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科学探究

2024-06-051

科学探究(通用14篇)

科学探究 篇1

  第1章  第7节  科学探究

  课  题

  科学探究

  类型

  以主体合作式探索活动为主的实验课

  教学目标

  知识发现目 标  

  1、 通过对生鸡蛋还是熟鸡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再通过对科学家对热气球的发明,能让学生概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1、  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体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了解收集与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

  2、  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活动来培养学生完整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1、  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和对实验结论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2、  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民主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

  难点

  实验时的组织和调控。

  教学

  方法

  和媒体

  探究式实验教学。主体合作式教学。

  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5min

  一、通过“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的游戏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1.分小组实验

  2.适时表扬能及时做记录的小组

  3.奖品:猜对的小组可以吃哪个鸡蛋

  引导学生利用摸、看、闻、转等方法进行探究

  能及时将实验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探究,消除对科学探究的恐惧感,意识到身边无处无科学,无处无探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表达的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8 min

  二、通过观看“发明热气球”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并能比较我们的探究和科学家探究有什么差异。

  1.肯定学生在探究中好的地方,适时引出科学家的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并能思考我们和科学家的探究各自优缺点

  2.组织学生讨论

  仔细观看,并能适时记录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一些关键的字眼,学会对问题的分析

  学会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以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通过最新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

  这个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min

  三、通过“意大利南部发现30多万年前的人类脚印”讨论,推测脚印和身高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首先确定脚印和身高的一种模糊的正比例关系

  10 min

  四、引导设计实验方案

  1.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践设计实验方案

  2.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并帮助其进行完善

  3.教师提示注意实验的细节

  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全班发言,其它学生帮助其方案的完善

  学生讨论得出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量脚印和身高的方法,并注重测量精确度,在实验中还应注意相互协作,合理安排,保证实验能有序和高效率进行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min

  五、动手实验

  教师指导个别实验能力较差的小组

  为加快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将学生测量的数据迅速在电脑上予以公布

  学生按小组进行实验,并进行初步的分析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体现相互尊重和协调的能力

  5 min

  六、分析结果

  1.请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汇报本组计算脚印和身高的比值,并进行电脑统计,算出平均值

  2.请每组同学举例汇报本组的实验结论

  学生相互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分结论:

  1.脚印和身高有着必然的关系,它们的比值为0.5左右

  2.通过脚印我们可以推测身高;反之,如果我们知道身高,也可大概算出他穿多大的鞋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min

  七、思考(启示)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获得启示:

  科学实验并不神秘,它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会有收获和创造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回家作业:

  进一步探究女孩和男孩的脚印和身高比值是否相同?小孩、成人和老人之间有何不同?

  第1章  第7节  《科学探究》  前测及分析

  杭州铁路中学   姚国鹰

  一、前测

  班级

  姓名

  我们在学过的这些课中哪些是和科学探究有关的

  我熟知的生活中的科学探究的例子有哪些

  关于科学探究,我还想知道……

  二、分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探究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用科学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观察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已经能有目的的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1)鱼为什么会上浮下沉;(2)收集、分析每个人的指纹特征;(3)身高与体重之间有什么关系;(4)往水里加盐,鸡蛋会浮起来;(5)把鹌鹑蛋放在醋里,蛋会上浮,还会翻跟斗,同时产生很多泡泡,最后还会蜕皮;(6)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7)将三只不同的啤酒瓶放入不同量的水,并用铅笔敲看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同学写了如:体育中的“极点”;音乐课中发现的为什么人能唱歌等。

  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广,仅靠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们老师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培养,比如学生的回答有:(1)鸡下蛋后为什么会叫;(2)龟在空调房里为什么一动不动;(3)一杯满满的水放一块冰块下去为什么水不会满出来呢;(4)水在什么情况下密度最大;(5)为什么隔着一面墙,不能看见电视机的荧幕,却能听见声音;(6)夏天,在皮肤上点一点自来水,用风扇扇会觉得很凉,这是为什么;(7)空调为什么要清尘网;(8)为什么液体的鸡蛋会生出小鸡;(9)为什么石灰遇水温度会突然加高;(10)为什么闹钟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叫;(11)为什么温度计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12)为什么录音机放入磁带后会放出美妙的歌声……   

  我无法一一列举学生的回答,但看到学生的回答我确实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第1章第7节  《科学探究》    教学后记

