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汽化和液化

2024-06-051

汽化和液化(通用13篇)

汽化和液化 篇1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温度/℃

  气泡变

  化情况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下图)。

  收集同学们填在表格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同学们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了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合作与交流]: 由于有许多探究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促使同学们之间要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过程不知不觉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

  活动3:“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

  活动4:课文里的“想想做做”,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让学生手背感觉到“凉”而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效果。2.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并用扇子扇,让学生看到温度的降低而感受到的蒸发吸热过程,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有蒸发致冷的效果。

  活动5:再一次重复活动,让学生观察什么是液化,如何使气体液化,体会液化的一种途径──温度“降到足够低”的含义,而利用压缩体积进行液化这种方式学生不熟悉,可以举液化石油气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例子。

  活动6: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的内容,让学生逐步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本节教学后感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汽化和液化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

  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

  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能说出气体液化的

  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含实验)

  教学准备。

  五组: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200ml烧杯。酒精温度计。硬纸板。玻璃片。一次

  性打火机。30%酒精。50ml注射器。乙醚。等。棉签。水。视频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      气态。

  蒸发         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    状态变化:气态      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

  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 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

  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里面的蒸气,归纳沸腾特点。

  ①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即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但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液体沸腾但不升温。

  ②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③ 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⑺列表归纳。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

  都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 

  特

  点 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1.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

  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

  1.液体温度的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液体表面上气流的快慢。 

  液体表面气压的大小。

  ⑻阅读沸点表(标准大气压)

  ⑼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液化。

  ① 同学都喜欢喝冰冻的瓶装水,水从冰箱内取出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沸腾的水上盖一干的玻璃片,马上会出现水滴,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② 讨论 归纳出液化的概念,说明液化时要放热。

  ③ 讨论 100℃水蒸气与100℃水烫伤哪个严重?为什么?

  作业。

汽化和液化 篇3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汽化和液化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的现象和特点。

  2.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和条件和特点。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知道液化现象。

  5.知道液化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体验蒸发现象,了解其应用。

  7.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实验的魅力,培养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画图像、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知道水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出示课件“水的三态变化”)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冷水,过一段时间这杯水会怎样?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说明: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听课兴趣,学生会根据刚才看到的课件说出水会变成气体,这杯水会减少等)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杯热水,这个烧杯中的水过一会儿也会变少吗?减少的水哪去了?比较这两杯水发生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

  (说明:归纳总结、使他们在参与中感悟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

  师: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现象。

  二、汽化

  师:比较刚才两杯都变少的过程及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抢答)

  学生会分析出:第一杯中比较平缓、比较慢、不剧烈、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第二杯中比较剧烈、比较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有气泡、内部也有气泡等。

  教师:按照汽化的定义,这两杯水虽然都发生了汽化现象,但汽化的方式不同,物理上把前一种汽化方式称为蒸发,第二种气化方式称为沸腾。

  1.蒸发现象。

  学生实验:在手背上涂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并体验涂酒精处手背的感觉。

  我们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一些酒精,看示数的变化。(实验激趣气氛活跃)猜一猜,温度计的示数会怎样变化?实际做一做。

  生:做实验并交流结论。

  师:温度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那里吸收热量,也就是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你能说一说吗?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感到冷,如果被风吹了更冷的发颤。下雨后的面上的积水逐渐变少。凉晒的湿衣服会变干。)

  师:从同学们所列举的蒸发的例子,试着归纳总结蒸发的几个特点。

  教师总结: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汽化进行得缓慢,需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师:那么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是什么?教师出示实验课件“蒸发的快慢”

  总结:液体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2.观察沸腾

  师:老师刚才加热的这杯热水它是汽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沸腾。因为它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高,非常剧烈。说到沸腾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吧。谁能说说你见过的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总结:有气泡、有响声、水翻滚、不停地加热最后能把水烧干、冒“白气”、温度越来越高。)

