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通用8篇)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篇1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学生初中时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流程:
举时事,让学生分析是属于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还是其他现象。
1、国际市场油价缘何连续回落
2、中国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3、美共和党党纲草案要助台自卫 我坚决反对4、XX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5、中国台湾新名字引强烈争议"第27次变脸"了无新意
6、中国在雅典创造奇迹
引出什么是经济(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用于交换,二是劳动产品。
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
2、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
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4、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练习:
1.XX年高考前夕,与补脑、健脑、增智等保健品市场的平淡相比哈尔滨的“氧气”市场却很活跃。哈尔滨考生兴起“补氧”潮。材料中的“氧气”( )
a.是商品,因为它是有用物
b.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为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经过劳动
2.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有( )
(1)正在拍卖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2)某商场中待售的电脑
(3)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塑料制品(4)三峡工程(5)网络信息
a.(3)(4)(5) b.(1)(3)(4)
c.(1)(2)(4) d.(1)(2)(3)(5)
思考:商品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吗?商品、劳动产品、物品三者是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2、货币的产生
判断:买商品就需要货币,所以货币和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同时产生的。
分析得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要比商品产生晚得多。
商品交换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直接的物物交换(原始社会末期)——以一般等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原始社会前期,由于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没有剩余,所以没有商品交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产品有了一些剩余,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剩余产品更多了,出现了扩大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使人们消费的种类增多,生活水平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难。请同学们看书本第3页的图示,分析物物交换的困难。(学生回答)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找出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大家都喜欢的商品,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这个大家都喜欢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就是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表现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一般等价物是商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又出现了困难,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困难。(学生回答)由于各地的一般等价物不同,进行跨区域交换就出现困难,怎么办?学生:只有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银。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我们就称之为货币。设问:为什么一般等价物可以固定在金银上?(学生回答)。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
分析: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新课标第一网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小结,练习巩固略
课后练习
第一课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知识点:
1、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经济是指在一定的 基础上进行的 、 、 、 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商品是 的 。(属于历史范畴)
4、货币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
5、商品交换的阶段: 、以 为媒介的交换、以 为媒介的交换。
6、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表现其他 ,充当各种商品 。
7、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 充当 的 。货币的本质是 。
8、货币的职能是 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 。
9、货币从 起,就具有 和 两种 职能。
10、价值尺度是指货币 和 其他一切商品 大小的职能。
11、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是 。
12、价格是指用 表现出来的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 。
13、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 的职能。侧重于讲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 。
14、商品流通是指以 。侧重于讲 。公式是 。
15、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金属货币量是受 支配的,公式
或 。
16、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有 、 、 等职能。
17、纸币是指 、 的 。代替货币执行 职能。
18、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发行量必须以 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这会引起 、影响 和 ,可能引发通货 。如果纸币发行太少,会使 发生困难,阻碍 。可能引起通货 。
二、单选:
1、李某在大公司上班。春节前夕,他领了2500元的工资、资金,用其中的1240元为自己购买了一部手机并拿出200元存了定期储蓄。这里的货币执行的职能有( )
(1)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a、(2)(3)(4) b、(2)(4) c、(1)(2)(3) d、(1)(4)
2、XX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从而结束了新中国黄金不能自由买卖的历史,由国家严格控制的黄金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市场自由买卖的黄金( )
a、是金属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b、是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c、是金属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d、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
3、开放黄金市场具有如下重大意义( )
(1)沟通国际国内黄金市场,加强与国际黄金行业的交流
(2)有效的刺激百姓消费和民间投资的增长
(3)有效地发挥黄金市场通过黄金交易和资金融通加速货币流通的功能
(4)说明黄金已经丧失了作为货币的一切功能
a、(1)(2)(4) b、(1)(2)(3) c、(2)(3)(4) d、(1)(3)(4)
4、关于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1)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4)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
(5)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6)商品、货币都是一个历史范畴
a、(1)(3)(5) b、(2)(5)(6) c、(2)(4)(5)(6) d、(1)(2)(5)(6)
5、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 )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观念上的货币 c、现实的货币 d、一种价值符号
