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活的动物
陆地生活的动物(精选13篇)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1
第二节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学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陆地生物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以蚯蚓为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介绍了蚯蚓形态结构特征,特别是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也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材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探究各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从水中到陆地过度过程动物怎样去适应环境,让学生对这类群有大致了解,也是为学生学习有关进化的内容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六组,以小组为单位。2、教学器材:动物标本和模型,有关动物的录象。3、教学课件:cai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探究
意图点评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大家回忆上节课内容,鱼类是怎样适应水中环境的?2、鱼儿能不能离开水?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得知识,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窒息死亡。引导学生回忆水中的动物。有水中动物到陆地动物,引出课题。二、学习新课1、 陆地动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2、 与水域环境相比较,陆地环境要复杂的多.三、课堂小结四、达标检测启发学生观察课本14页中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自己说出图片中动物栖息的环境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演示课件:可以在找几组图片,让学生一起说。1. 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为了防止水分散失,陆地动物的皮肤外都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2. 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水中动物一般是游泳,而陆地上的动物有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3. 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陆地动物用身体里的肺或气管呼吸.4. 陆地上的动物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更好的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小组讨论说出图片中动物的栖息地:金丝猴(森林,攀援)袋鼠(草原,跳跃)蚯蚓(土壤,蠕动)猎豹(草原,行走和奔跑) 白熊(冰原,行走和奔跑)丹顶鹤(湖泊,行走和飞行)虎(草原和森林,行走和奔跑)蝴蝶(森林和草原,飞行(幼虫爬行)学生观察水中动物和陆地动物的皮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陆地动物的皮肤干燥?。学生观察陆地生活的动物与水中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总结出它们的不同点?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的水中动物鱼是怎样呼吸的,比较陆地动物有鳃吗?陆地动物怎么呼吸?让学生思考陆地和水中的环境是不同的,陆地上的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地壳的运动,人为的破坏都可能造成环境的改变,动物要去适应.学生自己去总结.提问: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课本中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由它们的栖息环境来与水中的环境进行比较.学生对比水中环境和陆地环境联想.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探究意图点评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4、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 5、了解蚯蚓的呼吸过程。 6、蚯蚓如何保持体温 7、回顾本节主要内容。 说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找到的蚯蚓,并请同学讲述自己找到蚯蚓的过程。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总结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观察结果 教师首先强调在做对照实验时要保持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并统一好实验的时间和规范好蚯蚓爬行距离的方法。 教师汇总全班的实验数据,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蚯蚓的运动特点。 总结蚯蚓的特征。 由蚯蚓的环节特征引出环节动物的定义,并介绍环节动物身体分解的意义。附带介绍一下环带、环节、体节的区别。 首先强调我们这里所说的呼吸是气体交换,纠正一些同学头脑中老是把呼吸理解成喘气。蚯蚓靠皮肤呼吸。蚯蚓的皮肤和人的肺都是气体交换的界面,它们都有进行气体交换的作用。他们的差异只是在形态结构和部位上的不同,或者说一个是“外置的”一个是“内置的”。 教师简单介绍体温对动物的意义。 教师带领大家简单回顾本节主要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蚯蚓及如何找到的蚯蚓等,总结概括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学生小组观察,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完成书面观察记录。特别注意蚯蚓的腹面刚毛。 学生进行实验,多做几次重复实验并记录好实验数据,最后计算出蚯蚓在糙纸上和玻璃板上的爬行速度。 学生需了解环节动物身体分节的意义,及环带等三个概念的区别。 学生需要真正了解呼吸的实质。理解蚯蚓的结构特点如何适应陆地环境。 了解体温对生物的意义,及蚯蚓如何维持体温。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复习本节内容。首先激发同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并为下面教学作铺垫。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使学生在了解蚯蚓运动情况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对照实验需注意的问题。 使学生区分清楚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进一步强调陆地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环境。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第三课时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探究意图点评1、观察兔的外部形态。 