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精选6篇)
地球的自转 篇1
课 题15、教时15-40教 学 目 标 1、 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 夜更替的现象。2、 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3、 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道的兴趣。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 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教后感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是怎么一回事,认识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球、认识地球的兴趣。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天体运动,感悟不高,认识不够。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 一、组织教学。二、新课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则要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的原理。三、新授。1、 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1) 教师提问: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教师讲解,引出课题。 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 (2)组织学生讨论。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 (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 地球的方向是怎样的? (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 边提问: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 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 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 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 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 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 快,一会儿慢。(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 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替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 地球仪上,提问:地球上哪边是白天?哪边是晚 上?(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 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 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 暗半球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地球 的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更替现象。 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头针表示的这 个地区,进入手电筒光和离开手电筒光的一全过 程。其次手电筒光不能移动。 (3)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4)教师讲述进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因此一 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以及昼夜更替对地球上生 命现象产生和存在的重大意义。四、教师课堂小结。 提问:说说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么样的? 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地球的昼夜是怎样产生的吗?五、课堂作业 。 见课堂作业 。六、板书。 15、 一、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自转亦称为地球的绕轴运动,即地球绕地 轴而旋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队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因此,一昼夜 的时间也是24小时。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的自转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
地球的自转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
地球的自转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