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得
教学一得(精选14篇)
教学一得 篇1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撰写论文、辅导英语。一学年来,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教育教学工作政策,能够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从事英语教学。能够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理念。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请予以批评指正,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根据我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优生几乎没有,中差生却俯视皆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我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是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厚爱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辅导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课堂把握上,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制定复习计划并付诸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能够认真布置和批改课后作业,争取不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班级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我知道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正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争取更大进步,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让我们团结起来师生共同完成党缴给我们的教育任务。
今后。望领导、教导给予多多指教。
教学一得 篇2
“斩钉截铁” 之美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一得
包场中心小学 黄华
(教师出示小黑板: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
教师:谁能把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读一读。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朗读,他表情严肃,感情真挚,声色俱厉。)
教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这样读的,大家读一遍。(生齐读。)
教师:我觉得这样读是可以的。请同学们自己仔细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叶欣在高风险的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决定自己来,她在危险面前是斩钉截铁地对同事们说的,以表明毫无商量的余地,所以应该这样读。
学生:文中也不是说他是声色俱厉的吗?这种声色俱厉表现了她的选择危险是义无反顾的,是毅然决然的。
学生:这样更表现了叶欣关心同事,在危险之际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
教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忽然觉得在眼前出现了一个高大的灵魂,一位在危险面前毫无惧色的白衣战士。让我们一起把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再读一遍。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难道斩钉截铁的话语都是声色俱厉的吗?你们觉得这句话还可以这样来读。自己再一次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
(学生再次读课文。)
(一位女学生语气相对平缓,感情真挚地读了一遍。)
教师:你的斩钉截铁的语气与众不同,说说你的理由吧。其他同学可以帮着说说。
学生:叶欣之所以斩钉截铁是因为她不想让同事们染上“非典”,这表现了她对同事们的爱,既然是关爱,就应该亲切、真诚一些,更何况说话的对象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
学生:课文中不是说“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吗?“默默地”就说明了叶欣阿姨在危险面前默默地选择了舍生忘死,这是她默默的选择,是无怨无悔的选择,所以应该平静,而不是惊天动地的。
学生:课文中还写了“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会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这同样表现了她关心同事胜于关心自己生命的高贵品质。同样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声嘶力竭。
教师:原来这平静的斩钉截铁也是一种美!此时,在老师的面前又出现了一位关爱同事,忠于职守的白衣天使。现在,谁能有感情地读好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
(学生的朗读轻缓中不失坚强,朴实中不失真挚。)
反思:
教完了这节课之后,我眼前浮现出一位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同时又温柔美丽、关爱同事的伟大灵魂,耳畔始终回响着那亲切,但铿锵有力的话语。我相信学生们的脑海中同样铭刻着这样形象,究竟是什么使叶欣的高尚形象在学生的记忆中如此的真切、丰满呢?
首先,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他们才能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情。教师两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找怎样读的理由,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无论学生读得声色俱厉、毅然决然,还是亲切、真诚,都是他们自己通过读书所领悟到的,是真真切切的。
其次,学生在感悟人物品质时,努力实现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设置了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型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丰富语言,陶冶情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学生深入文本,不同地感悟了人物品质之后,教师和谐地统一了两种不同的“斩钉截铁之美”。这两种美的和谐统一,使得叶欣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的完整,更加的高尚。
教学一得 篇3
作者:潘湘云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7
转换角色,感性体验——《小镇的早晨》教学一得
宜陵中心小学 潘湘云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小镇的早晨》一文通过对小镇早晨景物和人们活动情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又热闹紧张的生活画卷。第二段描写了小镇的居民和附近的农民、渔民赶早市的热闹情景,现将我这一段的教学实录回顾如下:
师:时间悄悄地过去,天已大亮,新的一天已开始了,小镇上的居民都起来了。周围乡村赶早市的农民、渔民到了小镇上,各种小摊也摆出来了,这其中有我,有你,有他。这时的小镇是怎样的呢?各自读书。
生:(各自读书)
师:你是怎么去的?
