却很活跃。哈尔滨考生兴起“补氧”潮。材料中的“氧气”(             )

  a.是商品,因为它是有用物

  b.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为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经过劳动

  2.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有(             )

  (1)正在拍卖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2)某商场中待售的电脑

  (3)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塑料制品(4)三峡工程(5)网络信息

  a.(3)(4)(5)               b.(1)(3)(4)

  c.(1)(2)(4)                  d.(1)(2)(3)(5)

  思考:商品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吗?商品、劳动产品、物品三者是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2、货币的产生

  判断:买商品就需要货币,所以货币和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同时产生的。

  分析得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要比商品产生晚得多。

  商品交换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直接的物物交换(原始社会末期)——以一般等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原始社会前期,由于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没有剩余,所以没有商品交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产品有了一些剩余,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剩余产品更多了,出现了扩大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使人们消费的种类增多,生活水平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难。请同学们看书本第3页的图示,分析物物交换的困难。(学生回答)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找出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大家都喜欢的商品,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这个大家都喜欢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就是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表现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一般等价物是商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又出现了困难,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困难。(学生回答)由于各地的一般等价物不同,进行跨区域交换就出现困难,怎么办?学生:只有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银。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我们就称之为货币。设问:为什么一般等价物可以固定在金银上?(学生回答)。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

  分析: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新课标第一网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小结,练习巩固略

  课后练习

  第一课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知识点:

  1、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经济是指在一定的                 基础上进行的     、      、      、     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商品是           的          。(属于历史范畴)

  4、货币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

  5、商品交换的阶段:               、以            为媒介的交换、以        为媒介的交换。

  6、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表现其他              ,充当各种商品               。

  7、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        充当         的     。货币的本质是          。

  8、货币的职能是          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       。

  9、货币从      起,就具有           和        两种       职能。

  10、价值尺度是指货币      和      其他一切商品      大小的职能。

  11、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是                         。

  12、价格是指用      表现出来的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           。

  13、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             的职能。侧重于讲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               。

  14、商品流通是指以                    。侧重于讲            。公式是                       。

  15、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金属货币量是受                支配的,公式               

  或                     。

  16、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有              、          、         等职能。

  17、纸币是指          、           的         。代替货币执行            职能。

  18、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发行量必须以                     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这会引起             、影响          和            ,可能引发通货       。如果纸币发行太少,会使         发生困难,阻碍        。可能引起通货       。

  二、单选:

  1、李某在大公司上班。春节前夕,他领了2500元的工资、资金,用其中的1240元为自己购买了一部手机并拿出200元存了定期储蓄。这里的货币执行的职能有(    )

  (1)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a、(2)(3)(4)   b、(2)(4)   c、(1)(2)(3)   d、(1)(4)

  2、XX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从而结束了新中国黄金不能自由买卖的历史,由国家严格控制的黄金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市场自由买卖的黄金(    )

  a、是金属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b、是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c、是金属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d、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

  3、开放黄金市场具有如下重大意义(    )

  (1)沟通国际国内黄金市场,加强与国际黄金行业的交流

  (2)有效的刺激百姓消费和民间投资的增长

  (3)有效地发挥黄金市场通过黄金交易和资金融通加速货币流通的功能

  (4)说明黄金已经丧失了作为货币的一切功能

  a、(1)(2)(4)   b、(1)(2)(3)   c、(2)(3)(4)   d、(1)(3)(4)

  4、关于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1)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4)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

  (5)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6)商品、货币都是一个历史范畴

  a、(1)(3)(5)   b、(2)(5)(6)   c、(2)(4)(5)(6)   d、(1)(2)(5)(6)

  5、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   )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观念上的货币   c、现实的货币   d、一种价值符号

  6、关于物物交换的正确表述是(    )

  a、买即意味着卖,卖即意味着买   b、一般等价物介入的交换就不是物物交换了

  c、商品交换一步到位        d、交换越是扩大,物物交换才越不至于暴露他的缺点

  7、货币介入以后,商品交换就变成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    )

  a、商品—商品   b、货币—商品—货币   c、商品—货币—商品   d、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8、人民币之所以能够购买商品,是因为(    )

  a、它是特殊的商品   b、它是一般等价物   c、它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d、它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是现实中的货币