  杭州铁路中学   姚国鹰

  1、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在接受这节课的任务时,其实想得蛮简单的,也没觉得难上,因此在和建兰讨论时,爽快的接受了这节课的任务,我想新课标不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不就是让学生多讲一点,多动动手吗,那还不简单,因此我在暑假备课时很单纯的想,我弄一个竞赛,学生不是都参与进来了吗,不是说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吗,我让他们回家自己探究,不是让学生都动起来了吗,不是说要交流、合作、探究吗,我全班一讲,大家不是都在交流了吗,再让他们提提意见,简直太妙了!可是开学后,我就发现同学们观察的能力很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别提了,他们基本就是提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感觉就是照着我给他们的模式进行了拼凑,看上去呆板而枯糙,因此开学第一天我就否决了自己的暑期备课思路,而且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觉得我原来思维的错误,其实我刚开始就设计好了要让学生按着我的思维走,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已这样的上法,学生是不会有自己真正地想法的。第二次备课时其实我是非常想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在自己的讨论中受到启发,从而自己领悟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是周一、周二两次试讲下来,我发现看看那么简单的一句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做却那么难,我无论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是上课的时候,始终有意无意的希望学生按我的设计的程序进行思维和学习,因此我就发现我有太多的引导,也有太多毫无新意、甚至是呆板的归纳总结,学生根本无法自由发挥。学生完全顺着我的思路一步一步下来,虽然很顺利,但感觉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并没有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以虽然我前面已经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周二这天我还是决定推翻前面的,全部重新备课,我认为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可能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反思这段时间的教学,特别是我感觉特别好的几节课,我为什么会感觉特别好,最终我发现那几节课里,我始终在考虑学生,非常重视他们的反映,不怕课堂出现任何问题,也不怕完不成课堂教学计划,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所以学生学得好,我感觉也不错,而这次备课,由于是公开课,潜意识当中总是以自己为主,希望学生能按照我的意思上课,害怕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问题找清楚后,思路感觉一下子顺畅多了。所以我认为教师的理念要转变,必须抛开自己,完全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同时应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我敢不试教就在这个班上课,主要是我对这个班是有着充分的信心,比如我事先进行了课前调查,而且已经有了前面那么多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个班的学生已经非常的了解了,问题就在于如何设计一个现象明显、操作容易、又能引出问题的实验,让学生能够讨论起来,从而自己发现一些问题。

  2、扎实自己的基本功

  我就发现我刚刚不知道该怎么备课,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对这节课的模糊不清,可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一点都不清楚,再说了难听一点该怎么探究我一点都不清楚,自己不会的东西,怎么引导学生呢?所以后来我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查找大量的相关知识,比如天花和牛痘有关资料,jenner的个人资料,脚印和身高的资料,科学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心里逐渐才有些底。现在我越来越发现《科学》这门课的综合性、开放性,在进行教学时,学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越来越发现我的基本功不扎实,有时底气不足,无法将学生往更高层次引导,帮助其更深层次的探究,可能再累还是得抽出时间学习,否则可能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本节课得意的地方: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发散性强,比如上课前我在网上查了,也问了很多人“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我们只有转、摇两种方法,学生却有摸、闻、舔、看、听、转、摇七种方法,还有一个人的脚有大有小的说法,脚会热胀冷缩等,都是我们不曾想到的。另外学生自己能够说出利用现在的网络信息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以及进行交流,非常的不错。

  4、本节课失败的地方:

  由于害怕老师的引导过多,更主要的怕不知道如何描述才不显得教条主义,回过头来想一想,教师适当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很可能我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不敢说,不敢教,以为一说一教了,就又变成了不是科学探究了,因此在比较我们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时,轻易地放过去了,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基本过程,所以后面的探究感觉有些无序,不是很理想。因此我再想,教师如何把握一个度真的很重要,可看样子又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真的要花多少工夫才能做到。

  5、本节课需要改进的的地方

  可以事先让学生测好身高,脚印的长由于涉及到究竟该如何测,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通过讨论解答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的严谨性。因此,仍放在课堂内测。但身高测没有必要。教学中发现这可防止课堂的混乱,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并且还应着重分析学生是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非常重要。 

科学探究 篇2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育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因此,我在组织大班科学活动“怎样使纸落得快”时,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较好地实践了《纲要》的精神。在“怎样使纸落得快”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纸变形,进行实践操作、探索、记录、交流,最后通过实验得出如何使纸落得快的结论,让孩子们在探索、观察、比较中获得进步。

  一、教学内容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在选材上考虑了源于生活,缘于兴趣。《怎样使纸落得快》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幼儿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习惯玩纸,通常把纸用来折、画、撕、裹,却没有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结合这一点,我选择了这个来源于<br><p></p>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做了,就会有体验,有收获。同时又有挑战性,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而幼儿这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正是幼儿终身发展所要具有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学会在比较中得出结论。