生:我是摇着船去的。
师:对,水乡的农民、渔民上集镇摇船最方便。木船的橹声是怎样的,谁能学一学?
师:没听过?老师来学一学——“欸——吱——,欸——吱——”。我摇的船宽宽的,你摇的船——?
生:窄窄的。
师:我摇的船头平平的,你摇的船——?
生:尾巴翘翘。
师:我摇的船头尖尖的,你摇的船——?
生:我摇的船头方方的。
师:所以,这时侯河埠头停着的船——
生:各式各样。
师:亲眼看到了这么多情景,心中装了这么多感受,那么课文中有关句子该怎么读?
(教师指名朗读)
师:我去卖青菜,你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莴笋、韭菜、芹菜。
师:你的菜质量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卖的菜很新鲜,是刚从地里摘来的,你看,它们叶子上还有露水呢。
师:真是一个懂行的菜农。(转向其他同学)那你们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鱼、卖虾。我的鱼虾是野生的,还活蹦乱跳呢。你当心别被溅湿裤脚。
生:我去卖鸡卖鸭,我卖的草鸡草鸭是我家自己养的。
师:哟,真是草鸡草鸭吗?跟养殖场成群喂养的有什么区别呀?
生:啊!那些什么三黄鸡、肉鸡可不能比了,呆头呆脑象得了瘟病。你看我的鸡、鸭,羽毛发亮,关 在笼子里还不安份,多有活力啊!
师:作者经历的情况同学们都经历过,甚至比作者还丰富,课文中的一些话好象就是你们写的。那这些介绍农副产品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饶有兴味地放声朗读,教师再指名读)
师:哦,这边热气腾腾,小摊子边坐了好些人,你在干什么?
生:我卖粽子。
师:你的粽子味道肯定很好,但你不吆喝人家不知道啊!
生:又糯又香的粽子,赤豆粽、咸肉粽任你挑啰!
生:快来买珍珠玛瑙翡翠带啊!
师:怎么市场上有珠宝卖啊?
生:不是的,我粽子里的糯米又白又亮,还夹着红红的赤豆,用碧绿的芦叶包裹,不是珍珠玛瑙翡翠 带吗?
师:啊,说得真妙!听你这么一吆喝,你的粽子吃来味道肯定更美!快,我买上十个,让家人一起尝尝。
生:快来尝馄饨喽,自己手工裹的,皮薄馅鼓,真鲜美啊!
生:快来尝呀,又白又嫩的豆腐花赛过琼浆罗!
生:这里还有小笼包子啊!一咬一包鲜汤啊!
生:大包子啦卖大包子啦!豆沙包、菜包、肉包子应有尽有啊!
生:糯米糕、芝麻糰,又香又糯啊!老太太可别买,当心粘掉牙啊!
师:这位老板,你的炉火真旺。
生:我还嫌它不旺,你看我的顾客这么多,我可急死了!
师:这位掌柜的,你怎么老是笑嘻嘻的?