  (1)提出问题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知道有关沸腾的那些问题?你能说出这里涉及到的物质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规律、吸热情况吗?(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这几个问题或大胆的猜想一下答案?(液态变为气态、温度不断上升、需要吸热)

  师:那么是不是这样的,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装置?(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装置)

  (3)设计实验

  学生交流装置并简要叙述观察过程。全班共同讨论,并设计记录表格。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师:教师总结

  ①必须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过程注意安全。

  ②注意观察加热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

  ③当水温达到90 ℃左右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水沸腾后,再记录5 min温度情况,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④两名同学分工合作,一人看表,一人读出温度值并填在表格中,读数要迅速,同时都要注意观察现象。

  ⑤停止加热后,要注意继续观察。(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5)归纳总结分析评估

  让学生描述实验结果,从温度变化、气泡大小、声音大小、吸热情况等描述。

  教师总结: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沸腾。我们把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水的沸点在正常条件下是100 ℃ 。

  指导学生观察熄灭酒精灯后,杯中的水不再沸腾,让学生思考原因,指出:沸腾需要吸热。

  师说明: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我们以后再进一步学习。根据液体沸点表,请同学们思考:这节课你所用的温度计是否是酒精温度计?

  生:(思考后回答)不是,酒精的沸点是78 ℃ 。

  三、液化

  1 、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教师:小学自然和初中一年级的地理课本中都讲过,雨的形成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降水,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日常生活中液化现象也经常可以看到。

  演示实验:把热水装在烧瓶中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直角玻璃管插在软木塞上然后塞住烧瓶口,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瓶中的水沸腾时,将铁板靠近烧瓶口,可见水从铁板上滴下。

  引导学生观察:在直角玻璃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在玻璃管口一小段段距离的位置才看见“白气”。很显然,从玻璃管喷出来的是“水蒸气”,水蒸气无色看不见,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人们才看见,所以“白气”是小水珠不是气。

  总结:气体温度降低可以液化,大量实验表明,所以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 、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问题:使气体液化是否只有降低温度一种办法?用温度降低的方法虽然能使所有的气体液化,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从课本第15页沸点表中可以看到氢要液化,温度至少在-253 ℃以下,所以人们就想寻找能在不太低的温度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演示:取一支大的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全部变为乙醚蒸气,然后推动活塞,压缩乙醚蒸气体积,让学生注意观察有没有液体出现。(注:本实验若用投影仪投影观察效果较明显)

  实验结论:用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强调;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四、课堂小结

  1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现象和沸点。

  3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五、布置作业

汽化和液化 篇5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言:做个有趣的实验:用纸锅烧水,纸锅为什么没被火烧着?

  下面的问题你都知道吗?

  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

  2.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___,凝固的是___

  a.夏天吃冰棒解热

  b.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c.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液态和气态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转化呢?

  实验1:

  在气球或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热水中。请观察现象。

  新课:一、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需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回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

  二、蒸发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蒸发的特点: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会变干,在阴凉处也会变干了,为什么呢?

  现象2:湿衣服弄成一团,衣服的外边干了,但是里边还没干,为什么呢?

  现象3:现在我们的秋季校服洗干净后要晾晒一天的时间才能干,为什么呢?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分析以下现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很快干了,在阴凉出阴凉处干的慢;

  现象2:衣服打开晾晒干的快,弄成一团就干的很慢;

  现象3:秋天有风的天气里衣服干的快,没有风的时候干的慢。

  3. 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三、探究 水的沸腾

  1.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和杯盖等。

  3.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以及运动过程中大小的变化,观察水温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从85 ℃开始计时)

  4.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探究结论

  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四、液化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为什么?

