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的两极
磁铁的两极(精选3篇)
磁铁的两极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并通过实验验证体会探究的完整过程。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孩子的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角硬币、无标识的条形磁铁、回形针、塑料盘、实验记录单、记号笔、木支架、棉线
演示材料:无标识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回形针、木支架、棉线的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索,发现问题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和一枚硬币,将硬币放置磁铁中间,问“我将手放开后硬币会怎样”。
2、学生交流发现。
(硬币由中间往边上跑……)
二、实验探究磁铁有磁极。
1、提出假设
谈话: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的这种现象?
孩子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2、设计实验
谈话: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吗?
1) 孩子分小组讨论。
2) 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要求: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后面的发言作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引导孩子完善实验方法。)
3)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好办法。由于课堂时间和实验材料有限,我们就选择(比回形针的数量)这个实验吧,可是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4)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3、实验操作
1)教师示范演示规范操作的实验要领。
①定点的统一:先在条形磁铁上找到定出的5个点,并用写有修正贴字母a、b、c、d、e在条形磁铁上表示。
②将条形磁铁一端留出桌面,另一端置于桌面并用手压住。
③ 挂的统一:在每个点下挂回形针,要求轻轻的挂;如果,挂钩满了,就往下加;如果加上去的那根掉了,那根不算。
2)提出实验要求。
①一个点做完后,记录员马上记录,再做第二个点,依次往下。记录单上的记录就是我们收集的证据。
②在实验中,同学之间要比一比哪组的合作能力最好,能快、静、齐地完成实验。提前完成的小组思考怎样清楚的交流汇报给同伴听。
3)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并完成记录表(一)。
( )( )( )( )( ) 回形针个数。
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学生挂回形针的位置和填写记录单的情况。
4、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收集数据,并板书在记录表(二)中。各点磁力大小统计表。
各点磁力大小统计表
小组
a
b
c
d
e
1
2
3
4
5
6
7
8
5、师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如数据一致,可直接向下进行;如有不同结果要排除少数不准确意见,分析产生的原因)
教师小结:我们把磁铁磁力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条形磁铁有几个磁极?(2个)
板书课题:磁铁的两极。
6、知识运用
谈话:你能说出蹄形磁铁有磁极吗?
孩子猜测。
教师演示用蹄形磁铁去吸回形针,证明蹄形磁铁有两个磁极。
三、实验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猜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有两个磁极,如果把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测。
2、实验论证
①教师演示实验方法。(手拿一根条形磁铁,用其中的一个磁极分别去靠近悬挂在木头支架上另一根条形磁铁的两个磁极。)
②孩子交流观察的现象。(有时会相互推开,有时会相互吸引)
3、教师小结
①给出吸引和排斥的定义。
我们把磁极之间相互吸的现象叫做吸引(板书符号“→ ←”);把磁极之间相互推开的现象叫做排斥(板书符号“← →”)。
②磁极间可以相互作用的。有时吸引,有时排斥。(板书小结)
4、提出困惑:谁能准确的说出是哪两个磁极间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吗?
5、师生解决困惑:把磁铁的磁极用字母标出来。
教师演示用a、b、c、d标出两根磁铁的磁极。
6、 分小组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出要求:①先用字母标出磁铁的磁极;②为了让每个磁极相互作用。先让b和c接近,b和d,a和c,a和d,每次做完都要及时的记录。
2)孩子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三),用符号记录。
3)孩子交流数据。
4)教师收集数据板书记录表(三)。
5)分析数据,再生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结果不一样?
6)孩子分析原因。(刚才我们随意的用字母标出磁铁的两级,并没有按统一的标准标出字母,所以答案才不一样。
7、教师小结:由于我们在实验中标准不统一,才造成实验结果不一致。那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呢?由于时间的关系,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研究。
四、师生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摔断的磁铁有两极吗?你能找出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吗?请孩子们找到答案告诉老师。
六、板书设计
磁铁的两极
磁极(2个)
吸引(→←)
排斥(←→)
磁铁的两极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一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吗?
(3)、能不能比磁铁各部分吸同一个回形针所需要的距离呢?怎样量磁铁各部位吸起同一个回形针需要的距离?用什么材料做的尺来量比较好一些?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把回形针放在尺的起始点放回形针,沿着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针,当吸住回形针时,观察磁铁离起始点的距离,就是这个部位吸回形针的距离。
(4)、如果用小钢珠实验,怎么来做?小钢珠先放哪里?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观察什么?怎么记录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箭头画出铁珠的运动轨迹。
5、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先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下,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8、小结。
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想想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三、磁铁两极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2、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操作,交流感受。
3、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种呢?再做一做看看。
4、我们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不能)那怎么办呢?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
6、我们先给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吧。当然别忘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借助符号,如用“→←”来表示相互吸引,用“←→”来表示相互排斥。
7、学生实验,并记录。
8、汇报交流。
9、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标注字母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
(3)、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我们下一课再继续研究吧!
四、作业:
出示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它们的磁极在哪里呢?(用小钢珠测试,因为磁极磁性最强,钢珠会自动滚向磁铁的两个磁极。)
板书设计:
a b c d e
教学后记:
磁铁的两极 篇3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安排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了学生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及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情绪饱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
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
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学生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及方法。当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3、准备结构材料,设计实用记录表。
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学生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学生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活动中学生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的两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