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3.2观察水

2024-06-054

3.2观察水(通用15篇)

3.2观察水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2、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学生实验,师巡视。

  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3.2观察水 篇2

  3.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2观察水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页至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4、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形状的能装水的容器、一瓶水、。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装有水)。演示实验材料: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五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蒸馏水、雪碧、牛奶、橙汁、酒精、五颗小球。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1、实物投影出示五个杯子提问:同学们,你能判断一下,这五个杯子里哪个装的是水?

  1、出讲台判断,说出原因。

  巩固原有的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提出问题,

  引入学习新知识

  1、 实物投影分别出示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

  2、 实物投影出示刚才学生判断正确的一杯水,问:这是什么?

  3、 问:你能猜一猜,水是什么形状的?

  1、 一一回答。

  2、 集体回答。

  3、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出看法和根据。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三、探究新知识

  (一)认识水的形状

  1、 谈话: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我们光听别人说而不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行吗?

  2、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 指导学生实验。

  4、 谈话: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5、 总结: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不错,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有不同的形状。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影片)

  6、 提问: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1、 集体回答。

  2、 阅读要求。

  3、 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4、 各小组代表把实验报告投影出示,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小组互评)

  5、 观看。

  6、 描述。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的形状。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3、 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里的水的影片,让学生在感受水的壮观的同时,体会到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二)发现水的流动性

  1、 谈话:水还有哪些特性?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怎样玩?(课件出示操作图)

  2、 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1)让水从杯子里流到水槽里,

  (2)用双手拨动水槽里的水。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4、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6、提问:你认为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一样?

  7、 谈话:同学们,你能告诉你的同学,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8、 提问:谁能大声地告诉我们,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1、集体回答,观看操作图。

  2、与教师一起做这个实验。

  3、回答。

  4、仔细观察。

  5、回答。

  6、回答。

  7、 交流。

  8、 回答。

  1、 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2、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玩”,使学生在自由和信任的课堂上玩得更开心,发现更多。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三)认识水平面

  1、指导学生观察同一瓶里的水的水面。

  2、让学生谈谈发现。

  3、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水面。

  4、让学生谈谈发现。

  1、小组讨论,观察。

  2、谈发现。

  3、小组讨论,观察。

  4、谈发现。

  1、 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水平面。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四、思维拓展

  1、 把一张凳子放上讲台,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这张凳子是否放平?小组讨论。

  2、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2、回答。

  1、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水。

  五、板书设计

  一杯水的观察(二)

  1、认识水的形状

  2、发现水的流动性

  3、认识水平面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自评)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突破: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是教材里没有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水与石头不一样,水会流动。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里的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桌子是否放平”改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凳子是否放平”,目的有两个:

  一是便于操作(把凳子放上讲台),

  二是让学生理解“放平”,只有理解了,才能讨论。

  (2)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

  (3)关注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4)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

  (5)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3.2观察水 篇4

  一、教学目标:

  学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观察研究水的物理性质;

  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水”;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交流、乐于发现探索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和材料准备: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水的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水是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下一课时将作主要研究)

  注意点:观察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

  课前准备(每组):矿泉水、牛奶、有色饮料(芬达)、透明玻璃、一次性塑料杯、塑料吸管、黑瓶子(分辨演示:黑瓶子内装:沙子、 醋、牛奶、酱油、糖水、酒、矿泉水、食用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板书篆体的“水”

  2、古代的人通过观察水,发明了“水”字,我们今天也来认真地观察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呢?

  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评析:从篆体的水字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吸引到课堂中来,学生对于这个字的观察和猜测也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研究过程。把科学的理念和古代的灿烂文化有机结合,有新意。]

  3、用感官观察水

  1、每组桌上都有一杯水,你准备用哪些感觉器官来观察这杯水呢?

  2、学生汇报

  3、按学生说的顺序板书;

  4、这么多方法,可老师只给你一杯水,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顺序?

  5、老师调整板书顺序;

  6、马上要开始实验了,组里可以分工合作,定两个人记录。好,开始实验吧!

  7、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8、学生汇报

  9、到现在为止,你认为水是一种怎样的东西?

  师选择性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

  [评析: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是这个学期重点要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先自由地发表想法,说说准备用什么感官来观察一杯水,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观察是要按一定顺序的。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有所提高和收获。]

  再用感官,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教学过渡:

  教师:(出示玻璃)这个东西也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呀,它也是水吧?

  学生:不是。是玻璃。

  1、那玻璃跟水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们可以继续用感觉器官,把玻璃和水进行比较,这样就能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比较

  2、接下来我们就用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和研究水;

  老师这里有几组东西,小黑板出示:

  实验一:玻璃和水比较;

  实验二:牛奶、芬达和水比较;

  实验三: 两个瓶子里的东西比较(有一瓶是水)

  3、各组可以自由选择做哪一组实验,要求运用感觉器官进行比较,发现水和这些物体在哪些方面有不同点?其中实验三不能打开瓶子。如果觉得实验有困难,可以参考老师的实验提示卡。各组组长上来领实验器材、和提示卡;

  4、学生做比较实验。老师巡视;

  5、各组交流;

  (1)实验二请一个小组整个小组汇报。(组内成员互相补充,其他组有什么新发现也可以补充。)

  (2)实验一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交流。

  (3)实验三,老师请其他组的一位代表采访做实验三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不打开瓶子就知道是水的;

  6、老师:大家真聪明!很会做实验,很会研究,真像一个个小科学家呀!

  谁来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你认为水是一种什么东西?

  [评析:三个对比实验的设计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进行自主地选择,也使学生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观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得到最大的收获,所以我让学生从三个实验中任选一个实验。后面的交流使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三个实验,可通过其他组的不同形式的汇报和相互交流也能从中收益。在一个个对比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水的认识也逐步完善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的概念是在实际的实验中逐步生成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增强了知识的实践性。另外,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提示卡给实验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帮助,真正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

  巩固加深认识,课堂延伸

  1、今天同学们运用感觉器官研究了水,发现了水的不少秘密。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这些瓶子中间只有一瓶是矿泉水,谁能把它找出来?

  2、出示瓶子,请一位同学上来。

  (1)能先不打开瓶子吗?

  (2)注意点: 闻:指导闻的方法。

  尝: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尝的哦。

  (3) 表扬奖励。

  3、今天我们的研究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

3.2观察水

3.2观察水(通用15篇)3.2观察水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