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力教案

2024-06-051

力教案(精选14篇)

力教案 篇1

  1、 能描述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小丽同学推门进教室,拉开椅子,提起书包放在桌子上,翻开书本准备学习

  思考:1、小丽同学在做以上这些动作时,手臂肌肉是否会感到紧张?

  2、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与原来相比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 手臂肌肉感到紧张

  2、 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所见到的推、拉、提、压等过程中存在力的作用

  板书:第一章第二节:力

  一、 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阅读:课本p9图1、2、2,分组讨论上述例子中受力物体有哪些,施加力的物体有哪些?

  实例 施加力的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

  推土机 推土机 土

  牵引车拖拉故障车 牵引车 故障车

  起重机提升重物 起重机 重物

  压路机压实路面 压路机 路面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板书: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思考:在有力作用时物体应该有几个以上?单独一个物体能否有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板书: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物体

  二、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用丝线悬挂起来的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塑料小球,相互靠近是所发生的现象

  提问:a、b两球是a排斥b还是b排斥a或相互排斥而分开? 备注

  活动二:将相同形状的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小车上,并将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两车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由静止放开,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是磁铁吸引铁块,还是铁块吸引磁铁,还是相互吸引?

  分析:1、a、b两球是由于相互排斥而离开

  2、 磁铁和铁块是由于相互吸引而靠近

  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讲解: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对力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展示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

  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

  板书: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述: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讲述: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讲解:运动状态改变包括①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

  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④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

  ⑤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小结:

  练习:课本p15:1    作业:a作业本p2、3 备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教案 篇2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难点: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板书: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讲述: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板书:2、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板书:3、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板书:二、力的图示 备注

  讲解: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板书: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板书: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板书: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4、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练习:课本p15:4

  作业:a作业本p4、5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力的三要素

  二、 力的图示

  1、 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2、 力的大小画法

  3、 力的方向的画法

  4、力的示意图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教案 篇3

  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大家都爱这个家》,诗歌中没有难懂的词,幼儿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较为透彻,能较好的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并且马上学会了这首诗歌。只是在朗诵时,幼儿兴趣不是很高,声音时高时低,常常会增加一些字句进去。总的来说,幼儿对语言活动不怎么投入,总是不怎么专心地倾听,每次发言都是这么几个幼儿,因此会说的幼儿越来越活跃,不会说的幼儿越来越沉默了。所以要想办法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不断地努力。

  这首诗歌的难点在于仿编,孩子们在熟悉诗歌内容后,能有表情地念诗歌。在我的指导下,有几个能力强的幼儿能仿编诗歌的,如涂伊晨仿编了诗歌:大家都爱这个家---热腾的饭菜谁做的?是外婆。外婆像个大厨师,每天都做好饭菜。家里的东西谁修的?是外公,外公有双能干的手。坏了的玩具全修好。我问外婆和外公,我能干些啥?“亲—亲---亲亲我们呀!”“还有呢?----我还能干啥?”“爱爸爸、爱妈妈,大家都爱这个家。”潭庠卓等几位幼儿都积极开动脑筋。

  情景描述:教师完整地朗诵诗歌。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爸爸做了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幼儿活动:周家多说:“妈妈在烧饭和菜。”

  涂伊晨说:“爸爸在家里修东西。”

  活动分析:幼儿能根据这首儿歌的内容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说了一些家长们在家做的家务活。就是幼儿的回答还缺乏完整性。在回答“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时,幼儿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幼儿说妈妈做饭菜是给我们吃的,爸爸修东西是为了我不哭。

  情景描述: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念诗歌。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充满感情地念好最后一段话?幼儿再次完整朗诵诗歌。

  幼儿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气氛很浓的,只是个别幼儿老是做小动作和讲话的,他们有点随心所欲。我是师幼来进行“问”和“答”的,在朗诵诗歌幼儿都表现的很平,大部分孩子都感到很羞涩。

  活动分析: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我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以前在朗诵儿歌诗歌都是很平的。利用问答的形式朗诵诗歌幼儿们还是可以的。我觉得在以后学习中幼儿的感情,如从语气、神态、动作等方面还要加强。

  情景描述:你在家里,爸爸妈妈是在怎么分工的?妈妈干什么事情?爸爸干什么事情?想想自己的家人在家都做什么事情并向大家介绍下。引导幼儿仿照诗歌的结构,学编诗歌。

  幼儿活动: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朗诵这首歌了,只是语气很平。幼儿的想象迁移,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情景,为此,编起来比较容易的。如潭庠卓编的:“漂亮的衣服是谁做的?是外婆。”刘烨:“家里的饭菜谁做的?是妈妈。”以下的几句都是差不多的,“亲 亲 亲亲我们呀!”

  活动分析:幼儿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创编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幼儿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为了让幼儿都参与进来,我让一个幼儿说好后让其他的幼儿跟着他一起说一遍。

力教案 篇4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导学时数: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二.课前准备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慨(kǎi)叹省(xǐng)悟诳(kuāng)骗

  诬(wū)蔑脂(zhī)粉脊(jǐ)梁

  抹(mǒ)杀抹(mā)布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状元宰(zǎi)相搽(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三、自学交流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国联;

  ③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朗读3—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五、拓展延伸:

  读1-5段,思考;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六、巩固提高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说:这道题是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深刻把握文章内涵。

  三、自学交流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第1段“公开”一词的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3.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

  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四、合作探究

  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①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③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五、拓展延伸: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六、巩固提高

  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

力教案 篇5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 《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1.力的概念(5分钟)

  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2分钟)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二力的合成(5分钟)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力教案

力教案(精选14篇)力教案 篇1  1、 能描述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  重点  难...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