  阅读教材61页第3和第4自然段,写出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课后小结

  1.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2.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有致冷作用; 4.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点; 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温和压缩体积。

  板书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三、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四、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 篇6

  教学目标

  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的方法。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器材

  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

  五、课时计划

  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

  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指导学生活动:把水擦在手背上,用嘴吹(用书扇)。

  教师演示: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3、提问:有什么现象?有什么感觉?(水不见了,干了,比较凉。)

  水和酒精到哪里去了?(变成气体跑掉了。)

  二、新课教学:

  (一)、汽化:像水或酒精这样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二)、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提问: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下面我们一起先来探讨有关蒸发的知识。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吗?

  (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晾晒衣服…)

  2、由晒衣服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板书学生的猜想)

  (三)、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问:同学们思考:在晒衣服时,要使衣服干的快些,怎么办?为什么在阳光下,通风处摊开晒,衣服干的快呢?

  小结: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A:表面积

  蒸发:影响因素

  B:温度

  C:空气流动速度

  2、蒸发的特点:同学们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那么冬天温度低,水能蒸发吗?这说明了什么?

  3、蒸发吸热

  小实验: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有何感觉?

  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沸腾

  二、观察水的沸腾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汽化中的沸腾现象.水的沸腾是我们常见到的现象,谁能描述一下水沸腾有什么现象?

  1、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继续加热水温如何变化?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实验装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教师请设计好的学生讲解设计方案.

  3、将记录的数据若放入表格中,则很直观明了,那怎样设计表格呢?

  4、在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讲述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温度计,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切勿碰翻烧杯,小心烫伤!

  读数要迅速准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束后,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5、分析:

  (1)、定义:通过观察哪位同学起来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水沸腾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提问:在实验中测到水沸腾时的温度多少?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数值吗?为什么不完全相同呢?

  (3)、介绍:图像法可形象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由于初二的学生对函数图像没有接触,教师先用两个作标点举例,后让学生画图.

  (4)、特点

  观察水的沸腾图象,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条件

  水沸腾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条件: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6)、沸点:水在一定的温度下沸腾,我们把液体沸腾时温度称做沸点.

  请同学们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思考液体沸腾需要哪些条件?

汽化和液化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

  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

  3、知道蒸发可致冷

  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

  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水的沸腾

  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3、液化的方式

  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

  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

  3、凝固,要吸热、放热?

  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

  一、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

  (一)沸腾

  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

  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

  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

  ③程度:剧烈

  2、水的沸腾实验:

  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

  ⑵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

  ⑶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⑷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⑸记录表格

  时间/min

  温度/℃

  ⑹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

  ⑺沸点:

  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

  (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

  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

  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

  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

  3、沸腾条件:

  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

  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

  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

  4、沸腾的特征:

  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

  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

  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

  (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

  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

  ⑵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

  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剖析:

  ①发生部位:液表

  ②发生温度:任意温度(不受温度限制)

  ③程度:缓慢

  2、蒸发的作用:致冷的作用

  实例分析:

  ①擦酒退烧。

  ②夏天游泳后感到冷。

  ③夏天狗伸舌头纳凉。

  ④多油的汤(菜汤)不易冷却。(油层阻碍水分的蒸发)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别有学生举例分析)

  ①液体的种类

  ②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表的气流速度

  练习:

  1、人淋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为什么容易患感冒?

  2、小勇喝开水时,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为什么

  ?

  二、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物态变化

  2、引导学生实例分析:

  ①“白气”(“白烟”)的形成

  ②云、雨、雾、露的形成

  ③冬天玻璃、镜片变模糊

  ④夏天瓷坛(水管)“流汗”

  ⑤气体打火机中的“气体”

  ⑥液化石油气

  ⑦从冰箱中取出的铁块变湿(擦不干)

  ⑧食物“回潮”

  3、液化的方式:

  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液化的实际应用:

  4、液化时要吸热。

  讨论为什么:水蒸气比开水更烫?

