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

2024-06-051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通用15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 篇1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好了,大家再来看一看,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再给两分钟时间,你能说出来,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来认识的,开始看书。(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发言的方法,你站起来先读出你作为根据的这段课文,然后你把这段课文概括一下,贝多芬怎么了?谁来?

  生:(读)“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先是听到有人弹他的乐曲,他就沿着乐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师:你简单地告诉我,在你读的这段课文里,贝多芬怎么了?

  生:听到了。

  师:听到了琴声对不对?你建议这四个字怎么写?

  生:听到琴声。

  师:(板书“听到琴声”)对,再后来呢?还是读出相关的课文,然后进行概括,谁来读读?

  生:(读)“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从这儿……

  师:(打断)你先待一下,你认为这是第二个过程吗?

  生:……

  师:说了半天还是一个“听”字,刚才听到琴声,现在听到谈话,都是用耳朵,都是听,可见这个过程还不对。

  生:应该是(读)“贝多芬听到这里……可是眼睛瞎了。”

  师:这儿贝多芬怎么了?

  生:贝多芬走进茅屋。

  师:看见谁了?

  生:看见盲姑娘和她哥哥。

  师:盲姑娘和她哥哥,简单点怎么说?

  生:兄妹俩。

  师:不要“俩”行不行?

  生;兄妹。

  师: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师:(叫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上前在“听到琴声”下写“看到兄妹”)再接着往下说。

  生:下面是(读)“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这叫“激动”地说,够激动吗?(此生重读最后一句盲姑娘说的话)

  师:最后这点最激动了怎么读?加快点速度一齐来读,开始。

  (学生们一齐有语气地重读这句)

  师:这儿我该怎么写?

  生:应该写弹奏乐曲。

  师:弹奏乐曲?贝多芬弹完了,盲姑娘说了一句话,你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来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乐。

  师: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乐?

  生:她能从贝多芬弹的乐曲中听出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师:意思是对的,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

  生:我从贝多芬弹一首曲子时,盲姑娘能听出他是贝多芬先生,说明她很懂音乐。

  师:是这个意思,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她听出来……

  师:(打断)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哪儿好,你们谁听出来了?

  生:用心去听音乐。

  师:用心去听音乐,还有,“心是明亮”的,说得多好!接着说。

  生:她用心去听音乐,听出来了,既然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他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我问你“弹得多纯熟啊”这是对贝多芬弹琴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弹琴非常熟练,充满激情。

  师:是从他的技巧上的评价对吗?

  生:对。

  师: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对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

  师:一个是评价他的弹琴技巧,那么纯熟。“感情多深哪”,这是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贝多芬在这首音乐里面,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听得出来他感情很深。

  师:就是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键中了是吧?

  生:是。

  师:说来说去这都是对什么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

  师:音乐的内涵是不是?

  生:是。

  师:这种评价就深一点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个“您”,带有问的意思。

  师:她是怀疑?“您是不是贝多芬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你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她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什么?

  生:来表达自己的激动。

  师:表达自己的判断和肯定。她现在肯定是谁在她面前?

  生:是贝多芬。

  师:那么反过来从贝多芬来说,他在这个小茅屋里遇见什么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师:对,遇到知音。(让一学生把这四字写在“看见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

  师: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众笑)

  师:对,说得非常对。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故事,我不讲,你们回去查一下成语词典,查一下“高山流水”这个词,记下来。这儿讲了中国古代的两个人的一段佳话,解释了知音这个词。现在我不讲,留给你们课下的作业,回去查成语词典。好啦,现在大家再回到课堂上来,贝多芬在这里意识到遇上了什么?

  生:知音。

  师:这个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吗?

  生:不是。

  师:特殊在哪儿?

  生:特殊的是这位姑娘是个盲人。

  师: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见。

  师:那看不见有什么特殊?

  生:就是内心沟通的。

  师:有点意思,还没说清楚。

  生:作为盲人,她知道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师:还不太明确。

  生:她不知弹琴的人是谁……

  师:咱班有没有练习弹钢琴的?

  生:有。

  师:举起手来我看看,(几个学生举手,教师指一个学生起立)你正在学钢琴是吧?

