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运动的地球
不断运动的地球(精选2篇)
不断运动的地球 篇1
第四章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
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历法的种类:①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②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③阴阳历: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和月相变化周期。
2、我国的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公历(包括年月日星期)属于阳历,农历(包括年月日节气)属于阴阳历,农历中的月是属于阴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3.闰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是闰年。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xx年中有97年是闰年,有3xx年是平年)平年2月份28天,闰年2月份29天。
4.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日)叫做一个节气,属于阳历,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
(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等高线地形图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洼地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低
1.常见的地形。
3、地壳的缓慢变化——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地形类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
平原 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不断运动的地球 篇2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经度)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它是人为规定的。例如:杭州是中午12时,英国伦敦才4时。
2.时区的划分。
(1)时区: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2)划分法: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重合,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中时区(零时区):以o。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15。经度宽的地区。
东时区:中时区的东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等。
西时区:中时区的西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等。
东、西十二区:都以180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7.50。
3.区时。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例如:伦敦所在的o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伦敦的地方时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该区的中央经线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
(1)区时的计算原则:
东加西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加上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减去时差(因为东边时区的区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
(2)时差的计算原则: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所求地点均为东时区或均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
的区号之差;所求地点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
之和(因为相邻两个时区间的区时相差1小时。不同时区的两地,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4.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0,北京的时间是指东经1160处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5.日界线。
以180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3)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
不断运动的地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