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优秀生
关注优秀生(精选3篇)
关注优秀生 篇1
班级授课制下,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的视线,常常为几个“问题学生”所牵引,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往往给人以一种“安全感”。正是这种“安全感”,容易造成一个心理关注上的“漏洞”。有时候,这恰恰成了一枚“定时炸弹”。
如果比较系统地审视一下近几年的青少年问题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醒目的变化:前若干年的案例中,问题学生的比例很多。而近几年,一些“优秀生”的所作所为,则令人们十分震惊。
清华大学保送研究生刘海洋不能说不“优秀”,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至少是一个学业上的成功者,武汉某重点中学奥赛学生因未能保送而出走,复旦大学研究生跳楼……这样的例子尚有很多,不胜枚举。
“优秀生”的问题似乎令人们感到十分突兀与困惑。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全社会乃至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问题。对升学率的过分看重,对高学历的过分奢求,使全社会变得越来越“近视”:学习成绩好,一俊遮百丑。
在优秀学业的美丽光环下,“优秀生”的一些不健康心理被掩盖了。即使是一些比较外显的问题,也往往成了一种“可爱的花絮”而被十分宽容地一笑置之。而同样的问题若发生在某些“双差” 生身上,则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待遇”。社会如此,家长如此,学校和教师常常也难以脱俗。甚至“优秀生”本人,也欣欣然地接受这一礼遇,要么将问题搁置起来,要么滥用这一“特权”,更加肆无忌惮。于是,日积月累,终成大患。
记得在一次德育研讨会上,诸多同仁多提及到“优秀生”的敏感问题。总结原因,一是不知感恩。一些优秀学生总是有一种十分根深蒂固的观念:我是优秀生,社会、家人、教师、同学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至于如何回报他人,另当别论;我之所以优秀,完全是因为自己比别人聪颖。二是优越感太强。他们往往自我感觉很好,有的言行举止傲慢、目中无人。三是心理承受力较差。一些优秀生长期生活在鲜花和光环之中,心理上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极易走极端。有些优秀生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坚强,一旦遭遇挫折,便觉得颜面扫地、末日来临,心理上无法承受。
拥有一批优秀学生,的确是教师的幸运和自豪。在不违背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有所偏爱,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欢喜的同时,请别忘了多的心灵。也许,你的一句温柔的提醒,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你关注过“优秀生”吗?
关注优秀生 篇2
课例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生活用品,建筑物,水果照片…….)
生:(非常有兴趣的观看,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图片中物体的形状类似于哪些几何体呢?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生:类似于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多面体……..(回答非常踊跃)
师:昨天我要求同学搜集一些身边的几何体,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收集的几何体,观察手中的物品,并回答问题。(投影出示教材第3页“议一议”)
生1:我的文具盒与长方体类似,足球与球体类似,羽毛球与锥体类似,魔方与正方体类似,我的头与球体类似……。(气氛热烈)
生2:我的笛子与圆柱体类似,毛笔套与锥体类似,万花筒与三棱柱类似………。
师:很好,谁能说一说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它们的相同点是:都由圆和曲面组成,不同点是圆柱有两个圆面,而圆锥只有一个圆面,
生2:(补充说明)圆锥有一个顶点,而圆柱没有……。
师:(展示石膏模型)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与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
生:(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发言)
……..
点评:生活处处有学问,有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课例2:如何让“破镜
关注优秀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