  三、科学、技术、社会:《电冰箱与臭氧层》

  (学生阅读教材P62《电冰箱与臭氧层》,结合图探讨冰箱如何降温的)

  1、氟利昂:

  ①氟利昂既易汽化又易液化。作为热的搬运工。

  ②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使紫外线到达地面。(人照射过多患皮肤癌)

  2、学生讨论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①冷冻室:氟利昂汽化吸热

  ②冷凝器:氟利昂液化放热

  巩固练习

  1、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回到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变清晰,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先在镜片上遇冷__________成小水珠后又发生__________所导致的现象。

  2、针对我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专家们提议,要提高植物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中水分蒸发_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

  3、把一根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发出“吱吱”响声,并会冒出“白气”这是因为先________后________。

  4、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78℃。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三种液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5、饺子放在水中煮,怎么煮都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甚至发焦、这一现象表明油的__________比水高。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蒸发吸热的是( )

  A、把湿衣服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晒干

  B、医生往发烧病人的头上擦些酒精来缓解病情

  C、夏天从游泳池刚上岸的人被风一吹感觉很冷

  D、吃冰棒可以解热

  7、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会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通过小镜子的反射来看清牙齿的内侧,医生把镜子烧一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8、在工器厂里,常用水胶粘木料,这种胶需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粘性.所以工人师傅熬这种胶时用如图所示的双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了,这是为什么?

汽化和液化 篇8

  《液体的蒸发》是新课程七年级第四章第2节中的知识内容,蒸发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之一,也是两种汽化现象中的一种。本节主要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因此,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而且蒸发现象接触较多,感到易学,只要增加丰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归纳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

  器材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酒精、酒精灯、滴管、棉花。

  课程资源准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关蒸发概念,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FLASH动画、幻灯片。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的.原因,成功的关键。

  3、让学生参与对自身学习的评价,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收获与乐趣。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游戏:往玻璃片上呵气,写字导入汽化和液化

  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哪里去了?水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2、同学们能够例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吗?(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湿衣服晾干,打开瓶塞的香水瓶里的香水愈来愈少,日久不见)

  3、从实例中引出蒸发的概念

  4、从实例中引出蒸发是有快慢的

  二、从日常现象入手,产生问题,探索问题,导入研究课题

  1、创设情景讨论如何人让湿的校服干的更快?

  学生分组比赛,列举具体方法,并想老师汇报讨论结果让其他组补充,并进行归类,归纳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学生回答:有风干得快,太阳晒到干得快,摊开干得快思考:蒸发是否受一些因素的影响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是真是假”提问:研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

  2、实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先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第一个假设,讨论后再汇报,老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让学生改进,最后用Flash演示。

  (2)接着按同样的方法完成第

  二、三假设的实验设计

  (3)让学生自己挑一个实验做,并把实验现象记下来,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出示幻灯片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4)问: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一样吗?设计实验

  三、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1(幻灯片4)播放干手器,电吹风图片。说明增大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幻灯片5)通过介绍喷灌、滴灌技术,说明减少渗漏和减少蒸发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增大和减少蒸发的现象,并解释。

  四、实验探索,亲身感受,知道蒸发吸热

  1、提问:在炎热的夏天,你是如何对付的?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地上洒水、洗澡、游泳、吹电风扇(扇扇子)、开空调等,开空调可降低室温,扇扇子会不会降低室温呢?为什么会凉快呢?

  2、实验探究,寻找原因

  实验1皮肤上擦酒精,寻找新感觉。

  实验2把一支温度计插入酒精中观察读数变化,再把它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

  实验3取一团棉花,用酒精浸润,将它展成薄薄的一片,然后将它包裹在温度计玻璃泡的外面,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猜想:当你用练习本对着温度计玻璃泡不断扇风时,你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探讨问题,得出结论,解释现象

  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也降低—即蒸发吸热。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呢?(幻灯片6:游泳后上岸为什么冷的发抖,夏天时,狗为什么要伸长舌头)

  五、学生自我评价,巩固知识。

  六、练习:大家在喝热的豆浆、牛奶、汤时,你们用哪些简单的办法使它们较快地冷却下来?

