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精选17篇)
生物的变异 篇1
教案
课题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2、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体会规律之美。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2、正确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准备教材分析:通过学习,感情地认识人体的各种变异现象,进一步理解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动画及影视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有关内容。板书设计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常见的生物变异现象1、变异的概念2、遗传——相对变异——绝对二、变异的类型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3、意义
教学后记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畅,举例多,易于学生理解,但是课外拓展部分可以介绍一些,介绍的简单一些。这部分要多做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变异可遗传和不可遗传的变异有利变异不利变异变异的意义及应用述: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讲的是生物界的遗传现象。述:但是我们也知道虽然父母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子女,子女和父母也不是完全一样,这种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什么? 述: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亲兄弟亲姐妹,甚至是双胞胎都会在性状上有差异。(图片:生物界的变异现象)述:同样是变异,但是原因各有不同,请大家阅读课本45页1、2段的内容,思考一下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变化引起,可以传给后代。例如:镰刀型红细胞盆血症。不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例如:兄弟俩,一个生活在城市,一个生活在农村,造成了肤色上的差异。述:由此可见,可以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动画:变异)练习:自我评价题1、3(2)(4)述:对于生物体来说,有些变异是对自身有利的,而有些是对自身不利的。问:你能举例子吗?举例有利:小麦矮杆、抗倒优不利:玉米白化菌血友病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问:生物体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各种变异,变异对于生物体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使生物体适应环境,产生新类型)述:大家现在来看一下课后的思维拓展,生物的变异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人工育种)课外拓展无子西瓜的培育答:变异阅读思考回答练习思考回答思考交流
生物的变异 篇2
目标与方法 1. 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 2. 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 3. 意识到应该科学地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相关投影、大小两个品种的花生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复习旧知1. 说出男女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 2. 尝试解释生男生女的原因。学生单答。引入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遗传 俗话又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新课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放眼生物世界,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出示投影 千姿百态的菊花;不同品种的玉米果穗;达尔文记载的安康羊;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头部。学生观察 你肯定还能举出许多生物性状变异的例子。前面研究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教师巡视指导探究一种变异现象学生小组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并实施: 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组织讨论:见书本42页。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强调1. 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 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也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影响所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 比较这类相对性状差异,应该比较它们数量的平均值。在相同条件下种植的大小花生,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3. 从上述的讨论可以启示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4.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学生小结巩固练习教后小记: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还需要学生严谨的态度。
生物的变异(二)目标与方法 1. 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实例。 2. 尝试调查了解当地的果蔬、禽畜的新品种。 3. 关注遗传变异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相关投影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复习旧知1. 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 2. 说说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学生单答过渡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世界上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优良品种中,有许多都源自我国,如水稻、家猪等。现代育种工作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和他的超级杂交水稻更是享誉世界。新课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巡视指导讨论书本上列举的一些育种实例,尝试说明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强调1. 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 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3. 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介绍其它育种方法基因突变的诱发原因:辐射、化学诱变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等。本课小结当堂巩固课后练习和课课练教后小记:大多数班级的学生均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小组的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但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实在太差,对图上的意思基本看不懂,我真得感到有些悲哀和感慨——从小的语文教学实在太重要了。另外我认为在本节课上进行实例教学效果不错。
生物的变异 篇3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解决办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定律,概括出两种基因重组的类型。
(3)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
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l.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
3.银幕以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本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变异的类型及可遗传变异的来源(b:识记)。
2.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看教材第47页最后一段。
问:变异分为哪两大类?可遗传变异有哪几种来源。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可遗传的变异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性状改变,而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
问:通过美容手术,纹成弯弯的柳叶眉,这种柳叶眉能遗传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又问:“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学生答出: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
教师归纳:
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教师简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学生阅书第48后回答。
一、基因突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问: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
学生回答。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
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
1.基因突变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那么,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2.基因突变的原因
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显示:正常型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的性状比较图。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异常血红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红细胞变成长镰刀型,血液的粘性增加,引起红细胞的堆积,导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现脾脏肿大,四肢的骨骼、关节疼痛,血尿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病重时,红细胞受机械损伤而破裂产生溶血现象,引起严重贫血而造成死亡。
显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
问: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为什么不一样?
