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
中国龙(精选9篇)
中国龙 篇1
第十课
教学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第6册第10课《中国龙》
学习领域:绘画、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a、 能表现龙的形态特征,并画出较细致的花纹。
2、 过程与方法
a、 在探索中学习中国龙在中国文化的广泛应用。
b、 在小组合作中用线条表现龙的静态与花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a、 乐意与同学合作完成。
b、 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兴趣。
二 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中国龙的文化艺术,让学生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能运用线条画出较细致的花纹。
三 教学难点
能表现具体的龙的形态特征。
四 作业要求
1、 基本要求:
小组合作绘画图案
2、 较高要求:
小组合作有细致纹样的龙图案
3、 个性探索:
小组合作绘画有整体美的龙图案
五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北京北海公园参观游览”
欣赏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全景环视照片。
2、揭示课题----中国龙
* “中国的古代建筑和古代文化都用龙作装饰,为什么中国人民这么重视龙?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 学习”中国龙”英语单词——chinese dragon
二、新授
1、“同学们经过课前对龙的资料搜集,你知道龙在世界上到底存在吗?”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意味,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发明出它的样子来的?
(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小组讨论:你听过有关龙的故事吗?你了解龙的文化吗?
5、龙文化的广泛运用。
欣赏:a、邮票、雕塑、器皿、玉器等;
b、 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传统的民间活动)
四、学生作业
1、“原来龙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多么奇异的想像啊!”
2、 听音乐《龙的传人》,激起学生的民族热诚。
3、 “让我们发扬龙的传人的团结精神,小组合作一起描绘我们中华民族的巨龙吧!”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描绘
2、发明出来的龙的形态要完整,具有必定的形式美感。
六、课内小结
学生评价。(结合学生自己讲述的发明意图进行评析,以表扬、鼓励为主。)
1、 我认为哪一组最团结;
2、 我认为哪一组画得最棒。
中国龙 篇2
课题
10、中国龙
学情
分析
在一些传说或动画片中,龙往往被刻画成霸道、骄横的动物,这可能对学生认识龙游一定影响教师可主要以龙的象征来引导孩子认识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教材
分析
中国龙一课是以“欣赏、评述”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一节美术课。他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也是借龙的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人为龙选用的不同动物的部分,是摄取了最精华、最完美的部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造型自然是万物之灵,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龙的造型特点,欣赏有关的龙的艺术品,并以合作创造的形式共同创造一条龙的形象。 2、收集,认识,理解,欣赏,交流,体会,感悟,创造。掌握一系列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 3、走进中国龙文化,体会中国龙精神,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课时
安排
共2课时
课题
10、中国龙
授课时间
4/25三(3)、三(4) 4/26三(2)、三 (1)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龙的造型特点,欣赏有关的龙的艺术品,并以合作创造的形式共同创造一条龙的形象。 2、收集,认识,理解,欣赏,交流,体会,感悟,创造。掌握一系列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 3、走进中国龙文化,体会中国龙精神,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龙的寓意,了解中国龙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并激发昂扬的爱国激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收集有关龙的图片、传说、生活用品、艺术品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一、 播放歌曲《巨龙巨龙你擦亮眼》,理解中国与龙的关系。 1、欣赏,教师带领学生跟mtv一起唱并表演。 2、谈话:巨龙指的是什么?擦亮眼又表示什么? 4、小结: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多少年来,由于政府的无能,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备受欺凌,甚至于成了“东亚病夫”。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经过自己的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终于站起来了。但是,我们时刻要记住,落后就会受欺负,所以必须时刻擦亮眼睛,一代一代的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成为真正的东方巨龙。 二、 认识龙,理解龙的造型寓意 1、 谈话:你见过真正的龙吗?能用语言说说龙的造型特点吗? 2、出示龙的图片。