2、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小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5、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或者播放与兔有关的录像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前后肢的长度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教师让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 引导学生总结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和录像片,描述图的外部形态 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前后肢的长度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学生小组观察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总结出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并与人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对比 各小组汇报调查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气息的的重要性。首先激发同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并为下面教学作铺垫。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让学生学会总结 使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板书设计一、水生环境与陆地环境的区别二、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1.体表被鳞、甲或体表有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有发达的气管和肺——吸入气态氧3.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对刺激反应灵敏4.有发达的肌肉和四肢——支撑体重、迅速奔跑三、蚯蚓四、环节动物的特征。五、兔六、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七、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反思课时作业1、下列哪一项不是所有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 )a、水分 b、足够的食物 c、隐蔽地 d、茂密的山林2、陆地生活的动物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主要是因为它们具备( )a、循环系统 b、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c、呼吸器官和呼吸系统 d、生殖系统 3、为了适应陆地干燥的气候,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下列不属于该类结构的是( )a、蚯蚓的刚毛 b、蛇的鳞 c、蝗虫的外骨骼 d、蜥蜴的细鳞4、哺乳动物的体表一般具有发达的皮毛,其主要作用是( )a、保护 b、伪装 c、防御 d、保温5、蚯蚓喜欢生活在何种环境( ) a、刚下过雨的水泥地面上 b、湿润的松软的沙土中 c、干燥的坚硬的土壤中 d、湿润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6、判断蚯蚓前端的标准是( ) a、蚯蚓身体粗的一端 b、蚯蚓身体细的一端 c、蚯蚓身体离环带近的一端 d、蚯蚓身体离环带远的一端 7、下列动物中不是环节动物的是( ) a、蚯蚓 b、沙蚕 c、蜈蚣 d、水蛭 8、夏季大雨过后蚯蚓常常爬到地面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壤中蚯蚓多造成空气缺乏 b、蚯蚓雨后喜欢太阳 c、蚯蚓爬出地面喝水 d、土壤浸水后缺乏空气蚯蚓得不到足够的空气 9、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蚯蚓全身细胞的途径是( ) a、氧气→黏液→体壁→毛细血管→全身细胞 b、氧气→黏液→毛细血管→体壁→全身细胞 c、氧气→黏液→体壁→体腔→全身细胞 d、氧气→黏液→全身细胞 10、哺乳动物门齿的功能是 a.撕裂 b.咀嚼 c.切断 d.磨碎 11、兔、牛、羊是食草动物,请选择与它们食草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①门齿像凿子 ②犬齿锐利 ③臼齿宽阔 ④消化道长 ⑤消化道短 ⑥盲肠发达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12、鲸是哺乳动物的最重要特征是 a.用肺呼吸 b.心脏四腔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 13、哺乳动物体表一般具有发达的皮毛,其主要作用是 a.保护 b.伪装 c.防御 d.保温 14、食肉动物牙齿的特征是 a.门齿发达 b.犬齿发达 c.臼齿发达 d.犬齿退化 15、兔、牛、羊等食草动物消化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消化管较短 b.盲肠发达 c.消化腺发达 d.小肠较短二、非选择题 16、陆地生活的动物由于不受________作用,一般都具有________的器官. 17、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________和________,能够对_________作出反应.18、蚯蚓的运动方式是,通过 和 的配合使身体 动 。 19、家兔的牙齿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狼的牙齿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兔的体毛有________作用,用_______呼吸。 20、家兔的体腔包括______和______两部分。将这两部分隔开的肌肉膜叫做______,它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 21、家兔的心脏分为四个腔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血液循环路线有两条:______和______。循环系统输送氧气的能力______,能使身体产生大量的______,同时家兔身体有______的结构,因此可以保持恒定的体温。 22、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数码所指部位的名称:1是_______;2是_______;3是_______。(2)_______图是兔的牙齿,理由是它只分化为_________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和_________齿(适于磨碎食物)。而且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________。这些都是与兔___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狼的牙齿,还有锋利的______可用于攻击、捕食、撕裂食物,这是与它们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参考答案1.d 2.b 3.a 4.d 5.d 6.c 7.c 8.d 9.a 10.c 11.c 12.d 13.d 14.b 15.b16、水的浮力 支持躯体和运动17、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多变的环境18、刚毛 肌肉 蠕19、门齿、臼齿 门齿、臼齿、犬齿 保温 肺20、胸腔 腹腔 膈21、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体循环 肺循环 强 能量 保温22、(1)门齿、臼齿、犬齿(2)a 门 臼 盲肠 吃植物 犬齿 肉食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2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师寄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和饲喂方法。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三、合作探究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2、
3、
4、
(二)蚯蚓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4—15页“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及生活习性。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有什么作用;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家兔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6—17页插图及资料,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家兔体表的毛作用。
2、家兔的牙齿有什么特点?