问: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被缬氨酸取代?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会成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由 变成 。
问:基因突变有何意义?
学生答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因而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3.基因突变的特点
问: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它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阅书第49页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穿插其中讲解,后归纳。
①普遍性 ②随机性 ③稀有性 ④有害性 ⑤ 不定向性
教师强调,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在高等生物里,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可见突变其实也是不容易发生的。
(三)总结、扩展
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因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四)布置作业
1.某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
a.基因分离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环境刺激
(答案:c)
2.课本第51页复习题一,二、1、2。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
2.基因突变的原因
3.基因突变的特点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及成就(a:知道)。
2.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
(2)什么是诱发突变?它与自然突变的区别?
上述问题由学生—一回答。
诱发突变和自然突变在表现型上和遗传规律上没有区别,只是在人为条件下增加了突变出现的频率。
诱发突变又叫人工诱变,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4.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书第50页后,回答问题:
(l)人工诱变的概念?
(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诱发基因突变常用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电离射线如x射线、y射线等,非电离射线如紫外线等,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遗传物质,能引起有机体的突变。
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它们往往作用在核酸的碱基上,有时会引起dna分子在复制时发生碱基配对的“差错”,而产生突变。
(3)诱变育种举例
人工诱变和杂交育种一样,能创造动植物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我国培育出数百个农作物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如黑龙江农科院培育成的“黑农五号”6个大豆新品种,产量提高了16%,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
应用诱变因素培养优良菌种在微生物选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毒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从1943年最初的菌种分泌的青毒素产量只有20单位/ml,到目前青毒素产量已达到 单位/ml,就是人工诱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问:诱变育种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回答。
通过人工诱变,可以大大提高突变率,再经过人工选择及一些育种措施,培育出人类需要的优良的生物品种。
问:可遗传的变异除基因突变外,还有哪些来源?
答: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重组
问:什么叫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遗传定律后,再—一回答。
1.基因重组的概念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这里必须注意到,基因重组只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的基因组合,而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2.根本原因
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 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
上述二种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组,而新的重组基因类型又导致了不同相对性状的重组,使后代产生变异。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也就越多。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l0对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组, 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 种……。
(三)总结、扩展
人工诱变是人工应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高了变异的频率;变异性状稳定较快,加速了育种进程;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因而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应用重组dna技术,可以把经过改造的基因,通过载体送入生物细胞中,并使新的基因在细胞内正确表达。通过此种途径,获得人类需要的转基因动物或转基因植物。
(四)布置作业
1.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外界环境的影响
2.课本第51页复习题二、3、4,三、1、2。
(五)板书设计
4.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l)人工诱变的概念 (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
(3)诱变育种举例 (4)诱变育种的优点
二、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2.基因重组产生的原因
(l)基因的自由组合
(2)基因的连锁和交换
生物的变异 篇4
预期学习结果: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生物的变异 篇5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小资料
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选育新品种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1)选择育种法:以自然变异为基础,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型,经过长期积累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2)杂交育种法: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后,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这种方法是广泛应用而且有效的育种方法。
(3)诱灭育种法:是指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4)单倍体育种法:常用于植物育种。一般指利用组织和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将植物的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胚珠进行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行育种的方法。这种育种的方法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的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5)多倍体育种法: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多倍体植物。利用这种育种方法可以使种间不同物种杂交成功而获得多倍体新物种。
(6)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指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对基因进行操纵,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具体来说,是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甲种生物的基因(目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入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让引入的基因在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并正确的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生物品种。
生物的变异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收集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能够说出引起两种变异(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
观察法、测量比较法、统计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大小两个品种的大量花生;有关生物变异的多媒体或投影片。
学生准备: 收集生物的变异的资料或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生男与生女”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 (注:打开投影片,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生物的变异 篇7
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意识到应该科学地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一、 导入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遗传----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二、 新授生物的变异导致 不同种类的生物千差万别 同种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观察p40图ⅶ-18~21说说你所知道或了解的变异的事例。变异事例:1.如牛的后代中有白化病的个体。2.紫茉莉中有黄色品种等,但个别枝头上花色不同。3.玉米的糯与不糯。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㈠提出问题本组提出的问题:㈡作出假设:本组作出的假
生物的变异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