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汽化和液化

2024-06-051

汽化和液化(通用13篇)

汽化和液化 篇1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温度/℃

  气泡变

  化情况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下图)。

  收集同学们填在表格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同学们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了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合作与交流]: 由于有许多探究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促使同学们之间要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过程不知不觉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

  活动3:“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

  活动4:课文里的“想想做做”,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让学生手背感觉到“凉”而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效果。2.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并用扇子扇,让学生看到温度的降低而感受到的蒸发吸热过程,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有蒸发致冷的效果。

  活动5:再一次重复活动,让学生观察什么是液化,如何使气体液化,体会液化的一种途径──温度“降到足够低”的含义,而利用压缩体积进行液化这种方式学生不熟悉,可以举液化石油气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例子。

  活动6: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的内容,让学生逐步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本节教学后感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汽化和液化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

  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

  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能说出气体液化的

  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含实验)

  教学准备。

  五组: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200ml烧杯。酒精温度计。硬纸板。玻璃片。一次

  性打火机。30%酒精。50ml注射器。乙醚。等。棉签。水。视频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      气态。

  蒸发         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    状态变化:气态      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

  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 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

  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里面的蒸气,归纳沸腾特点。

  ①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即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但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液体沸腾但不升温。

  ②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③ 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⑺列表归纳。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

  都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 

  特

  点 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1.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

  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

  1.液体温度的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液体表面上气流的快慢。 

  液体表面气压的大小。

  ⑻阅读沸点表(标准大气压)

  ⑼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液化。

  ① 同学都喜欢喝冰冻的瓶装水,水从冰箱内取出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沸腾的水上盖一干的玻璃片,马上会出现水滴,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② 讨论 归纳出液化的概念,说明液化时要放热。

  ③ 讨论 100℃水蒸气与100℃水烫伤哪个严重?为什么?

  作业。

汽化和液化 篇3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汽化和液化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的现象和特点。

  2.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和条件和特点。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知道液化现象。

  5.知道液化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体验蒸发现象,了解其应用。

  7.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实验的魅力,培养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画图像、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知道水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出示课件“水的三态变化”)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冷水,过一段时间这杯水会怎样?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说明: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听课兴趣,学生会根据刚才看到的课件说出水会变成气体,这杯水会减少等)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杯热水,这个烧杯中的水过一会儿也会变少吗?减少的水哪去了?比较这两杯水发生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

  (说明:归纳总结、使他们在参与中感悟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

  师: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现象。

  二、汽化

  师:比较刚才两杯都变少的过程及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抢答)

  学生会分析出:第一杯中比较平缓、比较慢、不剧烈、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第二杯中比较剧烈、比较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有气泡、内部也有气泡等。

  教师:按照汽化的定义,这两杯水虽然都发生了汽化现象,但汽化的方式不同,物理上把前一种汽化方式称为蒸发,第二种气化方式称为沸腾。

  1.蒸发现象。

  学生实验:在手背上涂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并体验涂酒精处手背的感觉。

  我们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一些酒精,看示数的变化。(实验激趣气氛活跃)猜一猜,温度计的示数会怎样变化?实际做一做。

  生:做实验并交流结论。

  师:温度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那里吸收热量,也就是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你能说一说吗?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感到冷,如果被风吹了更冷的发颤。下雨后的面上的积水逐渐变少。凉晒的湿衣服会变干。)

  师:从同学们所列举的蒸发的例子,试着归纳总结蒸发的几个特点。

  教师总结: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汽化进行得缓慢,需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师:那么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是什么?教师出示实验课件“蒸发的快慢”

  总结:液体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2.观察沸腾

  师:老师刚才加热的这杯热水它是汽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沸腾。因为它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高,非常剧烈。说到沸腾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吧。谁能说说你见过的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总结:有气泡、有响声、水翻滚、不停地加热最后能把水烧干、冒“白气”、温度越来越高。)

  (1)提出问题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知道有关沸腾的那些问题?你能说出这里涉及到的物质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规律、吸热情况吗?(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这几个问题或大胆的猜想一下答案?(液态变为气态、温度不断上升、需要吸热)

  师:那么是不是这样的,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装置?(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装置)

  (3)设计实验

  学生交流装置并简要叙述观察过程。全班共同讨论,并设计记录表格。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师:教师总结

  ①必须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过程注意安全。

  ②注意观察加热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

  ③当水温达到90 ℃左右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水沸腾后,再记录5 min温度情况,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④两名同学分工合作,一人看表,一人读出温度值并填在表格中,读数要迅速,同时都要注意观察现象。

  ⑤停止加热后,要注意继续观察。(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5)归纳总结分析评估

  让学生描述实验结果,从温度变化、气泡大小、声音大小、吸热情况等描述。

  教师总结: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沸腾

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通用13篇)汽化和液化 篇1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