3、了解家兔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阅读教材18页,思考:为什么动物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动物的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拓展创新
1、在一些地方,大雨后蚯蚓常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2、结合生活常识,想一下兔上坡跑得快还是下坡跑得快?
3、根据所学的有关家兔的知识,你能否总结出家兔消化系统方面适于吃草的特点。
4、体温恒定对动物适应多变环境有何意义?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蜥蜴的皮肤干燥而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可以( )
a.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b.辅助呼吸 c.吸收营养 d.利于游泳
2、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气管 c.肺 d.皮肤
3、完全用肺呼吸的动物是
a.蜥蜴和蟾蜍 b.壁虎和蜥蜴
c.龟和大鲵 d.蛇和青蛙
4、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活环境
5、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
a沙蚕和蚯蚓 b水蛭和蚕 c蚯蚓和海葵 d水蛭和珊瑚虫
6、兔、牛、羊是食草动物,请选择与它们食草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
①门齿像凿子 ②犬齿锐利 ③臼齿宽阔 ④消化道长 ⑤消化道短 ⑥盲肠发达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7、鲸是哺乳动物的最重要特征是( )
a.用肺呼吸 b.心脏四腔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
二.非选择题
1、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___ ____;昆虫有___ ___。
2、蚯蚓的呼吸是靠__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呼吸器官是______ 。
3、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_和______,这能够大大地提高后代的______,增强对陆上生活的______能力。
4、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所指部位的名称:1是_______;2是_______;3是_______。
(2)_______图是兔的牙齿,理由是它只分化为_________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和_________齿(适于磨碎食物)。而且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________。这些都是与兔___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狼的牙齿,还有锋利的______可用于攻击、捕食、撕裂食物,这是与它们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
三、合作探究
(一)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这是支撑体重和奔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了水,变得干燥,出现了外骨骼、角质鳞片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危险四伏,出现了非常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外界刺激做出灵敏、迅速的反应。
(二)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枯枝落叶为食。
2、身体分节使躯体运动灵活;;蚯蚓靠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的呼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身体有环带的一端是前端。
3、蚯蚓运动时,身体时粗时细、时长时短,在粗糙的纸上运动较快。
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三)1、保温
2、家兔的牙齿有门齿、臼齿、了分化,这也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
3、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和人一样,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兔由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能通过神经系统协调身体各器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四)因为环境能为它们提供食物、水分和栖息地。动物的灭绝主要是人类活动使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导致动物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
四、拓展创新
1、由于土壤中水分多氧气少,从而影响了蚯蚓的呼吸。
2、由于家兔前肢短,后肢长,所以上坡跑得快。
3、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适于食草生活
4、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通过自身的相应结构和生理调节实现的。陆地环境多变,温差变化大,温度影响动物的生理、分布和繁殖。催化动物体内多种反应的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体温恒定有利于动物的区域分布、生存和繁衍。
六、达标测试
一、1、a 2、b 3、b 4、a 5、a 6、c 7、d
二、1、角质的鳞或甲 外骨骼
2、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 气管和肺
3、胎生 哺乳 成活率 适应
4、(1)门齿 臼齿 犬齿 (2)左 门 臼 盲肠 植食性 犬齿 肉食性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3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1: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生2: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
师: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
生1: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
生2: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质疑)
生1: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
生2: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
生3:缺少水中的浮力;
生4: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
生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师: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
生1: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
生2:陆地动物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
陆地生活的动物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