  9、下列对欧元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欧元是金属货币,在世界各国商品交换领域都能流通

  b、欧元是纸币,有价值    c、欧元仍是货币符号,代替金融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d、欧元是纸币,在流通中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10、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这就是说(    )

  (1)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2)纸币的面额(如1元、2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3)每种面额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4)每种面额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实际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a、(1)(2)(3)   b、(1)(2)(4)   c、(2)(3)(4)   d、(1)(3)(4)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学生初中时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流程:

  举时事,让学生分析是属于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还是其他现象。

  1、国际市场油价缘何连续回落

  2、中国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3、美共和党党纲草案要助台自卫我坚决反对

  4、XX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5、中国台湾新名字引强烈争议"第27次变脸"了无新意

  6、中国在雅典创造奇迹

  引出什么是经济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用于交换,二是劳动产品。

  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

  2、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

  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4、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练习:

  1.XX年高考前夕,与补脑、健脑、增智等保健品市场的平淡相比哈尔滨的“氧气”市场却很活跃。哈尔滨考生兴起“补氧”潮。材料中的“氧气”

  a.是商品,因为它是有用物

  b.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为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经过劳动

  2.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有

  (1)正在拍卖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2)某商场中待售的电脑

  (3)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塑料制品

  (4)三峡工程

  (5)网络信息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篇3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老师的洋洋洒洒、宏论滔滔,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二部分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难点 :

  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的含义(板书)

  师生对话: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购买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我们把它们通称为商品。请同学们从 《卖炭翁》这首诗中,找出可以称为商品的东西。

  生:炭、衣裳、食物、红纱、绫。

  师:好,除了这些物品之外,这首诗里还有哪些物品?

  生:还有牛、炭车。

  师:为什么牛和炭车不是商品而炭和食物等却是商品呢?

  (学生讨论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什么是商品)

  设计思路:在师生对话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共同特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得出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板书)

  ( 1 )货币的产生(板书)

  现实生活中,购买任何商品都需要货币,与之相对应,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即出卖商品是可以得到货币的,看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果真如此吗,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现代学生版“卖炭翁”表演

  市场上的商品有:炭、衣服、粮食、贝壳、盐、黄金、白银等,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并解决问题。

  情形一,卖炭翁家里的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他想用炭换点粮食回去;恰好卖粮食的也想换点炭回家取暖。

  学生表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偶然的物物交换。(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情形二,卖炭翁“身上衣正单”而天寒,急需能够驱寒保暖的衣服,然而,卖衣服的这位大娘一家老小肚子尚且吃不饱,要炭何用!她想要粮食,而卖粮食的这位已经有炭了,他现在想要点盐,给生活一点滋味。

  老师总结: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大的物物交换。(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依然是商品——商品),在这个过程里,交换行为变得比较复杂,商品交换者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

  情形三,卖炭翁家里有了粮食果腹,有了衣服避寒,他又烧出了一车炭,换点什么比较好呢?大家争相说服他用炭换自己的东西,卖炭翁左思右想,反复比较之后,拿一车炭换了一些贝壳和粮食。

  老师总结: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贝壳、牲畜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情形四,随着买卖次数的增多,卖炭翁发现,如果把一车炭换成黄金或白银,就可以随时再用它们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他以后就总是用炭去换了黄金和白银。

  老师总结: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候,货币就产生了。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可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2 )货币的本质(板书)

  多媒体逐步展示: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职能(板书)

  货币产生后,卖炭翁总是把炭换了黄金或白银,但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烦恼。

  活动二:学生表演,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

  卖炭翁在卖炭,不断有人来问价,有人问,木炭多少钱?另一个人问:竹炭多少钱?于是他不停地回答: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一会儿,他就口干舌燥了,旁边一个书生摸样的人给他出主意,拿张纸分别写上木炭和竹炭的价格放在炭车上,顾客自己看着标价牌就明白价格了。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 1 )哪种炭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 2 )卖炭翁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 3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 1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结论 2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木炭一两白银。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结论 3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板书)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通用8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篇1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