汽化和液化 篇9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手指上蘸了些酒精,我在黑板上写下个“水”字,请同学们猜猜看,酒精会如何变化呢?

  [生]黑板上的酒精会变少,直至消失。

  [师]减少的酒精跑哪儿去了?

  [生]由液体变为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那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师]同学们还能否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质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

  [生]湿毛巾放在室外晾干;刚拖完地后,地面是湿的,慢慢就干了等等。

  [师]同学们都举的很好。类似于酒精、水这种在液体表面上慢慢发生的物态变化,物理上专门定义了一个名称——蒸发。

  2.定义: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平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师]由定义我们知道,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那么汽化时,还有什么变化呢?现在我给每个同学发一个酒精棉球,同学们把它涂抹在手背上,感受一下,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手背上被涂抹的地方感觉到凉凉的。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我们把酒精棉球裹在液体泡上,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生]温度计示数下降了。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汽化(蒸发)要从周围物体处吸热。

  [师]联系我们的生活,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例子啊?

  [生]夏天,从游泳池上岸之后,觉得特别凉爽,因为被风一吹,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了人体的热量,所以觉得凉爽。再比如,穿着被雨淋湿的衣服,容易着凉感冒,是由于水在蒸发过程中吸收人体热量所引起的。

  [师]好,联系我们举的一些例子,各小组(前后左右4人为一组)能否归纳一下,蒸发具有那些特点?

  [生]3.蒸发的特点:

  (1)发生在液体表面

  (2)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3)汽化进行的缓慢

  (4)需要从周围物体处吸热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下面老师要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同学都寄宿,平时你们怎么晾衣服的?

  [生]通常把衣服晾在太阳能照射得到又通风的地方。

  [师]还有吗?晾衣服的时候是不是团成一团,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就行了?为什么?

  [生]还要把衣服摊开来晒。只有这样,衣服才会干的快。

  [师]哦,用物理的话说,也就是衣服上的水蒸发的快。联系这个生活实例,同学们能否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

  [生]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加快/减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通速度

  (2)(加大/减小)液体的表面积

  (3)(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

  [师]同学们想想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已经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

  [生]比如,要使潮湿的粮食尽快晒干,可采取以下办法:

  (1)将粮食摊开放在阳光下照射

  (2)将粮食放在通风处

  (3)将粮食摊开来晒

  练习:

  1.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周围散开

  B.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C.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2.夏天,送牛奶的配送员将牛奶放在水里,这样牛奶不会很快的变质,为什么?

  因为水蒸发要从奶瓶中吸收部分热量,有降温作用。

汽化和液化 篇10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b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6、回忆童年。

  回忆小学时科学课上“纸锅烧水”的实验,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并且还能将水烧开?

  7、讨论。

  8、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①蒸发的概念及特点。②体验蒸发制冷的作用。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试一试。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作业布置

  课本91页第3题,第92页第4题

汽化和液化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可以致冷,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4.通过“液体沸腾”这一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5.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物理现象的物理道理。

  6.使学生养成与人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教学准备

  1、电教器材: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2、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火柴、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手表、小塑料、酒精、纸盒、玻璃板、酒精棉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

  (1)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2)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从热水中拿出来,过一会再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提问---归纳:

  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现象。

  1、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汽化和液化现象?看谁想到的多?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展示交流—评估归纳

  如:(1) 、湿衣服晾干(2) 、水壶里水烧开(3) 、打火机打火

  (4) 、使用液化石油气、 (5)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6) 、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7) 、冰棍周围冒“白气”

  (8) 、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9) 、水烧开时,壶嘴冒“白气”

  (10) 、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

  2、提出问题:水壶里水烧开汽化和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汽化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

  蒸发:液体表面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3、探究水的沸腾

  (1) 、提出问题: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

  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如:①水沸腾有什么特征?

  ②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③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

  (2)、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如:①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②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③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④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3) 、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样器材,并汇报展示实验方案。

  提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归纳:①烧杯小一些,加热水少一些;②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

  (4) 、学生分组实验:

  提示学生重点观察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⑤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否透明?