  生:是。

  师:我问你,你弹钢琴的时候,需要不需要看谱?

  生:有的时候要看,有的时候不用看。

  师:什么时候不用看。

  生:弹曲子的时候不需要。

  师:你不看谱是因为你心里已经有这个谱子了是吧?

  生:是。

  师:所以你就不用看谱子,“导—来—米—发”自然就出来了,但给你一个新的谱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师: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吗?

  生:不能,但我只要听过一遍,应该能摸索出来。

  师:如果这个曲子很复杂,刚才放的《月光曲》,你听过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着弹出来吗?(众笑)

  生:不能。

  师:不能,你又谦虚起来了!(众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谱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弹吗?

  生:能弹。

  师:你可能弹得很熟练,也可能弹得断断续续了,但是你总算能弹了是不是?

  生:是。

  师:我再问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弹《月光曲》,你行吗?

  生:不行。

  师: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学,盲姑娘好学不好学?

  生:不好学。

  师:我再问你,打个比方吧,如果你是个孤儿,家里又很穷,你想学弹琴,好学不?

  生:不好学。

  师:你想听一场音乐会,连票都买不起,能学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通过这些联想一下,盲姑娘学音乐的困难。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见,所以弹琴就要靠耳朵听,盲姑娘虽然看不到是谁,但是她能通过听,能听出来给她弹琴的是贝多芬。所以我认为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穷乡僻壤间,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知音,贝多芬心里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激动得很厉害是不是?

  生:是。

  师:我在这儿加四个字。(在板书“遇到知音”后写“万分激动”)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树林间散步,忽然听见有人在断断续续弹他的曲子,他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他很高兴。

  生:我觉得他会很奇怪,在这间小茅屋里会有人弹他的钢琴曲。

  生:我觉得他很惊讶。

  师: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

  师:很高兴。刚才你们说的,很激动,很惊讶。心里怎么样?动了一下没有?

  生:动了。

  师:他被这个琴声触动了,是不是?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有人弹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师:只不过是心里动了一下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写心里有一分什么?(在“听到琴声”后写“一分触动”)一分触动,可是后来看到兄妹俩,听到没有钱买什么?

  生:入场券。(quàn)。

  师:对,这个字读quàn。就是这样,她还在苦苦地学琴,那么清秀的一个姑娘眼睛却瞎了,这样的人在苦苦地学着,热爱他的音乐,贝多芬感动不感动?

  生:感动。

  师:(在“看到兄妹”后写“十分感动”)而且是什么呀?

  生:十分感动。

  师:这些是不是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他当时的心情的变化,对不对?

  生:对。

  师:对,说到这儿,大家帮助我把这篇课文研究得比较明白了,但是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让不让我说?

  生:让。

  师:我说了能帮我搞明白吗?

  生:能。

  师:我记得我读过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你们读过没有?

  生:读过。

  师:“日照香炉……”读。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师:(打断)一点情感都没有,你们读得像看见一挂瀑布挂在山间那么激动吗?重新读。开始。(学生在老师的手势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李白到庐山去游览,看见这么一挂高悬百丈的瀑布,心里非常激动,他为祖国有这么壮丽的山河而激动,因此他就提起笔来,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写出了一首诗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就是他由于心有所感,而表达的他对祖国河山赞叹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师:你们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没学过。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为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受。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

  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师:你们刚才在最初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发言,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创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学说,他是对穷人的同情,还有人说贝多芬不嫌贫爱富,他同情穷人就写出这样的曲子,你们还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

  师:现在怎么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他的激情从哪来?

  生: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弹了一曲。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

  生:为知音。

  师:那么当然了,这个知音又是那么困苦,又瞎又穷,对不对?

  生:对。

  师:这点我又明白了,还有,《望庐山瀑布》就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画的是河上的十一个纤夫。那么贝多芬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从哪里来,我也明白了。但是《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我知道了内容是什么。(指一学生起立)刚才是你说的吧?你说《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师:你现在怎么认为?

  生:我认为《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

  师:(打断)你的意思简单一点就是《月光曲》写兄妹俩的。那么我问你,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贫穷的。

  师:那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

  师:那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呢?