  3、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科学探索结果和独特的感受。

  4、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活动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突出探究,强化实践 。《怎样使纸落得快》科学活动按“探究——实践——讨论交流----记录----再探究——再实践--- 再讨论交流----再记录----结论”这个流程来组织。教师组织幼儿经历了三次“探究与实践”活动:

  1、分组探究把纸变成纸团会怎么样:首先幼儿把同样的两张纸,一张揉成纸团一张不变,发现纸团落得快。教师请幼儿进行演示。初次的成功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出现了活动中的第一个高潮。

  2、探究把纸折叠了会怎么样:到底怎么折叠,教师没有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去实践。幼儿在自我探究和反复实践中发现了,把纸简单折叠成飞机、帽子等和另一张比较落得快。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出幼儿间存在动手能力上的差异,有一小部分幼儿一下子找到了好的折叠方法,而大部分的幼儿还要进行反复研究,甚至有的幼儿面露难色。这时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大胆尝试,让幼儿相互展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第二次实践活动时,由于幼儿的基础不同,有的幼儿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纸变形后落得快了,有的还没有改变。因此,教师要打破统一要求,提出分层要求,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使每个幼儿都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3、探究如何使纸落得更快:幼儿通过探究与实践让纸落得快以后,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怎样使纸落得更快”,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推向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这样幼儿又得出了,把一张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后变成了长方形,和另一张纸比较落得更快;把一张纸用水打湿后纸<br><p></p>的重量增加了,和另一张纸比较也落得更快;把一张纸用透明胶贴上其他的重的东西也落得更快……

  四、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时,教师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让对此类课题感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究,告诉幼儿可以回家后自己尝试、探索,如果是不同的纸张(厚薄、宽窄)进行比较,怎么才能落得快,把操作过程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上幼儿园的时候再进行交流探讨,使活动终而不止。

  教后感

  整个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不仅仅是单一的, 一些隐性的目标有机地整合在科学活动之中的,教师注重了活动课程的整合性。如:幼儿在用水打湿纸张时,教师 “提醒幼儿要注意不玩水,不打湿衣服”,是渗透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善于与同伴交流,敢于说出自己探索的结果和感受”,是渗透语言领域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唤起自信心”,则是社会领域的目标。活动中,老师特别注意把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幼儿全身心地参与科学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反复地实践。当幼儿遇到问题时,老师又激励幼儿合作探究,集体克服和解决困难。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对纸张变形后为什么会落得快的知识并没有作为活动的重点要求,而是变知识传授为幼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变接受学习、机械模仿为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交流的能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尊重幼儿,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实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教师边让幼儿讲解自己的做法,边让孩子们在探索、观察、比较中获得进步。老师不仅注重孩子们探索这一问题的结果,更重视探究的过程,关注孩子们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能否设法解决问题,能否接纳同伴的观点等等,这中间真正渗透了“做中学”的理念,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科学探究 篇3

  教案目的:

  通过开水果店的游戏让小朋友初步认识大和小,并且进一步巩固分类。

  教案准备:

  香蕉、苹果、梨、水果篮若干、水果店的录像带

  教案过程:

  1、播放录像带,引导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啊?

  2、对于录像带中的水果分类摆放的镜头要放大一些,询问小朋友水果店里的水果是如何摆放的啊?

  3、开始活动,老师带领小朋友一块开一个水果店,香蕉、苹果和梨该怎么放啊?引导小朋友说出:香蕉、苹果、梨要分别放在三个篮子里面。

  4、让小朋友去放水果,老师在旁边观察并且引导小朋友:香蕉要和香蕉放在一块,苹果要和苹果放在一起,梨要和梨放在一起。

  5、在放好的时候,幼儿园教案老师在引导小朋友说大苹果和小苹果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今天我想买一个大的苹果送给朋友,我该怎么挑呢?引导小朋友把同种水果按照大小进行分来放。并且让几个小朋友做一下示范,最后按照小朋友的大小分类,把水果分成六篮水果。

  6、玩买卖游戏,让老师当水果店老板,小朋友扮演客户,来买水果,每个小朋友可以买1-3个水果,买到之后,要给老师说一下自己买到了几个大的,或者几个小的,分别是什么水果。

科学探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六、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通用14篇)科学探究 篇1  第1章 第7节 科学探究  课 题  科学探究  类型  以主体合作式探索活动为主的实验课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