6、关于物物交换的正确表述是( )
a、买即意味着卖,卖即意味着买 b、一般等价物介入的交换就不是物物交换了
c、商品交换一步到位 d、交换越是扩大,物物交换才越不至于暴露他的缺点
7、货币介入以后,商品交换就变成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 )
a、商品—商品 b、货币—商品—货币 c、商品—货币—商品 d、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8、人民币之所以能够购买商品,是因为( )
a、它是特殊的商品 b、它是一般等价物 c、它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d、它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是现实中的货币
9、下列对欧元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欧元是金属货币,在世界各国商品交换领域都能流通
b、欧元是纸币,有价值 c、欧元仍是货币符号,代替金融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d、欧元是纸币,在流通中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10、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这就是说( )
(1)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2)纸币的面额(如1元、2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3)每种面额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4)每种面额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实际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a、(1)(2)(3) b、(1)(2)(4) c、(2)(3)(4) d、(1)(3)(4)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学生初中时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流程:
举时事,让学生分析是属于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还是其他现象。
1、国际市场油价缘何连续回落
2、中国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3、美共和党党纲草案要助台自卫我坚决反对
4、XX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5、中国台湾新名字引强烈争议"第27次变脸"了无新意
6、中国在雅典创造奇迹
引出什么是经济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用于交换,二是劳动产品。
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
2、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
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4、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练习:
1.XX年高考前夕,与补脑、健脑、增智等保健品市场的平淡相比哈尔滨的“氧气”市场却很活跃。哈尔滨考生兴起“补氧”潮。材料中的“氧气”
a.是商品,因为它是有用物
b.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为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经过劳动
2.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有
(1)正在拍卖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2)某商场中待售的电脑
(3)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塑料制品
(4)三峡工程
(5)网络信息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篇3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老师的洋洋洒洒、宏论滔滔,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二部分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难点 :
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的含义(板书)
师生对话: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购买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我们把它们通称为商品。请同学们从 《卖炭翁》这首诗中,找出可以称为商品的东西。
生:炭、衣裳、食物、红纱、绫。
师:好,除了这些物品之外,这首诗里还有哪些物品?
生:还有牛、炭车。
师:为什么牛和炭车不是商品而炭和食物等却是商品呢?
(学生讨论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什么是商品)
设计思路:在师生对话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共同特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得出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板书)
( 1 )货币的产生(板书)
现实生活中,购买任何商品都需要货币,与之相对应,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即出卖商品是可以得到货币的,看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果真如此吗,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现代学生版“卖炭翁”表演
市场上的商品有:炭、衣服、粮食、贝壳、盐、黄金、白银等,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并解决问题。
情形一,卖炭翁家里的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他想用炭换点粮食回去;恰好卖粮食的也想换点炭回家取暖。
学生表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偶然的物物交换。(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情形二,卖炭翁“身上衣正单”而天寒,急需能够驱寒保暖的衣服,然而,卖衣服的这位大娘一家老小肚子尚且吃不饱,要炭何用!她想要粮食,而卖粮食的这位已经有炭了,他现在想要点盐,给生活一点滋味。
老师总结: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大的物物交换。(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依然是商品——商品),在这个过程里,交换行为变得比较复杂,商品交换者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
情形三,卖炭翁家里有了粮食果腹,有了衣服避寒,他又烧出了一车炭,换点什么比较好呢?大家争相说服他用炭换自己的东西,卖炭翁左思右想,反复比较之后,拿一车炭换了一些贝壳和粮食。
老师总结: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贝壳、牲畜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情形四,随着买卖次数的增多,卖炭翁发现,如果把一车炭换成黄金或白银,就可以随时再用它们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他以后就总是用炭去换了黄金和白银。
老师总结: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候,货币就产生了。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可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2 )货币的本质(板书)
多媒体逐步展示: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职能(板书)
货币产生后,卖炭翁总是把炭换了黄金或白银,但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烦恼。
活动二:学生表演,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
卖炭翁在卖炭,不断有人来问价,有人问,木炭多少钱?另一个人问:竹炭多少钱?于是他不停地回答: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一会儿,他就口干舌燥了,旁边一个书生摸样的人给他出主意,拿张纸分别写上木炭和竹炭的价格放在炭车上,顾客自己看着标价牌就明白价格了。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 1 )哪种炭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 2 )卖炭翁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 3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 1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结论 2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木炭一两白银。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结论 3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板书)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