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2024-06-0514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精选17篇)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篇1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师: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师:(板书“静”)可以说是一个(读板书)“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生:第二种。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生:“虚”一点。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生读课文该节)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师:既然那么静,就应该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他还写了那么多声音干什么?一会“簌簌往下落”一会“咯吱一声响”?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师:对不对?(学生答对)这叫“静中微响,更觉其静”。你们写作文时经常这样写,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静,简直能够听到……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生读文)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好不好?(生答好)的确不错。你们看这场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简直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然后读板书)“山村静夜雪弥天”。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啊?(生答是)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声)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示范读、带读)往前走了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师:他领着我们看到了一群欢乐地游戏着的小孩。可见写雪景不但写了景,而且写了什么?(生答人)我们还是重点研究一下这个景。你们说这段课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的?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是什么句?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

  师:也像在背。你们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话讲就更好。——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

  生:欢乐。

  师:嗯,欢歌笑语。(板书:“人欢笑”)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柳树条上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那么这个“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却又“亮晶晶”?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生: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师:非得变成水才亮晶晶吗?雪本身不亮吗?再说,在北方的冬天,下了这么大的雪,不会太阳一出来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们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变成水了。对不对?(学生答对)但是那雪为什么会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课文前面。(读文)“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因为是第一场雪,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所以开始下的是雨。这雨把柳枝——(学生接:打湿了)雪落在打湿了的柳枝上,越积越多,变成了——(学生接:银条),因为它不是特别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太阳一照,就会亮晶晶。还有一个: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吧——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生: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是个夸张句。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

  生: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掷雪球的。如果掷雪球时,一个雪球打在树枝上,雪就震落下来了。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师:这一点我同意,真下来了,是怎么下来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学说的打雪球时碰下来的,也可能是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正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喊起来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来的。作者确实写的是夸张句。

  师:那末——大家把书放下。这场雪就这么无缘无故地下起来的吗?这要从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师:大家默读第一段。默读完了告诉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师:啊,最后还是落在了天气变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结果是天气变冷。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里哪个是关键?

  生:结果是关键。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师:啊!天气没变!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生:天气变冷。

  师:啊,变得不快。

  生:变冷。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生:天气骤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师:是一天吗?

  生:两三天。

  师:两三天之间变得这么快。(板书“数日间”。然后读板书)“天气骤冷数日间”。

  师:作者写了天气变化,写了下雪,又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的雪景。最后他该写什么了?(学生答联想)谁来读一读那一段?

  (生读课文第四段)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生:预兆就是预示。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生:将要。

  师:我将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会下课了我们将要往学校走,那就是:“我预兆往学校走。”(笑声)不对。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师:我要是再问你,预示的意思——就是预兆?(笑声)不行。你们说一说,这场雪带来了丰收,这个丰收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生答明年)在后来的时间才能出现。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前出现一种迹象,给我们一个信号,这就叫预兆。所以这个丰收在什么时候啊?

  生:明年。

  师:(板书“丰收在来年”)这个丰收在来年呢,所以说:瑞雪“兆”丰年。你们从作者情感上看,他看见下这么大的雪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看见这样美的雪景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想到这样的雪预兆着大丰收,他心里面比看见雪景会怎样?

  生:还高兴。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高兴。(笑声)

  生:预示……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生:行。

  师:“更喜丰收在来年”。我还要提个问题:这么一场雪,带来一次丰收,作者他这么高兴,特意为它写篇文章。作者这样的激情是从哪来的?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师:我告诉大家吧。这篇文章是作家峻青(板书峻青)在1962年写的。可能你们不知道,我们国家1960年、1961年到1962年是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三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农业连年歉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在三年的最后,看到下这么一场雪,而这场大雪又预兆着丰收。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就是说,我们国家从三年的困难时期中走出来了,我们的农业,我们的国民经济,将要获得恢复,或者更大地发展。他的心里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所以课题说“第一场雪”,不仅仅从事实上,确实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们从它的社会意义上来看,是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第一个丰收的信号,我们国家开始走向恢复的第一个信号。所以他在标题上特意要加上“第一场雪”。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把全文好好读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学)你起来给推荐四个同学。谁善于读出天气剧烈变化,找一个。(学生推荐)谁读描写下雪能读好?(学生推荐)谁描写雪景读得好?(学生推荐)谁读最后一段?(推荐的学生指着自己说“我”)(笑声)啊!你自荐。他说“我”!好,好。就你们四位来读,一个接一个,开始。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读了。(对没有读得上的第四个同学)对不起!(笑声)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生:一首诗。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生读板书)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师:下课。(掌声)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篇2

  之三

  执教者 西新桥小学 史铭玉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篇3

  济南市纬九路小学 马晓玲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

  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景物的情趣淡漠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没有了。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这种只讲其表、不解其里的程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教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内涵是实现“情融融,意切切”的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 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篇课文,我都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教材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教师的榜样。备课时,自己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使教材中高大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上,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美丽、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语言之优美贴切,以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自己先受感染。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内涵,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讲课时再现出来,力求达到声情并茂。

  文章的感情内涵,主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来把握,有的则要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探究。例如写于1962年,正值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棉欠收,人民生活遇到了暂时困难。这期间,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与农民一起盼来了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中无比喜悦,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这种喜悦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对国民经济复苏的欢欣,对国家走出困境的企盼。联系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感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

  二、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是传导感情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唱“小小雨花石”之歌,让歌声把同学们带入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课文。这一范读,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许多人流下眼泪。此时,课堂上静极了,激情从每个人的心头涌起,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张指导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学们,使同学们的心弦受到震颤。再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少一点分析讲解,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产生对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强烈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整个课堂上“情融融,意切切”。

  三、品味重点词语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对于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对雪后景象的描述,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有声有色有形。教学这一段时,我紧紧围绕“雪美”的词语,引导学生品评体味。读到“嗬!好大的雪啊”时,先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透过一个“嗬”字,品味出作者对大雪的赞叹之情。经过品评,学生悟到,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仔细品味,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与揣摩,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四、设计深浅适度、能荡起学生思维浪花的问题,是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重要途径教师是脑力劳动的指挥者,学生是思维园地里的劳动者。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享受到思维活动的乐趣和幸福。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例如:教学《冬晚》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旧社会,认识小车夫的品质。同时,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当学生的心被小车夫的品质深深打动之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到这里,你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一个

  同学说:“初读课文时,我认为小车夫太傻了,自己家里这么穷,很需要钱,拉车挣钱又那么不容易。作者不坐他的车给他钱,他还不要,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他不要别人施舍的钱,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这是劳动人民具有的人穷志不穷的美德。”另一位同学激动地说:“学到这里,我心情极不平静,我想,假如我是作者,我一定坐上小车夫的车,让他把我送回家,再多付给他车钱,既尊重小车夫的人格,又达到同情他帮助他的目的。”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表示赞许。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出了此时此刻的想法。大家的发言,说明同学们理解了小车夫的思想,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一个问题的讨论,荡起了思维的涟漪,激起了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唤起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使学生的认识在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得到升华。情感教学,不仅是教育的手段,还应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还要促使学生在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主体意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阅读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感情熏陶,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语文课上情融融,意切切。

  教案实录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精选17篇)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篇1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