  生: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众笑)

  师:不行,这个说法说服不了我。别人有想法吗?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

  师:有道理,说得还不太清楚,我给画几个符号大家看一看,(在板书的前后两大部分间画了三个“~”)这样一来,两部分连接起来,你们仔细看一看,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写了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不是,看清楚。

  生:我觉得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写盲姑娘眼睛虽然瞎了,但却依然学琴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师:也不对。你们没有注意我刚画到黑板上的那三个符号。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师:对应起来说的,那么把他这段话概括一下,贝多芬那天晚上所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就是写他怎么样?

  生:心情。

  师:那天晚上和兄妹俩接触的过程,以及他的心情是不是?

  生:是。

  师:可不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是不是呢?(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生:对。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简单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对不对?

  生:对。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还说我上课时提过的问题。就是课文的第七节“贝多芬没有回答”,他为什么没有告诉盲姑娘自己的名字?

  师:你们想想,如果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人,这个时候就该掏出什么来了?

  生:名片。

  师:掏出来上面写满了各种头衔的名片,贝多芬是这样的人吗?

  生:不是。

  师:再说了,如果贝多芬说了名字,后面能有盲姑娘用耳朵听出来贝多芬弹的曲子这样的情节吗?

  生:不能。

  师:明白了吧?谁还有问题?所以咱们归结一下:《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这首曲子的诞生,是由于遇到知音,是不是仅仅的简单的同情穷人?

  生:不是。

  师: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师:对了,所以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大家看我写的字,读出来(在“月光曲”前写“有感于知音”生们一起读出来)是有感于知音才创作了《月光曲》,才产生这个灵感,大家打开书,读一下第八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的意思是美丽而幽静。

  师:你是照字典上念的。你自己怎么理解?比如,太阳在天空照着,风和日丽,大地上显得那么清幽,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应该是淡淡的,不是很强烈,所以书上说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静。

  师:淡淡的,雾里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雾,树木房屋都是朦朦胧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个清幽的早上呀!行吗?

  生:不行。

  师:这不是淡淡的吗?

  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我觉得这是解释清幽的。

  师:那么你给翻译一下,怎么解释。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师:说不来了!(笑声)

  生:我觉得是清静幽然的意思。

  师:清静幽然,用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我本来不懂一个词,你现在弄得我有三个词不懂了。(众笑)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它的解释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盲姑娘用心去听贝多芬的音乐。”有些词语你只能用心去体会了。我给你们说四个字,你们去体会,中国有句话是说:“月光如水”,你们去体会这个“清幽“。

  生:因为水是十分平静的。

  师:(打断)水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静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静、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这样的。

  师:那么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词是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师: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钢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这一份情感寄托给谁了?

  生:月光。

  师:对了,寄托给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大家读,(教师在“月光曲”后写“寄情于月光”,学生们齐读)最后产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课文讲完没有?

  生:讲完了。

  师:该不该下课?什么?你说哪里还没讲?

  生:我觉得后面的问题难理解。

  师:你说说哪不懂。

  生:贝多芬是怎样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师:咱们讲了没有?

  生:讲了。

  师:哪儿还没讲?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你们几个能背下来是超乎寻常,非常好,好啦,咱们下课吧。下课。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月光曲》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莱茵河蜡烛陌生入场券盲人琴键

  飞奔遇难恬静霎时波光粼粼波涛汹涌

  二、我会读(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乐曲的小路的烛光

  的舞姿地倾听地弹琴

  三、我知道

  1、《月光曲》讲述了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的传奇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首曲子?第自然段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月光曲》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2、默读课文第九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句子。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对人物命运的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课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táo zuì chún shú pǔ xiě shà nà jiàn

  yōu jìnɡ sū xǐnɡ fēi bēn lái yīn hé

  二、辨字组词。

  蜡键陌盲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 篇3

  [情景说明]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自读感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专家点评] 本案例通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音乐美,通过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兄妹俩:听琴声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创作《月光曲》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 篇5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同学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局部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沛读好文章的主体局部――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同学读书欲望

  1.让同学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沛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同学的阅读激情,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习惯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通用15篇)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 篇1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好了,大家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