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密度教案

2024-06-054

密度教案(精选13篇)

密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师用:4千克的铅球、细铁丝或细铜丝一卷.

  学生用:托盘天平、砝码、量筒、一瓶酒精、一把小铝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达式是什么?体积V的表达式又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运用讨论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使同学弄清楚,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讨论的问题如下:

  1.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2.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质量?

  3.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二个问题.教师出示一卷细铜丝或细铁丝,问:怎样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可适当地书写副板书.并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是“测量”,还是“计算”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小结,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板书:五、密度的应用.

  板书:1.应用.

  (1)可以鉴别物质.如勘探人员鉴别矿石等.

  (2)计算不便于宜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体会密度知识的应用.

  【实验一】用托盘天平测定小铝勺的体积.

  【实验二】用量筒测出质量为40克的酒精.要求学生边实验,边在笔记本上简要写出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进行指导。

  让一两个实验组,汇报测定过程和结果.

  板书:2.解应用题

  【例1】测得体育课上用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体积约为0.57分米3,此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题目中的已知量,并加注角标.注意书写的格式.

  已知:铅球=4千克,V铅球=0.57分米3=0.57×100米3

  铅=11.3×103千克/米3.

  求: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解.

  =7.0×103千克/米3.

  铅球≠铅

  答:铅球不是用铅制成的.

  【例2】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煤油?(煤油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教师用分析法,讲述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注意到题中的隐蔽条件V水=V煤油.

  由学生表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已知条件和隐蔽的已知条件.并加注角标.

  已知:水=1千克,煤油=0.8×103千克/米3

  水=1.0×103千克/米3V水=V煤油

  求:煤油=?千克

  所以煤油=煤油·V煤油

  =0.8×103千克/米3×0.001米3,

  =0.8千克.

  答:这个瓶子能盛0.8千克的煤油.

  解题完毕,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希望学生课下考虑,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87中的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书面作业:课本P83中,6、7、8、9、10.

  【评析】

  这个教案增加了两个小实验是很值得推广的做法,使同学对密度的应用感到更具体,印象更深刻.两个实验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但教案反映的不够.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两个实验的目的,实验及计算过程都应写清楚,并注意要向学生提醒些什么问题.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用天平、量筒等常规方法测量物质密度;

  3、会运用学过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知识,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密度的公式,明确要想测出物质密度,需从质量和体积入手思考设计实验;

  2、明确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3、围绕“排液法”的器材选择和实验思路,逐步换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对产生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性的专题逐步创设成阶梯型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知道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结合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物理知识推导出密度的表达式。

  二、难点:

  1、对于密度测量中的一些非常规方法的理解以及方法过程的先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回顾一下:

  1、密度的公式:m

  V

  2、常规的器材——天平用于测量质量、

  量筒用于测量体积

  3、方法——排液法

  具体方法:浸没时

  V物= V排液= V2-V1

  变化一下:没有量筒,对于规则物体的体积——刻度尺

  强调:排液法的适用性更加广泛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提高一下:针对排液法的应用,提出两个可能遇到的'问题:

  1、如果被测固体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此时的 V物≠V排液,怎么办?

  方法:悬沉法

  针压法

  2、如果被测固体易于液体反应或易溶于液体,怎么办?

  方法:排面(细沙)法

  方法与排液法相似

  (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再进行作业纸上对应题目的解答。)

  引伸一下:

  一、思考如果没有天平,怎么办?

  ——提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常规的使用方法

  2、如果提供测力计、细线、烧杯和水,可以测小石块的密度吗?

  利用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现象,提出另一方法的思考——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再进行作业纸上对应题目的解答;并且为下一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

  二、思考没有天平又没有测力计的情况,只有量筒和水,又怎么办?

  (启发学生运用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漂浮和下沉,学生清楚方法后,进一步提出要求写 出密度的表达式)

  方法: 1.将水倒入量杯中,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

  12.将橡皮泥捏成船状,放到水上,读出此时总体积V2

  3.将橡皮泥捏成球状,放入水中,读出此时总体积V3

  V1V2 V3

  漂浮时, G = F浮 沉底时, V物= V3-V1 表达式: ρ=m / V物

  =G/(V3-V1)g

  =F浮/(V3-V1)g

  =ρ水g(V2-V1)/(V3-V1)g

  =ρ水(V2-V1)/(V3-V1)

  思考一下:

  一、思考如果物体是悬浮在液体中的话,我们可以怎样测物体密度?密度计

  二、并且介绍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启发学生,运用了漂浮和下沉的原理之后,对于悬浮原理的思考及灵活应用。)

  (三)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课后讨论:

  1、如何用刻度尺、烧杯和水,测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蜡块的密度?

  2、如何用细铁丝、烧杯和水,测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蜡块的密度?

  (进一步改变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后更加深入思考。启发学生,其实测密度的方法根据器材选择的不同还有很多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勇于钻研的精神。)

密度教案 篇3

  【三维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

  2、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讲解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铁块与木块哪个质量大?引起学生的争论。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

  1)提出问题(上面已提出)

  2)鼓励学生参与教材中三位学生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激发他们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倡导他们对三位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作出评价。

  3)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考进行充分讨论。只有让学生讨论充分,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共识,才能顺利地做好实验,以及收集证据的工作。

  4)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一环节上,可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与文中相比较。

  5)通过分析与论证,主要让学生能归纳出: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不再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6)最后,引出密度概念。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7)对上面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2、密度公式与单位

  1)公式:ρ=m╱V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kg╱m3

  3)指导学生分析“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看一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3、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文中例题和学生一块进行分析讨论,练习应用密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认识: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主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90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本节物质的密度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物质密度的有关知识。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一、密度的符号写法不规范;二、计算过程中,代入数据,单位不统一。这些在练习中已予以指正补足。

密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之三

密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自学导航

  一、实验探究:物体体积与质量的关系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建立概念

  从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三、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

  知识梳理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v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技能迁移

  1、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了体积为100mL的液体,总质量为130g,求该液体的密度。

  2、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如果装满水总质量是700 g,今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 kg ,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

密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密度教案

密度教案(精选13篇)密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培养学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