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案
《细菌》教案(精选17篇)
《细菌》教案 篇1
第二节 细菌课题: 细菌(知识、能力、品德)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的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关系。(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一、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二、难点: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板书设计示意框图(第一课时)第二节:细菌细菌的发现:法国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未成形细胞核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一、情境导入:用生活实例引出细菌的发现:“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手上如果不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细菌又是从哪里来的?”二:课前预习:细菌个体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见吗?用什么仪器可以看见细菌?细菌很小,为什么分布却十分广泛?三、合作探究:1、提问:“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思考: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巴斯德要是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能作出这个简单而精彩的实验吗?并指导学生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同知识的学习,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道理。2、细菌的形态如何:“细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们能不能看见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指出:“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十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见细菌,只有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说出细菌的几种形态: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等。3、细菌的结构怎样?它和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提问引入:“细菌有不同的形态,那么这些不同的形态的细菌其内部结构是不是也不同?”指导学生观察课件,观察顺序可由外到内,看各有什么结构?再将细菌的结构图与动植物细胞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观察顺序还是由外到内。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4、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先复习动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为什么不同?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是自养方式;而动物细胞内无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异养方式。再对照细菌的细胞结构,根据细胞内有无叶绿体,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再提示学生思考,既然细菌是利用现成的有面物来生活,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处于什么地位?5、细菌的生殖方式提问:细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水分、温度、有机物丰富,有的还需要有氧。为什么细菌分布却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并讨论其原因。播放细菌生死的录像。提问,让学生总结出细菌的生殖特点。细菌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生殖的?适宜的时候,多长时间分裂一次?当环境不良时,细菌会形成什么结构?细菌为什么会无处不在?6、技能训练:计算细菌的数目,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四、达标反馈1.细菌的发现者是( )。a.荷兰人列文虎克 b.英国人罗伯特·虎克c.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 d.沃森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a.个体是单细胞的 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c.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 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3.芽孢是细菌的( )。a.分泌物 b.休眠体 c.后代 d.生殖细胞4.用罐头来保存食物是根据( )的实验发明的。a.达尔文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弗莱明5.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 )为标准。a.球菌 b.杆菌 c.螺旋菌 d.芽孢6.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7.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 ,大肠杆菌呈 ,小螺菌呈 。8.细菌的以下特点与它们的广泛分布有关:(1)细菌的个体 ,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2)进行 生殖,速度快,数量多;(3)能形成休眠体 ,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 。教学后记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菌》教案 篇2
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 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
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细菌的发现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吗?红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样的消毒方法吗?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简单介绍。
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1、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从生物学的角度,细菌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呢?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观察:展示细菌的形态图,了解细菌的三种形态。
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营养方式 异养(腐生和寄生)
细菌的生殖
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观察: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学生说出生殖的特点:二分裂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学生谈启示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为什么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呢?
2、为什么晒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鲜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国秦朝修建长城时,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盐腌制的蔬菜,你能说出腌制蔬菜,为什么能保存较长时间的道理吗?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细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这两天,我们已感受到天气的寒冷,那细菌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环境的呢?引出芽孢结构
观察: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和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从生殖特点和芽孢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它的分布广泛相适应的特点。
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你的细菌的了解,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1、 学生交流
2、 视频播放:视觉强化,让学生对细菌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细菌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细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设计对照试验,对试验结果做出合理预测和分析;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项统一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细菌的繁殖;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三、教学难点
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四、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引导探究法、自学指导法
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侯老师的疑问:干涸的池塘中下雨之后就会有鱼,这鱼是如何来的?是自发产生的吗?
过渡:其实,人们对细菌的产生也有类似的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细菌有关的知识。
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2、学习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看书P58:思考
①、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细菌?
②、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对你有什么启发?
过渡:虽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是细菌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并不清楚。其实关于细菌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而且前几天还让我郁闷了一把。
3、实验探究:细菌究竟从何而来?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我在家煮了一锅排骨汤,由于到朋友家去玩,到周日才回家。结果不幸发生了,我发现放在空气中的肉汤就这样自然变坏了。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肉汤变坏的呢?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是细菌)肉汤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空气)我把锅盖盖的很好呢,细菌怎么会进去?!我觉得肉汤中的细菌是肉汤中的物质变来的,细菌是自己产生的。您们觉得呢?(空气中的细菌跑到肉汤中的。)
过渡:现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通过实验证明究竟谁正确。你们准备怎么证明你的想法?现在讨论一下。(一会之后,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补充纠正。估计学生会照着书本上的来讲解。)
补充问题:
①、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书本的?——看书本的同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的更清楚;自己想出来的记忆更牢固。
②、肉汤装好之后要不要对装置加热处理,为什么?——要加热处理,防止实验器具上面有细菌存在,排除干扰。
③、两个装置,你预计有几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它们分别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肉汤都变坏,则说明细菌是自发产生的;若只有敞口瓶变坏则说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吧。(演示PPT)确实如大家所说,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细菌落入之后形成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细菌的产生,那么你知道哪些细菌呢?
学生表述。
4、学习细菌的形态、大小
教师:出示PPT,展示几种常见细菌,指导学生对细菌按照形态进行分类,细菌分几类?
学生回答。教师再展示几种细菌,及时练习。
教师过渡:我们现在通过画面看的细菌都很大,其实这都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图片,比实际放大了好多倍。细菌个体本身很微小的。
学生依据PPT学习细菌的大小的知识。
教师:刚才了解了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你还想了解关于细菌的哪些知识?
5、学生自学书本,完成自学知识导图
6、将学生完成的知识框架图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你所
《细菌》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