  (5) 、分析与论证:

  教学方法:展示学生实验结果--交流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③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6) 、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于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如:①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

  ②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③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立刻停止。

  提示归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不太纯,气压的高低,温度计不太标准等都可以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沸水吸收了石棉网的余热,所以水沸腾还能继续一段时间。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找出“沸点”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沸点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或者说得到了哪些结论?

  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2)。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

汽化和液化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

  (2)了解使气体液体的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加深对液化现象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液化放放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

  【难点】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

  【实验器材】

  圆底烧瓶、温水、酒精灯、铁片(玻璃片)、铁架台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秋天的早晨,荷叶上常会有晶莹的露珠,深秋的早晨常会大雾迷漫,这此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导语二 师:同学们家里做饭用的燃料“液化气”常温下是气态,它是怎样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里的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做一做】

  如图甲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

  取一干燥的铁片(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

  【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

  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

  现象:瓶口上方有雾气出现;铁片底部有水珠出现。

  【做一做】

  如图乙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蒸发皿放在瓶口上方,在蒸发皿内倒入适量热水。

  【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

  现象:瓶口上方没有雾气出现;蒸发皿底部也没有水珠出现。

  【讨论交流】 为什么图甲中有水珠出现而图乙中没有水出现水珠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图甲上方温度低,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遇到冷时,会出现“白雾”而图乙上方温度高,所以不会出现“白雾”。

  【试一试】请一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说出手的感觉如何。(烫手)

  【问 题】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烫发手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水蒸气遇到它们时要放热。

  雨滴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分析总结

  【小结归纳】(板书)

  (1)瓶中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上升,当在瓶口附近遇 冷 时,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做一做】课本图2-20,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

  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内的乙醚

  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出现了液态乙醚。

  【议一议】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方法是什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归纳】(板书)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想一想】

  (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

  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答案:因为壹嘴处的温度很高,水蒸气无法放热,

  不能液化;而离壹嘴稍远的上面一段温度

  较低,水蒸气能够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

  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

  (2)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

  答案:石油天然气在常温下是处于气态,通过不断向钢瓶充入石油天然气,增大了钢瓶内的压强(相当于压缩了石油气的体积),使之在常温下液化。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三:液化现象

  [例1]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会儿,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

  答案: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镜面,液化成小水珠,使玻璃僮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后,镜面上的小水珠蒸发(汽化),使得镜面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变式1]有一种说法叫“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的位置向下,发现了一层均匀颁布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B.是水的蒸发现象

  C.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是水蒸气附着在上面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住在非洲的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存食物,一倍物理老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 利用水蒸发吸热 。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加快水的蒸发 。

  五、作业 《目标检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汽化和液化 篇13

  新课

  一、冰雾霜的形成,

  (一)雾与液化

  讲述: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在通常的情况下,冰的熔点为0℃,在0℃时,冰,水,水蒸气共存,高于熔点,冰变为水,低于熔点,水变为冰。水的低于熔点,水变为冰。问:同学们思考: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有什么关系呢?

  讲述: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由于没有熔点,所以也没有凝固点。引导: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13面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冰雹的形成过程。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10-28所示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问:这个实验里面有几个物态变化过程?

  你体验到哪个过程吸热?哪个过程放热?

  问:生活、生产中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二)雾与液化

  讲述: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问:生产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

  在学生回答时老师补充完善。

  演示实验:演示课本图10-31所示的实验,

  回答: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尾气才容易制成?

  为什么水蒸气刚喷出时不是白色雾状?

  教师补充完善。

  (三)霜与凝华

  讲述:深秋或初春,当夜间气温低于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不导热的叶子和木、瓦等物体上凝成白色晶状的小冰粒,这就是霜,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冰晶,那么,什么是凝华呢?

  讲述: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凝华现象吗?

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通用13篇)汽化和液化 篇1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