生:顾客就是上帝,做生意只有热情才能吸引客人。
师:是呀,大街上有卖有买,人来人往,真热闹啊!课文第二段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学生兴味盎然地又朗读课文)
[自我感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类认识事物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围着对象转,名为知性或理性;另一种是进入事物的内部,被称为感性或直觉。理性的认识方法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它将认识对象分离为各种要素,借助对要素的认识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以往的阅读教学,总是把文章分成几段,把每一段分成几句话,把每个句子分解成几个词,在对词语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及篇地分析文章的意义,这就是使用理性的认识方法。由于这是一种分拆和组合的分析方法,所以它永远不会激起读者的情感。而感性的认识方法却是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有关“行为”与“体验”的认识方法。认识者通过努力把自己置于对象内部,与对象融为一体,并随着对象一起搏动、生成,获得对对象的完整认识或体验。
卢梭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为什么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习惯地使用理性或知性分析的方式,习惯冷漠地举起解剖刀肢解课文?这也囿于我们对“人”尤其是儿童的本性认识有偏差。我们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从事着感性的对象化活动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由于人是在实践中自我生成的,因而,人的生成方式必然也是感性,或者说感性的对象化活动应当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成方式,是人之生成的基础性活动。而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更是以感性的活动来知觉、体验世界的,所以,我们更应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用感性的体验性的活动方式去认识理性的知识,把外在的学习要求、任务与学生的生成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如何让教学内容变得对于学生有意义,不只是动用学生理性的心理成份,使学习不只是发生在“颈部以上”,而是整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如何让学生进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生活情景?在备课中我苦苦思索,一时找不到一个好的办法。“……路不宽,人很多,沿街摆了各种农副产品。莴笋、菲菜、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盆里的鱼虾……”读着读着,我头脑中忽然跳出一个念头:“你去卖什么?”对,就让学生充作课文中的人,转换角色,站在去小镇集市卖农副产品、摆摊卖早点的农民、渔民,小摊主的角度来学习。所以教学中我以“转换角色,假想赶集”为主线,师生共同进行一种体验学习。
由于学生生活中有上街买菜、到小摊上买点心小吃的经历,“时间悄悄地过去,天已大亮,新的一天已开始了,小镇上的居民都起来了。周围乡村赶早市的农民、渔民到了小镇上,各种小摊也摆出来了,这其中有我,有你,有他” ——教师创设情景的话一渲染,“我摇的船宽宽的,你摇的船——?”“我去卖青菜,你去干什么?”——教师入境换位一示范,有游戏天份,有着趋向运动和活动天性,喜欢做参与者,不喜欢做旁观者的儿童,情绪迅即被激发,他们主动地调动起积累在头脑中的已有经验。这种经验是自己亲历的,带有形象、色彩、语言、情绪等感性形式,丰富而活跃,各具个性特色。根据课文的学习内容,学生对自己的这些经验主动的进行建构与创造,把自身置于课文语言文字营造的情境、氛围中,与对象融为一体。课文已不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符号组合,也不是毫无关联的认识对象,本身就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片断。无须教师扣住一个词一个句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对于文中“带着晶莹的露珠”“又蹦又跳”“火苗舔着的大锅”等处精彩描写,教师无须穷扣死究,只须自身穿插其中来几个挑逗性的故意曲问,已充作文中主体的“农民”“渔民”“摊主”一个个都会主动向你炫耀、解说。课文内容就是写自己的事,是自己写的,真正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
这种“转换角色,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还是师生张扬自己的智慧劳动和创造力的过程,教材成了这种“张扬”的凭借。无须教师再出什么仿写练习,学生的心已随着作者、课文一起搏动,生成。情意浓郁的课堂,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安全、自由的港湾。随教师的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补充课文的内容,别出心裁地夸耀自己卖的“农副产品”和“点心”。这时回忆生活,调动经验,凸现特征,挑拣词汇,受情感推动,学生智慧活动仿佛加入了催化剂,创造力仿佛插上了翅膀,变得异常丰富活跃。
转换角色,充分运用感性的认识方式,注重体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这样的课堂打通了课堂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活力。课后学生大呼“有劲”,教师也觉得课上得轻松、顺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以理智,而且以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直觉等全身心整体地参与学习,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目标。课堂生活的整体性的实现,才使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有了可能。
作者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潘湘云
教学一得 篇4
教这一课,我的感触不少。
一、对课堂中画出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思考。
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总去单纯的段落分析,也许会肢解文意,就会破坏学生的想象力,我用图画的形式让学生去画,目的是想看他们能否把文章中的信息都抓住。是不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幅画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有很能多窗的小草屋,小屋四周有一个小篱笆,里面有许多的花,一条小路向外延伸,屋后有一颗
教学一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