龙是中国的劳动人民想象中的神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希望。3、 检查课前准备工作。你知道哪些龙的造型知识? 4、 讨论交流:劳动人民这样创造龙有什么寓意吗?――集中众多动物的特点与精华,赋予龙以神性,以寄托他们的厚望。 三、 欣赏有关艺术品,了解龙的图案的运用。 1、 你去过北京故宫吗?知道故宫是谁住的?一起去走一走? 2、 播放录象资料:《故宫中的龙》 4、 在民间,也有很多龙的图案。欣赏:云龙纹葵花镜 (唐)汉代的瓦当、赵洲桥的石栏板等一些室内工艺。 5、你还在那里见到过龙的图案?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帝王时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龙的图案出现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6、 欣赏众多龙的图案。感受多种形式表现下的龙的造型之美。 四、 尝试创造表现,过“龙节”,增强感受与记忆。 1、 观看影视资料《舞龙灯》:觉得有趣吗?你见过真的舞龙灯吗?说说你的感受?你对龙灯了解多少? 2、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或与龙有关的节目与活动?赛龙舟等。 3、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今天我们也来过一个龙的节日好吗? 4、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怎样创造一个龙或者与龙有关的形象?用什么做?怎么做? 五、 表演展示 1、 小组分别表演,其余小组评价。(照相)2、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在活动中结束学习活动。唱歌表演 讨论。 讨论仔细观察龙的造型,谈谈你发现了什么?具体说说。讨论交流 3、 讨论交流:为什么在皇帝住的地方会有这么多的龙的图案?几乎遍地是龙? (了解: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在劳动人民眼里,惟有龙的形象才能显示皇帝身份的尊贵与显赫) 观看电影. 交流 学生创造实践,指导。 要求:抓住龙的特征,尽可能的美化形象 搜集学生记忆中对龙的印象,初步感受龙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介绍龙文化的历史。利用教材及影视图文资料丰富学生知识。 板书: 10、中国龙
课题
10、中国龙(第2课时)
授课时间
4/27三(4)三(3)三(1) 4/28三(2)
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龙的造型特点,欣赏有关的龙的艺术品,并以合作创造的形式共同创造一条龙的形象。 2、收集,认识,理解,欣赏,交流,体会,感悟,创造。掌握一系列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 3、走进中国龙文化,体会中国龙精神,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龙的寓意,了解中国龙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并激发昂扬的爱国激情。
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收集有关龙的图片、传说、生活用品、艺术品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一、 播放歌曲《巨龙巨龙你擦亮眼》,理解中国与龙的关系。 1、欣赏,教师带领学生跟mtv一起唱并表演。 2、谈话:巨龙指的是什么?擦亮眼又表示什么? 4、小结: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多少年来,由于政府的无能,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备受欺凌,甚至于成了“东亚病夫”。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经过自己的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终于站起来了。但是,我们时刻要记住,落后就会受欺负,所以必须时刻擦亮眼睛,一代一代的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成为真正的东方巨龙。 二、 认识龙,理解龙的造型寓意 1、 谈话:你见过真正的龙吗?能用语言说说龙的造型特点吗? 2、出示龙的图片。龙是中国的劳动人民想象中的神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希望。3、 检查课前准备工作。你知道哪些龙的造型知识? 4、 讨论交流:劳动人民这样创造龙有什么寓意吗?――集中众多动物的特点与精华,赋予龙以神性,以寄托他们的厚望。 三、 欣赏有关艺术品,了解龙的图案的运用。 1、 你去过北京故宫吗?知道故宫是谁住的?一起去走一走? 2、 播放录象资料:《故宫中的龙》 4、 在民间,也有很多龙的图案。欣赏:云龙纹葵花镜 (唐)汉代的瓦当、赵洲桥的石栏板等一些室内工艺。 5、你还在那里见到过龙的图案?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帝王时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龙的图案出现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6、 欣赏众多龙的图案。感受多种形式表现下的龙的造型之美。 四、 尝试创造表现,过“龙节”,增强感受与记忆。 1、 观看影视资料《舞龙灯》:觉得有趣吗?你见过真的舞龙灯吗?说说你的感受?你对龙灯了解多少? 2、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或与龙有关的节目与活动?赛龙舟等。 3、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今天我们也来过一个龙的节日好吗? 4、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怎样创造一个龙或者与龙有关的形象?用什么做?怎么做? 五、 表演展示 1、 小组分别表演,其余小组评价。(照相)2、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在活动中结束学习活动。唱歌表演 讨论。 讨论仔细观察龙的造型,谈谈你发现了什么?具体说说。讨论交流3、 讨论交流:为什么在皇帝住的地方会有这么多的龙的图案?几乎遍地是龙? (了解: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在
中国龙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